基層醫院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體會
全菊花 748100甘肅隴西縣第一人民醫院
資料與方法
2004~2009年收治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其中5例多次住院;年齡14~62歲,平均316歲。
20例病人中,4例入院時無糖尿病史,16例均有糖尿病史。入院時均有血糖升高,血糖2157~58mmol/L,平均3142mmol/L;尿糖(++~+++),尿酮體(++~+++);二氧化碳結合力6~18mmol/L,平均1336mmol/L;血清鉀383~627mmol/L,平均516mmol/L;血白細胞(93~322)×109/L,平均193×109/L。均診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均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治療,其中1例因送醫院不及時,入院后1小時內死亡,其余19例均治愈。
討 論
DKA的治療應盡快補液以恢復血容量,降低血糖,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防治并發癥,降低死亡率。
補液:補液是治療的關鍵環節。通常首先補給生理鹽水,第二階段補5%葡萄糖。DKA失水量可達體重10%以上,在開始1~2小時內輸入生理鹽水1000~2000ml,老年患者及有心腎疾病患者必要時監測中心靜脈壓,一般每4~6小時輸液1000ml。第1個24小時輸液總量一般為4000~5000ml,嚴重失水者可達6000~8000ml。如治療前已有低血壓和休克,快速補液不能有效升高血壓時,應輸入膠體液,并采用其他抗休克措施。
胰島素治療:最常采用短效胰島素持續靜脈滴注。開始時以01U/(kg·小時)胰島素加入生理鹽水中持續靜滴,通常血糖可依28~42mmol/(L· 小時)下降,如在第一小時內下降未達28mmol/L, 且脫水狀態已基本糾正,胰島素劑量可加倍,每1~2小時測量血糖。若血糖下降速度過快或病人出現低血糖反應,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血糖下降>56mmol/(L·小時), 可減慢輸液速度或將生理鹽水加量以稀釋胰島素濃度;②若血糖濃度<56mmol/(L·小時)或有低血糖反應,將正在輸注的含胰島素液更換為單純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加胰島素即可。當血糖下降至139mmol/L時轉為第二階段治療,即將原輸液生理鹽水改為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按葡萄糖與胰島素比例為2~4∶1加入胰島素靜脈滴注,同時將靜脈輸注胰島素劑量減至005~01U/(kg·小時),至尿酮穩定轉陰后,可過渡到平時的治療。在停止靜滴胰島素前1小時皮下注射短效胰島素1次(一般劑量8U),或在餐前注射胰島素后1~2小時再停止靜脈消酮治療。
糾正電解質紊亂:通過輸注生理鹽水,低鈉、低氯血癥一般可獲糾正。一般在開始經胰島素治療及補液治療后,只要病人排尿量正常,血鉀<55mmol/L時即可補鉀,以預防低鉀血癥發生;血鉀正常,尿量<30ml/小時,暫緩補鉀,待尿量增加后再開始補鉀;血鉀高于正常,暫緩補鉀。嚴重低鉀可危及生命,此時應立即補鉀,當血鉀升至33mmol/L時,再開始胰島素治療,以避免發生心律失常。
糾正酸中毒:輕中毒DKA病人經上述治療后,酸中毒隨代謝紊亂的糾正而恢復正常;重度酸中毒可影響心血管、呼吸系和神經系統功能,應給予治療。但補堿不宜過多過快。補堿指征為血pH<71mmol/L,HCO-<5mmol/L(相當于二氧化碳結合力45~67mmol/L)。給予碳酸氫鈉50mmol/L,即5%碳酸氫鈉84ml加入200ml注射用水中,一般僅給1~2次。
其他治療:休克:應仔細查找,給予相應處理。感染:常為DKA的誘因,應積極治療。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應注意預防,一旦出現,應及時給予相應治療。血鉀過低或過高均可引起嚴重心律失常,應在心電監護下積極治療。腎衰竭:強調預防,一旦發生及時處理。腦水腫:可用脫水劑、呋塞米和地塞米松等積極治療。急性胃擴張:用125%碳酸氫鈉溶液洗胃,清除殘留食物,減輕嘔吐等消化道癥狀,預防吸入性肺炎及窒息。
護理:良好的護理是搶救DKA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