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俟解》明 王夫之
《俟解》
明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即萬歷47年-康熙31年),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或署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晚年隱居于形狀如頑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遺民,學者遂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明末清初大儒。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生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1619)。在父朝聘、兄介之教育影響下,少時讀儒家經典,注重實際,關心時局,喜從人問四方事,凡江山險要,士馬食貨,典制沿革,皆極意考究。14歲中秀才,思宗崇禎十五年(1642)與其兄同中舉人。
十六年八月,張獻忠率農民軍攻克衡陽,招夫之兄弟往,乃與其兄避匿衡山。翌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夫之聞變數日不食,作《悲憤詩》一百韻。
清順治三年(1646),清兵南下進逼兩湖,夫之只身赴湘陰上書南明監軍、湖北巡撫章曠,提出調和南北督軍矛盾,并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未被采納。五年,與管嗣裘、僧性翰等,在衡山組織武裝抗清失敗,赴肇慶,任南明永歷政權行人司行人。連續三次上疏彈劾東閣大學士王化澄等貪贓枉法,結奸誤國,幾陷大獄。得高一功仗義營救,方免于難。    順治八年,回原籍,誓不剃發,不容于清朝當局,輾轉流徒,四處隱藏,最后定居于衡陽金蘭鄉高節里。先住茱萸塘敗葉廬,繼筑觀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滴?1年(1692)病逝,年74歲。
南明永歷政權滅亡后,誓不出仕。清康熙三年(1664),寫成《永歷實錄》,記述永歷政權興衰。十七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其黨強命夫之寫《勸進表》,遭到憤然拒絕。事后,逃入深山,作《祓禊賦》,對吳極表蔑視。二十八年,衡州知府崔鳴鷟受湖南巡撫鄭端之囑,攜米幣見夫之,請其“漁艇野服”與鄭“相晤于岳麓”,并圖索其著作刊行。夫之以“病不能往”,且不欲違其素心,受米反幣,致函以謝,自署南岳遺民。
夫之后半生40馀年中,著述百馀種,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法律、軍事、歷史、文學、教育、倫理、文字、天文、歷算及至佛道等,尤以哲學研究成就卓著,其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張子正蒙》、《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老子衍》、《莊子通》、《思問錄》、《讀通鑒論》、《宋論》、《黃書》、《噩夢》、《楚辭通釋》、《詩廣傳》等。清末匯刊成《船山遺書》,凡70種,324卷。
