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邊際(空間)的定義非常簡單而樸素:實質價值或內在價值與價格的順差,換一種更通俗的說法---安全邊際(空間)就是價值與價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據定義只有當價值被低估的時候才存在安全邊際(空間)或安全邊際(空間)為正(+),當價值與價格相當的時候安全邊際(空間)為零,而當價值被高估的時候是不存在安全邊際(空間)或安全邊際(空間)為負(-)。價值投資者只對價值被低估特別是被嚴重低估的對象感興趣。安全邊際(空間)不保證能避免損失但能保證獲利的機會比損失的機會更多。
我不得不再次遺憾的承認,所謂的安全邊際(空間)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比如僅從定義我們不能確定實質價值或內在價值與價格的順差達到什么程度才能說安全邊際(空間)足夠了呢?或者說價值與價格的背離程度或幅度達到什么水平才能斷定安全邊際(空間)足夠了呢?對安全邊際(空間)的理解與應用也完全是一個個性化的問題。
在理解與應用價值投資的過程中面臨很多難題:比如對實質價值或內在價值的評估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當然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結論,而且價值與價格一樣也處于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之中,價值與價格都是變量---它們的背離關系只能是一個更復雜的變量!而安全邊際(空間)這一概念正好能有效的解決價值投資中的這些難題,特別是在以下三個領域特別有效:
(1) 穩定的證券,比如債款和特別股;
(2) 能夠運用這一概念或工具進行比較分析;
(3) 如果公司的股價與其實質價值或內在價值之間的差價足夠大,那么安全邊際(空間)就能夠用來選擇股票。
安全邊際(空間)較大將使投資者能充分的感覺到對時間變遷的防備,而且能對投資者的誤判所造成的損失進行彌補,所謂的投資信心完全來源于較大的安全邊際(空間)!比如當以實質價值或內在價值的七折或六折購買一家公司或其股票,但在隨后的發展中該公司的價值下跌了10%,投資者起初的購買價格仍然能為他帶來適應的報酬率。
那么安全邊際(空間)到底多大(比如是七折、六折或五折呢?)才算較大或足夠大呢?這完全因投資者的偏好來決定,理論上說安全邊際(空間)當然是越大越好,但面臨的問題是可能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對象,對那些有強烈保守趨向的投資者來說預期的安全邊際(空間)較大反而會錯失很多投資良機。也許具有可操作的途經是進行比較分析,對價值投資者來說那些具有相對較大安全邊際(空間)的對象總是比那些具有較小安全邊際(空間)的對象更有吸引力。
安全邊際(空間)總是基于價值與價格的相對變化之中,其中價格的變化更敏感也更頻繁而復雜,對一個漫長的熊市而言就是一個不斷加大安全邊際(空間)的過程,常見的程序是:安全邊際(空間)從(-)到0再到(+),當安全邊際(空間)足夠大時總有勇敢而理性的投資者在熊市中投資---這才是沒有“永遠的熊市”的真正原因。
對目前中國股市熊態的判斷:就安全邊際(空間)這個概念來說,也許(-)的狀態還沒有結束而只是趨于減小,或者說中國股市只是被高估的程度已減弱但還不能匆匆的斷定中國股市的價值被低估了。
復利
復利的定義:復利就是“利生利”、就是把每一分贏利全部轉換為投資本金。
復利的要素:初始本金、報酬率和時間
復利的作用:威力驚人!成功的職業理財專家與普通投資者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前者充分利用了復利的效應。
過去寫過“怎樣成為百萬富翁”的系列文章,因為復利概念的極端重要性我覺得很多問題還是沒有說透,在那篇帖子中我曾舉例:如果現在你有一萬元資本進行你的“百萬富翁”的財富積累計劃,每年你如保持30%的復利收益率那只需要經過17年—18年的時間你就能稱為“百萬富翁”。復利驚人的威力之所以被人們冷落是因為人們對其缺乏充分而深刻的理解,為了進一步說明復利概念還是先舉幾個例證:
例證1:復利的收益具有加速效益,如下表:
例證2:復利的效應被人們“想當然”、“自以為是”的“常識”所誤解: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如果你有1000元今天拿出來投資,常年的復利報酬率有34%那40年后這筆投資會有多少?被實驗者所給的答復多是介于1萬到100萬之間、答得最高的是位主修經濟學和統計學的說是1000萬元,其實真正的答案比1000萬還要多而且是多到100倍以上,答案是12000多萬元,也就是說1000元的投資40年后就取得12萬倍以上的報酬,就是區區一塊錢也已經變成12萬元的現金!
