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橋火車站簡介
京張鐵路青龍橋火車站,地處燕山深處北京八達嶺長城腳下,是一座見證了中國鐵路百年發展的火車站。京張鐵路修建于100年前的1905年,當時處于清朝末年的中國積貧積弱,各帝國主義爭先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并瘋狂掠奪中國鐵路的筑路、管理權。當清朝政府決定要修建京張鐵路的消息傳出后,各帝國主義國家都不相信中國人能夠自己建成這條鐵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杰出的愛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出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開始了這條鐵路的勘測、設計、施工。
四年后的1909年,全部由中國人自己修筑的,全長201.2公里的京張鐵路順利通車,它的通車正如李四光所說:詹先生“為深受侮辱的當時中國人爭了一口大氣”。
青龍橋火車站所處的這段鐵路是整條京張鐵路的精華所在。車站旁的八達嶺隧道全長1091米,詹天佑在當時沒有新式開山機、抽水機和通風機設備的困難情況下,創造性地采用兩端開鑿,中開豎井的施工方法,順利解決了難題。僅用了18個月就開鑿成功,為我國鐵路第一個超千米長大隧道,它的勝利開通曾在當時令世人矚目。針對八達嶺一帶地勢陡險,坡度大的難題,詹天佑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設計了著名的“之”字形線路,使列車能夠順利通過,而青龍橋車站就是這“之”字形線路的中間一段。這兩項工程是京張鐵路的關鍵工程。
現在的青龍橋火車站還基本保留著100年前的原貌,其主要建筑還是原帶有上世紀西洋風格的老候車室,車站旁豎立有一尊詹天佑全身銅像,為1919年詹天佑逝世后,中華工程師學會所立;銅像的后邊拾級而上,是呈站臺狀的詹天佑墓,建于1982年,是由鐵道部等單位從北京海淀遷移至此的。
京張鐵路通車后,所有的列車在通過“之”字形線路時,都要在青龍橋站做技術性停靠,車站每天要接送幾十對列車。解放后,國家為避開京張鐵路青龍橋一段的大坡道,修建了豐沙線鐵路,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豐沙二線的建成通車,從京張鐵路分流走了大部分列車。近年來,隨著列車的加大編組和提速,現從北京西客站開出的列車都改走了豐沙線。青龍橋火車站全年的客流已從80年代的10多萬人,減少到只有幾千人。但由北京前往呼和浩特、包頭等方向的列車和前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仍需此站做技術性停留。“之”字形線路也仍在使用中。
隨著時代的前進,青龍橋這座見證了中國鐵路百年歷史的火車站,其歷史價值已超出了它的使用價值。
王志鵬 于 2009-12-26 13:00 最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