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期待的鐵路網絡訂票終于有了時間表,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近日表示,近期將首先在高鐵全面實行車票實名制并且在年內鐵路全面實現網絡訂票。這一表態獲得了各界的一致支持,但由于可訂票配額、信用及支付體系等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解決辦法并未被公布,仍有乘客及業內人士擔心“幸福不會來得如此快”。
年內鐵路全面實施網絡訂票
回家時一票難求的尷尬、“黃牛黨”非法攫取的大量利潤、鐵路售票系統的亂象使得火車票實名制和網絡訂票等公開化手段的呼聲由來已久。
“鐵路部門注意到了廣大旅客對網絡訂票的熱切期盼。網絡訂票具有方便、快捷、支付電子化等優勢,既可方便旅客,也可減輕車站壓力,今年內鐵路將全面實施網絡訂票。”作為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近日的上述承諾成為春運后時代最受旅客關注的焦點,究竟全面實施網絡訂票是否能夠解決春運火車票一票難求的緊張情況,能夠讓原本并不寬裕的票源切實銷售到旅客手中?
然而,看上去很美的網絡訂票實現起來卻并非易事,此前鐵道部運輸局綜合部主任李軍就曾表示,目前鐵路網絡訂票系統還有三大安全問題需要解決,即售票安全、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如何公平分配運輸資源是要著重研究的問題。
多少配額才是公平?
網絡訂票首先要解決的便是配額多少。曾參與鐵道部實名制研究工作的智能交通網總編輯李亞飛告訴記者,火車票的購買群體與飛機票不同,有大批不具備上網能力或上網條件的農村人群。鐵路網絡售票目的在于公平,但是如果網絡訂票的配額過高,那么對這些不能上網的人又產生了另一種不公平。而如果分配過少,網絡訂票又變成了徒有其表的空殼。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規避棄票現象。”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所謂棄票,即旅客通過網絡或者電話訂票的形式預訂火車票后,因種種原因放棄購買的情況。由于目前鐵路部門在個別地區試點的電話及網絡訂票均為預訂而非購買,旅客只需憑借身份證號碼申請后,在列車開車前一定時間內前往窗口付款取票即可。“雖然一般會要求旅客必須提前24小時來取票,但是由于棄票量較大,剩下的票即便是再次放出,也很難在開車前全部售出,這就造成了浪費。”沈陽北站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今年春運期間,該站通過電話訂票最終平均會出現每列火車數十張左右的棄票。
“秒殺搶購”如何確保誠信?
對于屢屢出現的棄票現象,曾有專家提出是否可以通過網絡直接付款的形式進行避免,然而業內人士卻指出,由于技術限制,網絡直接支付的安全是否能夠得到徹底保障,目前尚處于未知階段。
事實上,早在10年前,鐵路系統就出現了“第一個吃螃蟹的”,最終之所以中斷,與網絡安全息息相關。
2000年,當時的北京鐵路分局“認定”的北京首鐵在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開通“首鐵在線”網站,提供火車票查詢、預訂等多項服務。雖然這一服務當時實行會員制,訂票者需繳納小額會費,但其受到好評卻多如牛毛。可惜的是,此后因一度網絡癱瘓,該服務無疾而終。
“網絡技術本身發展并不成熟,運用網絡進行鐵路售票,必然受技術發展限制。”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逢賢分析認為,當前網絡水平并沒有給網絡訂票提供足夠支撐,這導致網絡售票過程中易出現網絡欺詐現象,除此之外,網絡火車票真假難辨都給購票者構成安全威脅。
毫無疑問的是,由于資源仍然緊缺,網絡訂票開通后,緊俏線路的銷售必然出現“秒殺”式的搶購。然而,正如鐵道部此前所表態的,在這樣的搶購過程中,如何保證每一張賣出去的票都是有效的,是否會出現訂票不取票的現象,仍是網絡預訂中的問題。
普遍的觀點是,由于資源非常珍貴,網絡訂票必須采取民航那樣提前支付的方式,即付款后預訂才有效。但是網絡付款需要多道安全保障程序,通常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在分秒必爭的搶票過程中,這樣的支付又難免成為“手速”和“網速”的比拼。
軌道網絡基本建成方有效應
“購買形式的變化只能解決公平與非公平的問題,無法解決資源供應的問題。”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董焰表示,在鐵路購票難這個老問題上,盡管相關利益者非法牟利導致的“黃牛”現象加劇了火車票的緊張形勢,但真正核心的問題在于鐵路資源供應與需求的巨大落差。他認為,目前所能夠推行的網絡訂票的“突破”意義更為重要,很難通過這一時的變化徹底解決車票不夠的問題。
“預計2012年,我國鐵路干線建設網絡基本形成,主要城際客運線路開通以后,車票緊張的情況才能得到緩解,那時網絡訂票才能完全發揮其作用。”董焰說:“另一方面,網絡訂票配額也將是一個艱難的計算過程,相關部門需要到各地各城市調查統計購買人群,才能得出科學的數字,而這一措施的完善,也需要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