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處,有這樣一個地方
它可以穿越時空
帶你領略中原風情和西域特色
它不是稍縱即逝的海市蜃樓
亦非鏡花水月的天方夜譚
而是大漠深處的“天外飛仙”
——敦煌,莫高窟
從敦煌市出發,向東南行進 25 公里
經過一片荒蕪之地,綠洲出現
這個地方,就是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千佛洞
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有“絲路明珠”之稱
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
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莫高窟創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相傳當時有一個名叫樂樽的禪師
途經此地歇息,正值黃昏夕照
突然抬頭望見三危山金光萬道
仿佛有千萬尊佛顯身其間
樂樽禪師以為是佛顯圣
便把此處當作圣地
雇人在這個斷崖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其后又有一個名叫法良的僧人
效法樂樽禪師,開鑿了第二個洞窟
莫高窟的歷史就從此開始了
在南北1.7公里長的斷壁上
700多個石窟如蜂巢般散落其中
其中492個石窟里布滿了色彩鮮艷的壁畫
共有四萬多平方米
假如把它們全部鋪在地面
將超過20座故宮太和殿的占地面積
起源于西漢的這條商路
至魏晉已經比較通暢
這個時期
無論是由東向西還是由西向東
無論是取道路途較長的北部路線
還是較為難走的南線
敦煌都是必經之路
往來于絲綢之路的商人中
有許多是傳法的佛教修行之人
由西而來的
會駐足此地傳播佛法、翻譯佛經、開窟造像
向西而行的,也會在這里歇息
敦煌,成為了繁盛之地
莫高窟距敦煌的人口聚集地不遠
有適合開鑿洞窟的陡直崖壁
還有一條足以養活生命的小河
具備僧人靜修的條件
從此,一項延續了千年的偉大“工程”
在這里悄然開始
畫師和工匠們根據自己
對佛經、佛傳故事的理解進行創作
每一個塑像、每一幅畫都不同
▲佛像
▲壁畫
▲藻井
這些壁畫記下了釋迦牟尼前世的故事
極樂凈土的風光
將佛教東渡的歷史娓娓道來
《九色鹿》源于敦煌壁畫?
上世紀80年代初的經典動畫片《九色鹿》
源于敦煌壁畫《鹿王本生》的故事
傳說從前在印度的恒河岸邊
美麗而善良的九色鹿王救了落水的調達
調達答應不向任何人透露九色鹿王的行蹤
他說:“如果我背信棄義,
就叫我渾身長滿爛瘡,嘴里散發出惡臭?!?/p>
回途,調達見到國王懸賞捕捉九色鹿的布告
他告了密,并帶領大批兵馬捕捉九色鹿
被困的九色鹿向國王呈述救調達及其背叛誓言的經過
調達的身上瞬間長滿了爛瘡,嘴里散發著惡臭
從此永遠受到人們的鄙棄和唾罵
莫高窟第 257 窟 《鹿王本生圖》局部 北魏時期
敦煌飛天是誰?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
幾乎窟窟畫有飛天
或捧瓔珞,或擎香爐
飄逸的裙裾,飛舞的彩帶
凌空翱翔,手捧花盤
這些飛天究竟是誰?
這要從一個神話故事說起——
相傳敦煌飛天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
乾闥婆是樂神
緊那羅是歌神
這對恩愛的夫妻載歌載舞、形影不離
后來被佛教吸收
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
再后來他倆的職能重合
男女不分,合為一體
化為后世的敦煌飛天
沒有翅膀,不生羽毛
憑借飄曳的衣裙和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
敦煌飛天,一舞千年
清光緒年間
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箓
在清理今編第16窟的積沙時
于無意間偶然發現了藏經洞
從中出土了公元4-11世紀的佛教經卷
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5萬余件
這一震驚世界的發現
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
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
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
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
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古代學術的海洋”
//////////
莫高窟已經存在了1500多年
它用735個洞窟
4.5萬平方米的壁畫
2415尊彩塑
承載了1500多年的歷史變遷和藝術積淀
也見證了最初的東西文化融合
腦海里常想著季羨林的詩
“我真想長期留在這里,
永遠留在這里。
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間奔波了六十多年,
才最后找到了一個歸宿?!?/p> 文/遼夜(文化天津新媒體中心) 圖/文化天津視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