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主張選賢使能,“以天下之祿位,公天下之賢者”。在哲學思想上,避朱程“理在氣先”、“道在器先”和陸王“心學良知”之說。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氣不后”的理論,而歸于躬行實踐,強調知行統一。其詩文亦自成家,于言意、情景、內外等深入研討,頗富新意。凡此,對近代思想均有重大影響。
俟解題詞
所言至淺,解之良易,此愚平情以求效于有志者也。然竊恐解之者希也,故命之“俟解”,非敢輕讀者而謂其不 解,懼夫解者之果于不解爾。其故有三:一者,以文句解之,如嚼蠟然,而未嘗解之。以己反諸其所言、所行、所志、所欲,孰與之合,孰與之離,以因是而推之以 遠大。此解者也,吾旦莫俟之。一者,謂汝之所言者然也,而吾之所尚尚者異于是,是猶進野蔌于王公之前,非所甘也。虛其心,平其氣,但察其與人之所以為人者離合何如,而勿曰汝能言之,未必能行之,況于我而焉用此為,則俯而從之。此解者,吾旦莫俟之。一者,則謂汝所言者陳言也,生乎今之世,善斯可矣。如汝所 言,則身且不安,用且不利,吾焉能從汝哉!同此天地,同此日月,吾亦同此耳目,同此心思,一治一亂,同此世運,堯、舜之世不無惡習,夏、殷之末自有貞人, 同污合俗,不必安身而利用,亦何為而不可自處于豪杰哉!此解者,吾旦莫俟之。甲子重午,船山病筆。
《俟解》衡陽王夫之撰
博文約禮,復禮之實功也。以禮治非禮,猶謀國者固本自強而外患自輯,治病者調養元 氣而客邪自散。若獨思御患,則御之之術即患所生,專攻客邪則府臟先傷而邪傳不已。禮已復而己未盡克,其以省察克治自易??思憾粡投Y,其害終身不瘳。玄家 有煉己之術,釋氏為空諸所有之說,皆不知復禮而欲克己者也。先儒謂“難克處克將去”。難克處蔽錮已深,未易急令降伏,欲克者但強忍耳。愚意程子言“見獵心 喜,亦是難克處畢竟難克”。若將古人射御師田之禮,服而習之,以調養其志氣,得其比禮比樂教忠教孝者有如是之美,而我馳驅鷹犬之樂淡然無味矣,則于以克己 不較易乎!顏子已于博文約禮欲罷不能,故夫子于是更教以克己,使加上一重細密細勘工夫,而終不舍禮以為封治之本。若學者始下手做切實事,則博文約禮,如饑 之食、寒之衣,更不須覓嚴冬不寒、辟谷不饑之術。且遵圣人之教,循循不舍,其益克方,其樂無已也。
讀史亦博文之事,而程子斥謝上蔡為玩物喪 志。所惡于喪志者,玩也。玩者,喜而弄之之謂。如史記項羽本紀及竇嬰灌夫傳之類,淋漓痛快,讀者流連不舍,則有代為悲喜,神飛魂蕩而不自持。于斯時也,其 素所志尚者不知何往,此之謂喪志。以其志氣橫發,無益于身心也,豈獨讀史為然哉!經亦有可玩者,玩之亦有所喪。如玩七月之詩,則且沈溺于婦子生計、鹽米布 帛之中。玩東山之詩,則且淫泆于室家嚅唲、寒溫拊摩之內。春秋傳此類尤眾。故必約之以禮,皆以肅然之心臨之,一節、一目、一字、一句皆引歸身心,求合于所 志之大者,則博可弗畔,而禮無不在矣。近世有千百年眼、史懷、史取諸書及屠緯真鴻苞,陳仲淳古文品外錄之類,要以供人之玩。而李贄藏書,為害尤烈,有志者 勿惑焉,斯可與于博文之學。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君子存之,則小人去之矣,不言小人而言庶民,害不在小人而在庶民也。小人之為禽獸,人得而誅 之。庶民之為禽獸,不但不可勝誅,且無能知其為惡者,不但不知其為惡,且樂得而稱之,相與崇尚而不敢逾越。學者但取十姓百家之言行而勘之,其異于禽獸者, 百不得一也。營營終日,生與死俱者何事?一人倡之,千百人和之,若將不及者何心?芳春晝永,燕飛鶯語,見為佳麗。清秋之夕,猿啼蛩吟,見為孤清。乃其所以 然者,求食、求匹偶、求安居,不則相斗已耳;不則畏死而震攝已耳。庶民之終日營營,有不如此者乎?二氣五行,摶合靈妙,使我為人而異于彼,抑不絕吾有生之 情而或同于彼,乃迷其所同而失其所以異,負天地之至仁以自負其生,此君子所以憂勤惕厲而不容已也。庶民者,流俗也。流俗者,禽獸也。明偷、察物、居仁、由 義,四者禽獸之所不得與。壁立萬仞,止爭一線,可弗懼哉!
