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身體每天健康一點點】
【 第 14 篇】
本篇依然屬于我學習歸納整理而來,有所謬誤也在所難免。之所以單獨成篇,只是覺得,我們還真不能小看微生物的力量。
我們的全身上下都遍布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皮膚上(每個人的身上之所以有不同的味道大約就是怎么來的)、口腔里、眼睛里、腸胃里等等。微生物包括了細菌、病毒以及一些原生生物等一大類群體。
別小看這些小東西們,其實他們和我們這個肉身的關系還真是緊密,這些微生物大多是后天成為了我們的“小伙伴”或者“搗蛋鬼” 。例如,有一些皮炎或者過敏和過度洗澡和使用殺菌肥皂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生病用了抗生素、掛了水,會經常引起腹瀉或者便秘。這些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出來的現象,就側面證明人的健康和微生物有著密切的聯系。
微生態系統是由正常的微生物群與其宿主的微環境(如組織、細胞、代謝產物)所組成,我們人體有口腔、皮膚、泌尿、胃腸道四大微生態系統,此外還有很多小的微生態系統。單單腸道的微生物就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80%,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系統。
咱們就先從這個最重要的腸道、消化、健康與微生物的關系談起。腸道里面的微生物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消化食物,把我們消化不了的食物和纖維,通過酶(酵素)轉化,變成了短鏈脂肪酸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有的人喝水都長肉,就和這腸道微生物有一定的關系。
消化食物,可以理解成發酵、吸收的過程(和農村的堆肥然后還田有點像)。目前從醫學數據來看,免疫系統疾病,還有很多慢性病都與腸胃消化,以及腸道炎癥和健康程度呈現出很強的相關性。
但這只是一方面,除了物質消化、合成與代謝功能外,腸道復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與機體免疫系統之間的關系也極為密切。最新科學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不僅可以作為天然屏障維持腸上皮的完整性,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還通過調節腸道粘膜分泌抗體,作用于腸道免疫系統,并進一步影響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因此腸道又被認為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微生物維持的免疫平衡在機體自身免疫疾病的預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當某些因素導致腸道菌群發生改變時,例如過分使用抗生素,會進一步影響到人的其它免疫系統,這種免疫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容易引起各種疾病的產生。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不僅影響人體腸道本身的功能,還調控著人的整個免疫系統。
人類腸道總共發現了200種左右的細菌,如大家熟悉的乳酸菌、雙歧桿菌等。然而,每個人的細菌組成又相當的不一樣,雖然體內的細菌每天會一點一點發生細微的變化,但總體不會有很大的變化,恐怕在人的一生當中,腸內生態系統的類型也不會發生大的改變。自2010年至今,細菌的全貌才清晰了起來。這些超過200個種類,數量超過100兆的細菌每天在肚子里增值,增加的細菌作為糞便排出。大便的三分之一實際上是腸內細菌的固體形態,換算成重量有1到2公斤左右。腸內生態系統與我們的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想減肥的人和皮膚容易皺紋的人,這兩類人群的腸內細菌貌似有很大的不同。