要正確的理解和運用復利概念還是要從復利的“三要素”開始,一直以來決定投資成功的這“三要素”始終如一:
(1) 投入資金的數額;
(2) 實現的收益率情況;
(3) 投資時間的長短。
下面分別對這“三要素”進行一些說明:
(1)投入資金的數額:其實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事實,今天投入的一萬元會變成若干年后的一百萬或更多,其實勤儉節約、善于積累是投資成功一個最基本的條件,資本的積累帶有“殘酷”和“抑欲”的特征,幾百年前資本家的理財方式在今天仍然有效,復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把每一分贏利全部轉換為投資本金而不能用于消費否則復利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在市場上很多人在贏利的時候輕易的把贏利部分消費掉而在虧損的時候卻不得不縮水本金---這是永遠也無法積累財富的;
(2)實現的收益率情況:在例證1中我們可以看出財富的積累并沒有對收益率有苛刻的要求,暴利并不是富裕的必要條件,但對暴利的渴望與貪婪幾乎成為市場所有參與者的唯一目標,一切超凡的報酬率都是不可能持續這是經濟規律(最近的例證是B股的漫漫熊途),在你輕松的獲得50%的贏利時也有可能莫名其妙的虧損掉50%,較高的贏利水平被相對較高的風險給平衡掉了,其實穩重、保守、持續、適當的長年報酬率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依靠年復一年的復利作用少少的一點錢也能夠成為一筆天文數字的資產。
(3)投資時間的長短:想要成功投資切記不要急功近利,芭菲特成名前有過數十年的艱苦學習和奮斗,時間是財富積累最佳的催化劑,我們的投資計劃一定要是一個長期的投資計劃,即使是短期的投資計劃也必需置于這個長期投資計劃的框架內,從例證1的我們可以發現我們投資得越久那個最后五年或三年所能夠取得的報酬額就越是驚人,我有時甚至突發奇想為中國每一位新出生的孩子都做一份長期的投資計劃那當他們成年或老的時候會是多么的幸福啊。
在世界各國對復利概念理解和運用得最充分的是保險公司,在一份份對承保人頗具誘惑的長期保單后面是保險公司利用復利概念大賺其錢的實質,從某種意義而言我們自己對復利概念的正確理解和運用就是為我們的未來買了一份最成功的保險。
特許經營權
什么是“特許經營權”?也許可以從不同角度給出多個定義以更明確的了解其實質:
A:假設公司的內在價值(或贏利能力價值)和重置成本都能精確的計算,那么內在價值(或贏利能力價值)超過重置成本的部分就是“特許經營權”價值;
B:“特許經營權”是指現存公司擁有的新來者無法與之匹敵的能力;
C:“特許經營權”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進入壁壘或對競爭及潛在競爭的阻赫;
D: 按芭菲特更通俗的表達方式,“特許經營權”是指公司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有以下特征:
(1)沒有比較接近的替代產品;
(2)沒有受到政府的行政管制;
(3)具有定價的靈活性,在適當提高它們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以后并不會失去市場份額,它使得投資可以得到超乎尋常的回報;另外在經濟不景氣時比較容易生存下來并保持活力;
(4)擁有大量的經濟商譽,可以更有效的抵御通貨膨脹的負面影響;
(5)“特許經營權”企業可以忍受無能的管理而生存下來,而普遍的企業則不能.
那么“特許經營權”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很顯然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沒有免費的“特許經營權”,我總是感覺在對“特許經營權”的形成機制上存在很多似是而非的觀點,比如:
(1)“特許經營權”來源于強大的品牌?其實品牌本身就是資產的一部分,如果品牌的價值等于或低于其重置成本,則品牌并不構成價值的源泉,甚至還有可能構成對價值的一種侵蝕;
(2)“特許經營權”來源于優秀的管理(管理層)? 優秀的管理(管理層)當然是一種優勢,但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人才是自由流動的,根本無法確保建立在人才基礎上的“特許經營權”能夠持久;
(3)“特許經營權”來源于秘密配方或專有技術(專利)?如果沒有對相關的投入與產出做詳細的評估,那么這種觀點反而是有害的,比如某某秘密配方或專有技術(專利)在每創造1億元價值的過程中要消耗數億元以上的研發與推廣成本,那么這類所謂的“特許經營權”價值又有什么意義呢?
“特許經營權”可以理解為將競爭對手(或潛在競爭對手)拒之門外的壁壘,或確定能使這些競爭對手(或潛在競爭對手)一旦選擇進入市場就必將以競爭劣勢與現有公司進行競爭,那些具有“特許經營權”的企業所享有的競爭優勢應該是可確認的并且具有經歷長期歷史考驗的結構性特征,比如獨家政府認可、消費者偏好與習慣成自然、基于長期秘密配方或專有技術(專利)的低成本供給優勢、及在規模經濟基礎上與以上因素相關的大量市場份額等等.這是一個經年累月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對公司特定產品與服務的忠誠度、偏好、習慣在高頻率的交易過程被強化或定式化.比如想與可口可樂競爭碳酸飲料市場的公司首先就必須說服或引導喝可口可樂的消費者不再喝他們所一直鐘愛的飲料,顯然這幾乎就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
上面分析了“特許經營權”的特征及形成機制,但我還是不得不坦率的承認“特許經營權”仍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們沒有明確的標準將具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與不具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嚴格的區分出來,況且“特許經營權”自身還有強勢與弱勢之別而且強弱之間經常相互轉換.識別“特許經營權”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把握,但“特許經營權”畢竟是價值投資的核心因素之一,相關的投入是必須也是值得的.
希望對“特許經營權”研究或探討不至于讓人誤入另一歧途.
按習慣我還是要再次聲明:
(1)就算投資有真正的“特許經營權”的企業也不能保證讓你獲利;
(2)“特許經營權”的價值不容置疑,但其價值也有高估的可能而且高估的概率還偏大,也許正確的建議是:那些具有“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并且在其“特許經營權”的價值被低估的時候有可能成為一個好的投資目標.
比如對貴州茅臺,我們可以確認其具有“特許經營權”,但這并不是投資的充分條件,接下來我們要判斷的是其“特許經營權”的價值是被高估還是低估了,當然這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以后另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