以明倫言之,虎狼之父子,蠭蟻之君臣,庶民亦知之,亦能之,乃以樸實二字覆蓋之,欲 愛則愛,欲敬則敬,不勉強于所不知不能,謂之為率真。以察物言之,庶物之理,非學不知,非博不辨,而俗儒怠而欲速,為惡師友所錮蔽,曰何用如彼,謂之所學 不雜。其惑乎異端者,少所見而多所怪,為絕圣棄智、不立文字之說以求冥解,謂之妙悟。以仁言之,且無言克復敬恕也。乃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亦以 驕惰奪其志氣,謂之寡交。居處、執事、與人,皆以機巧喪其本心,謂之善于處世。以義言之,且無言精義入神也,以言餂,以不言餂,有能此者謂之伶俐。雞鳴而 起,孳孳為利,謂之勤儉傳家。庶民之所以為庶民者此也,此之謂禽獸。
有豪杰而不圣賢者矣,未有圣賢而不豪杰者也。能興即謂之豪杰。興者,性之 生乎氣者也。拖沓委順當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終日勞而不能度越于祿位田宅妻子之中,數米計薪,日以挫其志氣,仰視天而不知其高,俯視地而不知其厚,雖 覺如夢,雖視如盲,雖勤動其四體而心不靈,惟不興故也。圣人以詩教以蕩滌其濁心,震其暮氣,納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賢,此救人道于亂世之大權也。
君子小人,但爭義利,不爭喻不喻。即于義有所未喻,已必不為小人,于利未喻,終不可納之于君子。所不能喻利者,特其欲喻而不能,故苛察于雞豚,疑枉于尋尺,使其小有才,惡浮于桀、紂必矣。此庶民之禍所以烈于小人也。
梁惠王鴻雁麇鹿之樂,齊宣王之好樂及雪宮之樂,孟子皆以為可推而行王政。獨于利則推而及于大夫士庶,其禍必至于篡弒,言一及之,即如堇毒之入口。此理自 天子至于庶人一也。私之于己則自賊,推之于人則賊人。善推恩者,止推老老幼幼而已,非己有佌佌之屋、蔌蔌之粟而推之人使有之也。禽魚、音樂、游觀,私之于 己而不節,則近于禽獸。佌佌之屋,蔌蔌之粟,擅有之而置于無用之地,禽獸之所不為也。孔子言“后其食”,言“不謀食”,君子忠厚待人之詞也。抑春秋之時, 風俗猶淳,貪者謀食而已。食之外有陳紅貫朽無用之物,以斂怨而積之,自戰國始,至秦而烈,癡迷中于人心而不可復反矣。欲曰人欲,猶人之欲也;積金囷粟,則 非人之欲而初不可欲者也。流俗之惡至此,乃有食淡衣粗而務此者。君子有救世之心,當思何以挽之。必不可絲毫夾帶于靈府,尤不待言。
欲速成之 病,始于識量之小。識量小,則謂天下之理、圣賢之學可以快捷方式疾取而計日有得。陸象山、楊慈湖以此誘天下,其說高遠,其實卑陋茍簡而已。識量小者恒驕,夜郎 王問漢孰與我大,亦何不可驕之有!茍簡速成,可以快意,高深在望,且生媢忌之心,終身陷溺而不知媿矣。見賢思齊而可忌乎哉!賢無窮,吾初不知有之境,賢者 巳至,乃至一得之善,吾且不能測其何以能然,而敢忌乎哉!見不賢而內自省,而可傲乎哉!不賢亦無窮,不賢者之所不為而己或為之,歸于不賢一也,而敢傲乎 哉!立身天地之間,父母生之,何以不忝?終日與人酬酢,何以不疚?會其理則一,通其類則堯不足以盡善,桀不足以盡惡。不可以意度,不可以數紀,方且無有告 成之日,而況于遠!故學者以去驕去惰為本,識自此而充。如登高山,登一峯始見彼峯之矗立于上,遠望則最上之峯早如在目,果在目也云乎哉!