腸道微生物還體現出很強的“生物鐘”特性,以色列科學家進行了有趣的實驗:首先他們對保持正常晝夜節律的小鼠糞便菌群分析,發現高達 60%的腸道細菌絕對和相對比例都存在晝夜節律波動。 他們進一步又通過對正常生活節律和經常來往美國和以色列長途旅行的人群的糞便進行分析,發現在倒時差前、中和后期,這些人腸道菌群的變化特征非常類似于小鼠實驗的結果,倒時差的人腸道菌群易向著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特征的改變。更有趣的是,將倒時差過程中受試者的糞便樣本移植給健康小鼠,這些小鼠體重會增加,血糖和體脂肪都高于對照組。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經常熬夜的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對健康是有很大影響的,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對健康有益也在這里找到了科學的依據。
從以上腸道微生物與疾病關聯的最新研究不難看出,腸道微生物在維持人體健康和疾病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很多疾病都直接或者間接與腸道微生物處于失衡狀態有關。除疾病的產生與腸道微生物直接相關外,便秘、口臭、口腔潰瘍、內分泌失調、甚至我們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免疫系統疾病、精神問題可能也與腸道微生物的失衡相關。
失衡原因很多,最主要來自濫用抗生素,過分的使用抗生素不僅殺死了病原微生物,也消滅了大量有益的微生物和益生菌。在正常條件下, 宿主與腸道微生物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 當這一平衡系統遭到破壞時, 腸道微生物的數量、種類和定位上出現異常改變, 會引起宿主出現病理變化,導致人感覺不舒服甚至誘發免疫系統疾病。至于我,銀屑病的最早發作,我就是懷疑和多年經常一發燒就掛水還有長期過量的喝酒有一定聯系,因為這兩項都是破壞體內微生物系統的重要因素。
還有一種研究認為,皮膚異常和腸道漏洞有著很深關聯性。該理論認為,一旦讓有害菌占得優勢,患者出現了胃潰瘍、腸炎,導致胃壁、腸壁出現漏洞(很細微的),這些漏洞會讓細菌、過敏原、蛋白質等進入淋巴系統和血液,將會使已經削弱的免疫系統更加不堪重負。例如:如果飲食吃了太多的烤肉、煙熏的食物這類存在致癌隱患的食物,以及過量的油脂,含自由基太多的食物。外加喝酒,尤其是過量飲酒吸煙,晚上熬夜等等,就加重了腸道微生物的受損、從而加重炎癥引起發病。
這也許從側面印證了“發物”這個概念,發物基本都是富含蛋白質且有營養的食物,在微生物生態和腸胃不健康的狀態下,蛋白質分子容易從腸壁滲出,進入了血液,從而引發了內在炎癥和皮膚免疫系統等疾病。
當然,腸漏導致及皮膚問題的結論還只是個別研究和“經驗學”,我并不完全認可這種說法,因為同樣的類似生活方式,卻可能引起除了皮膚疾患之外很多其他的疾病,還有些人也壓根不生病。致病的過程,我更傾向于從人體整體觀點來看,首先有先天基因遺傳因素,內臟的病變和身體健康一定是關系密切的,同時情志也和身體關系密切,但這種關系不一定是誰在前誰在后的因果,而是全局互相影響的。例如疾病也可以引起情緒不佳,銀屑病加重可能引起腸漏的加重,總之,這是一種內因和外因惡性循環的作用,而不一定是誰先誰后的。
無論如何,我們跟體內的微生物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我們吃下去的食物,也是它們的食物,所以在互助互利中,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共生的關系。微生物菌群的健康共生就會讓你的所有的食物:蛋白質也好,油脂也好,還有碳水化物,它都可以分解的徹底,所以絕不是一味的忌口、禁食就能解決問題的。
體內生態系統真是有一種宇宙的感覺。我越發覺得,如果人是一個地球,身體里的小伙伴,就像地球上的一個個人、一只只動物對于地球一樣,是一種非常可愛的,重要的存在,人和細菌一起構建的這套生態系統是密不可分的。
說到這里,強調一下,本人不是推薦您去要買什么營養品保健品的,相反,如果不是腸道問題非常嚴重的話,根本沒必要去專門吃什么益生菌保健品。長期吃外來攝入的益生菌反而可能會引起內在生態系統脆弱的問題。我認為這方面從日常的合理膳食,我們也可以獲取更好的菌群和營養。例如沒有防腐劑的自制酸奶、泡菜、水果、粗糧甚至一些中藥,都是上好的益生元和益生菌。所以弄點補中益氣的中藥或者發酵食物、水果適當吃吃就很好了。另外,怎樣才能增加體內菌的質量呢?還可以適當補充食物纖維(益生元)。益生元實際上是腸內細菌的食物。比如說牛蒡,洋蔥、蘆筍等這些蔬菜,還有豆類,比如納豆和大豆,這些食物富含天然的食物纖維。腸道生態系統大約就聊這么多,讓我們再看看人體其他地方的微生物。
在我們全身上下細胞都包裹著微生物,我們的皮膚也有很多的菌群和微生物。
很多有孩子的家長有著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寶寶所處的環境越干凈越好。其實不是這樣的,過于干凈,孩子接觸到的健康菌不足,其體內菌群失調,沒有細菌的多樣性,更容易對食物過敏,得過敏性疾病,而此后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可能面臨腸道菌群失調帶來的更多的疾病。醫院那種地方經常用消毒液,是因為病菌太多,人又多沒辦法。可是家里很多物品不必總是用消毒液擦拭,因為我們皮膚表面有一種特殊的叫葡萄球菌的菌群,可以保護皮膚,你要是用消毒的東西把葡萄球菌全部殺死之后,我們皮膚的葡萄球菌是幫助你對抗真菌霉菌,對抗外來有毒的物質,還有破傷風等……