不獲 其身易,不見其人難。艮以一陽孤立在二陰之上,陰盛之世,其庭之人皆無足見者也,其是非鄙,其毀譽誣,其去就速,其恩怨輕。茍見有其人而與之就,不屑也, 流俗污世下可與同也。見有其人而與之競,亦不屑也,其喜怒無恒,徒勞吾之喜怒而彼不受也。孤行一意,迥不與之相涉,方且忘其為非,而況或取其一得之是!鳥 獸不與同羣,唯不見其人而已。是以篤實之光輝,如泰山喬岳屹立羣峯之表,當世之是非、毀譽、去就、恩怨漠然于己無與,而后俯臨乎流俗污世而物莫能攖。故孔 子可以筆削誅亂臣,討賊子,而兇人不能害;孟子可以距楊、墨,斥公孫衍張儀為妾婦,而不畏其傷。不然,雖自信其皭然之志操,而謙退則逢其侮,剛厲則犯其怒,皆咎府焉,唯見有人而與之為欣、與之為拒也。三代以下,惟黃叔度其庶幾乎!為陳寔則流,為張儉、石介則折,皆行乎陰盛之庭而見有人也。
易 曰:“知鬼神之情狀”,然則鬼神之有情有狀明矣。世之所謂鬼神之狀者,仿佛乎人之狀。所謂鬼神之情者,推之以凡近之情。于是稍有識者,謂鬼神之無情無狀, 因而并疑無鬼無神。夫鬼神之狀非人之狀,而人之狀則鬼神之狀。鬼神之情非人之情,而人之情則鬼神之情。自無而之有者,神未嘗有而可以有。自有而之無者,鬼 當其無而固未嘗無。特人視之不能見,聽之不能聞耳。
雷者,陽氣發于地中,以有光響而或凝為斧之石。斜日微雨沾苗葉,漸成形而能蠕動。于此可驗 神之狀。汞受火煎,無以覆之,則散而無有;盂覆其上,遂成朱粉。油薪爇于空曠,煙散而無纖埃,密室閉窒,乃有煤墨。于此可驗鬼之狀。發生之氣,條達循理, 可順而不可逆,神之所好者義也,所惡者不義也。焄蒿凄愴,悲死而依生,鬼之所惡者不仁也,所好者仁也。于此可驗神鬼之情。如謂兩間之無鬼神,則亦可謂天下 之無理氣。氣者生無從而去無跡,理者亦古人為之名而不可見、不可聞者也。司馬遷曰,何知仁義,以享其利者為有德。循名責實,必求其可見、可聞者以為情狀,則暴氟逆理,而但據如取如攜之利,亦何所不可哉!鬼神者,圣人知之,君子敬之,學者盡人事以事之,自與流俗之下愚媚妖妄以求福者天地懸隔,何得臨下愚之灤 以為高乎!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人道之通于天,天德之察乎人者也。鬼神則視不可得而見,聽不可得而聞,禮樂則饑不可得而食,寒不可得 而衣,亦奚用此哉!茍簡嗜利之人,或托高明以蔑鬼神,或托質樸以毀禮樂,而生人之心固有所不安,于是下愚鄙野之夫,以其不安之情橫出而為風俗,以誣鬼神, 以亂禮樂,昔茍簡嗜利者激而導之也。以草野之拱箸,酬酒為禮,以笳、管、篳栗、大鈸、獨弦及狹邪之淫哇為樂,以小說,雜劇之所演,游髡、妖巫之所假說者為 鬼神。如鐘馗、斧首也,而謂為唐進士;張仙,孟杲像也,而謂求嗣之神;文昌,星也,而謂之梓橦;玄武,龜蛇也,而謂修行于武當,皆小說猥談,涂關壯繆之面 以未,繪雷霆之喙以鳥,皆優人雜劇倡之。而鬼神亂于幽,禮樂亂于明,誠為可惡。乃名山大川,僅供游玩,行歌互叫,自適情欲,取野人不容昧之情而澌滅之,則 忠孝皆贅疣,不如金粟之切于日用久矣。存養省察之幾,臨之以鬼神則嚴;君民親友之分,文之以禮樂則安。所甚惡于天下者,循名責實之質樸,適情蕩性之高明 也。人道之存亡,于此決也。
堂堂巍巍,壁立萬仞,心氣自爾和平。強如壯有力者,雖負重任行赤日中,自能不喘,力大氣必和也。毋以簞豆竿牘為恩 怨,毋以婦人稚子之啼笑、田夫市販之毀譽為得失,以之守身,以之事親,以之治人,焉往而生不平之氣哉!故曰“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卑下之必生于慘刻也。學 道好修之士,自命為豪杰,于此亦割舍不下,奚足以與于仁!王龍溪家為火焚,其往來書牘,言之不置,平生講良知,至此躁氣浮動,其所謂良知者,非良知也。夫 子廐焚不問馬,故惻怛之心專注于人,人幸無傷,則太和自在圣人胞中,以之事親則底豫,以之立身則浩然,以之洽人則天下歸之,此之謂良知。
吝似 儉,鄙似勒,懦似慎。吝者貪得無已,何儉之有!鄙者銷磨歲月精力于農圃簞豆之中,而荒廢其與生俱生之理,何勤之有!懦者畏禍而避之,躬陷于大惡而不恤,何 慎之有!儉者,節其耳目口體之欲,節己而不節人。勤者,不使此心昏昧偷安于近小,心專而志致。慎者,是其身入于非道,以守死持之而不為禍福利害所亂。能 儉、能勤、能慎,可以為豪杰矣。莊生非知道者,且曰“人莫悲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吝也、鄙也、懦也,皆以死其心者也。
凡事但適如其節,則神 化不測之妙即于此。禮者,節也,“道前定則不窮”,秉禮而已。圣人自有定式之可學,但忽略而不知通耳。陳白沙與莊定山同渡江,舟中有惡少,知為兩先生而故 侮之,縱談淫媟,至不忍聞。定山怒形于色,回視白沙神色甚和,若不見其人、不聞其語者。定山以此服白沙為不可及。定山之怒,正也,而輕用之惡少,則君子之 威亦褻。白沙抑未免有柳下下恭之意,視其人如雞犬之亂于前?!〔还д呔铀挥?,至此而二者之用窮矣。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秉周禮也。白沙已授詞林,定山官主事矣,渡江自當獨覓一舟,而問津于買渡之艇,使惡少得交臂而坐,遂無以處之于后,非簡略之過歟!圣人不徒行,但循乎禮制之當然,而以 遠狎侮者即此而在。養其性情之和,不妄于喜怒容納愚賤,以使不得罪于君子,亦即在此。此即所謂圣而不可知也,無往而非禮焉耳。
羅念庵殿試第 一,聞報之日,自袖米赴野寺講學,此賢于鄙夫耳。聞報之明日,即面恩拜命,乃君子出身事主之始,自當敬慎以俟,而置若罔聞,何也?名位自輕于講習,君父則 重矣。詩云,“被之僮僮,夙夜在公?!眿D人且虔虔鳳夜以待事,而況君子!念庵此等舉動,自少年意氣,又為陽明禪學所惑,故偏而不中如此。后來見龍溪之放 縱,一意踐履,自應知當時之非。凡但異于流俗,為流俗所驚嘆而艷稱者,皆皮膚上一重粗跡,立志深遠者不屑以此自見。
生污世、處僻壤而又不免于 貧賤,無高明俊偉之師友相與熏陶,抑不能不與惡俗人相見,其自處莫要于慎言。言之下慎,因彼所知而言之,因彼所言而言之,則將與俱化。如與仕者言則言遷除 交結,與鄉人言則言賦役獄訟,不知痛戒而習為固然,其迷失本心,難以救藥矣,守口如瓶,莫此為至。吾所言非彼所欲聞,則量睛較雨,問山川,談風物可爾。若 范希文做秀才時以天下為己任,不容不詢芻蕘以達天下之情,然必此中瑩凈,不夾帶一絲自家饑寒利害在內,方可出而問世。不然,且姑自愛其口。若惡俗無恥,苦 相聒厭,則當引咎自反,我必有以致此物之至,益加緘默,生彼之媿,勿容自恕也。
莊生云,“參萬歲為而一成純。”言萬歲,亦荒遠矣,雖圣人有所 不知,而何以參之!乃數千年以內,見聞可及者,天運之變,物理之不齊,升降污隆治亂之數,質文風尚之殊,自當參其變而知其常,以立一成純之局而酌所以自處 者,歷乎無窮之險阻而皆不喪其所依,則不為世所顛倒而可與立矣。使我而生乎三代,將何如?使我而生乎漢、唐、宋之盛,將何如?使我而生乎秦、隋,將何如? 使我而生乎南北朝、五代,將何如?使我而生乎契丹、金、元之世,將何如?則我生乎今日而將何如?豈在彼在此遂可沈與俱沈、浮與俱浮邪?參之而成純之一審 矣。極吾一生數十年之內,使我而為王侯卿相,將何如?使我而饑寒不能免,將何如?使我而蹈乎刀鋸鼎鑊之下,將何如?使我而名滿天下,功蓋當世,將何如?使 我而槁項黃馘,沒沒以死于繩樞甕牖之中,將何如?使我不榮不辱,終天年于閭巷田疇,將何如?豈如此如彼,遂可驕、可移、可屈邪?參之而成純之一又審矣。變者歲也,不變者一也。變者用也,不變者體也。歲之寒喧晴雨異,而天之左旋,七曜之右轉也一。手所持之物,足所履之地,或動或止異。而手之可以持、足之可以 行也一。唯其一也,是以可參于萬世。無恒之人,富而驕,貧而諂,旦而秦,暮而楚,緇衣而出,素衣而入,蠅飛蜨驚,如飄風之不終日,暴雨之不終晨,有識者哀 其心之死,能勿以自警乎!