我們家里是很少用這些東西的。甚至我覺得以前那樣撒尿玩泥巴,這種正常的與自然的互動是安全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國有句老話;“不干不凈、吃了沒病。”落后地區、農村散養的孩子很少有腸道系統問題,消化系統非常強,身體也更結實。也很少聽說呼吸道問題,印度地區以及他們的飲食方式也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當然對于存在重金屬和化學污染的地區,寶寶是一定要遠離,所以大城市的孩子們還是要注意一些的,也不是讓你不洗手越臟越好,要學會辯證獨立去判斷,但一定不是越干凈就越好的??傊野l現那些有潔癖的人常常消毒,而不停消毒皮膚、不停洗澡的那些人,可能他們的腸道系統或者呼吸系統等基本都是最差的。日本人有著全世界最高的過敏和哮喘等呼吸系統問題,大約和太過衛生有一定關系,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想。
從現實來看,我們就算不用滅菌肥皂和消毒液,也無法完全避免用化學合成產品洗衣、洗頭、洗澡。那就盡量選擇添加劑少的、味道不要太香的、盡量少用就好。講究的人,條件允許可以考慮純天然的護膚品,清潔衛生用品,例如需要護膚或者做皮膚的清潔,可以選用椰子油、山茶油、橄欖油、荷荷巴油,洗滌可以用皂角、清潔酵素、無患子等。不怕油膩的話,大家可以少量的吃或者抹在皮膚上,它們都具有是最天然的抗菌成分,對壞菌也有抑制、對有益菌和皮膚細胞還有滋養保護的作用。
微生物無處不在,再看一個小的微生物系統,我們眼睛。這里面也有一種奇特的菌類,它是眼睛里面特別友好的細菌,它是保護我們角質的透明層,保護它不受外界的感染的功臣,而且它是身體上唯一的一種可以生長在鹽水里的菌群,在高鹽濃縮的水液里面,像眼淚啊這些它還可以生存,它可以對抗任何病毒性的細菌,有清洗眼睛的作用。所以,不是什么滴眼液都可以無節制用的,這都是一個道理。
最后在總結一下,體內培養一套好的微生物系統很重要,方法主要包括:
1、均衡、科學飲食
適當飲酒可能可以助消化,但劇烈飲酒一定傷身。食物中增加纖維性食物,以增強腸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微生物系統易位。酸奶、泡菜、自然發酵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每天適量吃一點小菜什么的就可以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當然最好是自己做的,這樣沒有防腐劑等。
2、規律作息
調節身體狀態,規律的生物鐘可以增加身體微生物活力,從而增強免疫協調機能。人體從基因到免疫再到共生的微生物系統的健康運行都和生物鐘有著密切的聯系。
3、勿濫用抗生素
不是特殊情況,盡量減少人為的對微生物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的可能,例如抗生素濫用,甚至過分的消毒以及灌腸行為等。以免導致菌群系統紊亂。如果必須服用抗生素,可在服用或靜點抗生素后2小時后補充乳酸菌制品或其他益生菌。在某國還要格外小心食物,食物中還潛藏著大量的抗生素,尤其是肉食。例如速生的雞鴨魚和豬肉,可能含有大量抗生素,最好能自己在環境ok 的農村養一些,或者寧可少吃低品質的肉食。
4、盡量用天然和無香精等添加的護膚、消毒外用品,有一些油類是天然的皮膚滋養和維護有益菌群的上品。
本篇尾聲,補充一種很有意思的觀點:“不是我們馴化了狗,而是是狗馴化了我們”(狗能生存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馴化了人類去養狗)。這不禁讓我想到人類與基因、人類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到底誰才是生命的主宰??傊梭w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人體細胞和微生物相互依存。一定程度上,那些共生細菌掌控著我們。我們應該嘗試通過盡可能自然的方式努力和共生細菌形成良性互動,而不是靠消滅對方,多學習先人的智慧,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古代農業里的堆肥還田、循環利用、稻鴨共生等都是非常節能和高明的做法,像自然學習,借力打力,無為而為,這也許是更加高級一些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