樸之為說,始于老氏,后世習以為美談。樸者,木之已伐而未裁者也。已伐則生理已絕,未裁則不成于用,終乎樸則終乎無 用矣。如其用之,可棟可楹,可豆可俎,而抑可溷可牢,可杻可梏者也。人之生理在生氣之中,原自盎然充滿,條達榮茂。伐而絕之,使不得以暢茂,而又不施以琢 磨之功,任其頑質,則天然之美既喪,而人事又廢,君子而野人,人而禽,胥此為之。若以樸言,則唯饑可得而食、寒可得而衣者為切實有用。養不死之軀以待盡, 天下豈少若而人邪!自鬻為奴,穿窬為盜,皆以全其樸,奚不可哉!養其生理自然之文,而修飾之以成乎用者,禮也。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遄死者,木之伐而為樸者也。
唯直之一字最易蒙昧,不察則引人入禽獸,故直情徑行,禮之所斥也。證父攘羊,欲直而不知直,墮此者多矣。子曰,“父為子隱, 子為父隱”,隱字切難體會。隱非誣也,但默而不言,非以無作有,以皂作白,故左其說以相欺罔也,則又何害于道哉!豈獨父子為然乎!待天下人,論天下事,可 不言者隱而不言,又何嘗枉曲直邪!父而攘羊不可證,固不待言,即令他人攘羊,亦自有證之者,假令無證之者,亦無大損,總不以天下之曲直是非攬之于己,而違 其坦然自遂,付物之是非于天下公論之心。即至蒞官聽訟,亦以不得已之心應之。吾盡吾道,不為人情愛憎起一波瀾曲折,此之謂直。隱即直也,隱而是非曲直原不 于我一人而廢天下之公,則直在其中矣。
子之于父母,去一媚字不得。臣之于君,用一智字不得。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聲,鼻之于臭,四肢之 于安佚,小人之媚人也在此。而加以色之溫,言之柔,其媚乃工。舜盡事親之道,此而已矣。辱之不避,斥之不退,刑戮將加而不憂,知必無可為之理而茫昧不知 止,可謂不智矣。巳而以之窮困,以之軀不得全,妻子不保,不智之尤也。寧武子、劉子政、段太尉、方正學之所守,此而已矣。自非君父,則媚者小人之術,不智 者下愚之自陷于阱矣。以處人之道事君父,以事君父之道事人,學術之不明,而害性情之正。故人不可以不學。
語學而有云秘傅密語者,不必更問而即 知其為邪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待可教而后教耳。及其言之,則亦與眾昌言,如呼曾子而告一以貫之,則門人共聞,而曾子亦不難以忠恕注破,固 夫子之所雅言也。巒室傳心之法,乃玄禪兩家自欺欺人事,學者未能揀別所聞之邪正且于此分曉,早已除一分邪惑矣。王龍溪、錢緒山天泉傳道一事,乃摹仿慧能、神秀而為之,其“無善無惡”四句,即“身是菩提樹”四句轉語。附耳相師,天下繁有其徒,學者當遠之。
無譽者,圣人之直道,而曲成天下之善即在 于此。譽則有過情之言,因而本無此堅僻之志者,以無知者之推祟而成乎不肯下之勢,則力護其名而邪淫必極。如陽明撫贛以前,舉動俊偉,文字謹密,又豈人所易 及!后為龍溪、心齋、緒山、蘿石輩推高,便盡失其故吾。故田州之役,一無足觀。使陽明而早如此,則劾劉瑾、討宸濠,事亦不成矣。蓋斥奸佞、討亂賊,皆分別 善惡事,不合于無善、無惡之旨也。翕然而為人聽推獎,乃大不幸事。孔子自顏子無言不說,子貢力折群毀外,他弟子皆有疑而相助之意,不失其訚訚、侃侃、行行 之素。固當時人才之盛,亦圣人之熏陶學者,別是一種氣象,自不至如蠭之繞王,薨薨扇羽也。況德未立,學未成,而譽言至乎!聞譽而懼,庶幾免夫!
天地既命我為人,寸心未死,亦必于饑不可得而食、寒不可得而衣者留吾意焉。圣賢之言,皆不可令、不可衣者也。今之讀書者,以之為饑之食、寒之衣,是以圣賢之言為俗髡、妖巫之科儀符咒也。哀哉!
王介甫以經義易詩賦,其意良善,欲使天下之為士者自習于圣賢之言,雖未深造,而心目之間常有此理作鏡中之影,以自知妍媸而飾之。自王守溪以弱肉強食之句 為邱瓊山所賞拔,而其所為呼應開合、裁翦整齊之法,羣相奉為大家。不知天地間要此文字何為。士風日流于靡,蓋此作之俑也。子曰,“辭達而已矣。”有意不 達,達而不已,拙也。無意可達,惟言是飾,是謂言不由衷。王守溪、薛方山之經義,何大復、王元美之詩,皆無意可達者也。為士于今日,不能不以此為事,能達 其意,如顧涇陽可矣。黃石齋之文狂,黃蘊生之文狷,殆其次乎!
「侮圣人之言」,小人之大惡也。自蘇明允以斗筲之識,將孟子支分條合,附會其雕 蟲之技,孫月峰于國風、考工記、檀弓、公羊、谷梁效其尤,而以纖巧拈弄之;皆所謂侮圣人之言也。然侮其詞,猶不敢侮其義。至姚江之學出,更橫拈圣言之近似 者,摘一句一字以為要妙,竄入其禪宗,尤為無忌憚之至。讀五經、四書,伹平平讀去,涵泳中自有無窮之妙。心平則敬,氣平則靜,真如父母師保之臨其上,而何 敢侮之有!
陶淵明“讀書但觀大意”。蓋自漢以后,注疏家瑣瑣訓詁,為無益之長言,如昔人所誚“曰若稽古”四宇釋至萬余言,如此者不得逐之以泛 濫失歸。陶公善于取舍,而當時小儒驚為迥異。乃此語流傳,遂為慵惰疎狂者之口實。韓退之謂“爾雅注蟲魚”為非磊落人,而其譏荀、揚擇不精、語不詳,則自矜 磊落者必至之病。讀書者以對父母師保之心臨之,一謦欬、一欠伸皆不敢忽,而加以視于無形、聽于無聲之情,將順于意言之表,方可謂畏圣人之言。以疎慵之才而 效陶公,自命為磊落,此之謂自暴。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茍仁未熟而欲孤行,其好惡也必僻,則必有所資以行吾好惡者。與君子處,則好君子 之好,惡君子之惡。與小人處,則好小人之好,惡小人之惡。又下而與流俗頑鄙者處,則亦隨之以好惡矣。故友善士者,自鄉國天下以及于古人,所胃“以友輔仁” 也,謂引吾好惡之情而擴充吾善善惡惡之量也。
君子之懷刑者,常設一圣王在上、且有司奉法惟謹之象于衰亂之世,則其所必不可為者見矣。亂世末俗之所謂不可為者,有可為者也,其所可為者,多不可為者也。出乎刑者入乎禮,豈惴惴然趨利避害之謂乎!
“毋友不如己者”,安所得必勝己者而友之!必求勝己,則友孤矣。恒人之病,樂友不如己者以自表暴,而忌勝己者不與之友,故切以為戒。人之氣質,互有勝 劣,動靜敏遲,剛柔儉博,交相為勝。忌其相勝,則取近已之偏者而與友,近己之偏則固不如己矣。以其動振己之靜,以其靜節己之動,以其剛輔已之柔,以其柔抑 己之剛,以其敏策己之遲,以其遲裁己之敏,以其儉約己之博,以其博益己之儉,則雖賢不如己而皆勝己者矣。凡見為如己者,皆不如己者也。從己之偏,己既有一 偏之長矣,彼無能益而相獎以益偏,此之謂不如己。
守其所見而不為違心之行,亦可謂之信,忘乎己而一于理之謂誠,故曰:“言不必信”,一于理 也。朱子謂“眾人之信,只可喚作信,未可喚作誠。”蓋流俗之所謂誠者,皆不必之信。天下之物理無窮,已精而又有其精者,隨時以變而皆不失其正,但信諸已而 即執之,如何得當!況其所為信諸己者,又或因習氣,或守一先生之言,漸漬而據為己心乎!
人之所為,萬變不齊,而志則必一,從無一人而兩志者。 志于彼又志于此,則不可名為志,而直謂之無志。天下之事,無不可行吾志者,如良醫用藥,溫涼寒熟俱以攻病,必欲病之愈者,志也。志正則無不可用,志不持則 無一可用。婞婞然一往必伸者,介然之氣也。氣則有伸有屈,其既必遷。以此為志,終身不成。
學易而好難,行易而力難,恥易而知難。學之不好,行 之不力,皆不知恥而恥其所不足恥者亂之也。不學不行者有矣,人未有一無所恥者,乞人與有之。自惡衣惡食、宮室之不美、妻妾之不奉,所識窮乏者之不得我,至于流俗之毀譽,污世之好尚,皆足以動人之恥心。抑有為害最大而人不知者,師友之規諫,賢智之相形,不以欣然順受企慕之心承之,而憤怍掩覆,若唯恐見之,唯 恐聞之,此念一蒙,則雖學而非其好,雖行而必不力,樂與讒諂面諛之人交,而忌媢毀謗,以陷溺于不肯之為,皆無所不至。故恥必知擇,而后可謂之有恥。
直而濟之以慎,乃非證父攘羊之直。慎而用之于直,乃非容頭過身之慎。道聽之,涂說之,聞善則譽之,聞不善則毀之,縱心縱口,無忌憚而為小人,直之賊也, 惟不慎也。欲進而不敢進,欲退而不敢退,無取怨于人之道而猶畏人之怨己,無不可伸志之為而猶隱忍而不敢為,慎之賊也,唯不直也。一失足于流俗,則終身之恥 不可灑,一得罪于清議,則百行不能掩其非,如之何不慎!慎者,慎吾之不直也。惟恐不直,則惟恐不慎。直而不慎,則為似忠信之鄉原。慎而不直,則為患得失之 鄙夫。將以免尤悔,幸而免焉,鬼神謫之,況其不能免乎!
忽然一念橫發,或緣舊所愛憎,或馳逐于物之所攻取,皆習氣暗中于心而不禁其發者。于此 而欲遏抑之,誠難。如見人食梅,則涎流不能自禁,若從未嘗食梅者,涎必不流。故天下之惡,以不聞為幸。聞之而知惡之,亦是誤嚼鳥喙,以藥解之。特不速斃, 未嘗不染其毒。親正人,遠宵小,庶幾免夫!若蒞官聽訟,不容已于聞人之惡,乃易曰“無留獄”,曾子曰“勿喜”,非止矜恤之,亦以天下千條萬緒之惡不堪涵泳 也。
末俗有習氣,無性氣。其見為必然而必為,見為不可而不為,以婞婞然自任者,何一而果其自好自惡者哉!昔習聞習見而據之,氣遂為之使者也。習之中于氣,如瘴之中人,中于所不及知,而其發也,血氣皆為之懣涌。故氣質之偏,可致曲也,嗜欲之動,可推以及人也,惟習氣移人為不可復施斤削。嗚呼!今 之父教其子,兄教其弟,師友之互相教者,何一而非習氣乎!茍于事已情定之際,思吾之此心此氣,何自而生?見為不可已者,果不可已乎?見為可不顧者,果可不 顧乎?假令從不聞此,從不見此,而吾必不可不如此乎?吾所見所聞者,其人果可以千古、可以沒世乎?則知害之所自中矣。吾性在氣之中,氣原以效性之用,而舍 己以為天下用,是亦可以悔矣。如其不能自覺,則日與古人可誦之詩、可讀之書相為浹洽,而潛移其氣,自有見其本心之日昧者。不知者曰,“吾之性氣然也”,人 亦責之曰,“其性氣偏也”。嗚呼!吾安得性中之生氣而與之乎!
“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君子不由”,君子之所恥如此其大也。圣人之瑕,且恥由之 矣。降而為天下之善士,有不足者,恥與之同;降而一國之善士,恥與之同其失;降而一鄉之善士,恥與之同其失;止矣。若夫人之與我不同類,其卑陋顛倒之為, 屑屑然以之為戒,則將以幸不為彼之為而自足。嗚呼!吾之生也而僅異于彼乎!人之大小,自截然分為兩涂,如黑白之不相雜。舍其黑而求全于白之中,雪也,玉 也,且于雪、玉有擇焉,而但求白之異于黑乎!“三人行,擇其不善而改之”,圣人之大用,非爾所及也。
法語之言而從,巽與之言而說,即不繹、不改之心也。法言而能說,巽言而能從,說而后改,從而后繹,聞教之下,移易其情則善矣。巽言而說者,好諛之心也。法言而從者,無恥之恥也。待言而生改過遷善之心,已末矣,況但以聲音笑貌而易其情乎!
孟子言性,孔子言習。性者天道,習者人道。魯論二十篇皆言習,故曰“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已失之習而欲求之性,雖見性且不能救其習,況不能見乎!易 言“蒙以養正,圣功也”。養其習于童蒙,則作圣之基立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入于惡習,耳所聞者非人之言,目所見者非人之事,日漸月漬于里巷村落之中,而 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髓伐毛,必不能勝。惡他人之惡,不如惡在我。昔日之所知、所行、所聞、所見,高洋治亂絲,拔刀斬之,斯為直截。但于其中揀擇 可為、不可為,而欲姑存以便所熟習,終其身于下愚而已。
人之唯其意之所發而為不善者,或寡矣,即有之,亦以無所資藉、無所印證而不圖其失已 著,尚可革也。故唯其所發而為不善者,過也,非惡也。聞惡人之言,因而信之,則成乎惡而不可救。故君子于人之不善,矜其自為之過而望其改,其聽惡人之言而 效之,則深惡而痛絕之。臣豈敢殺其君,子豈忍殺其父,皆有導之者也,導之者,皆言之有故,行之有利者也。國有鄙夫,家有敗類,以其利口強有力成人之惡,習 焉安焉,遂成乎下愚不移,終不移于善矣。故圣人所以化成天下者,習而已矣。
做經生讀書時,見古今之暴君污吏,怒之怨之,長言而詆誹之。即此一念,已知其出而居人上,毀廉恥,肆戕虐者,殆有甚焉。何也?其與流俗詆誹者,非果有惡惡之心,特以甚不利于己而怒怨之耳。有志者,其量亦遠。伊尹當夏桀之 世而樂,何屑與之爭得失乎!且彼之為暴、為污者,惟其以利于已為心也。彼以利于己而為民賊,吾亦以不利于己而怨怒之,易地皆然,故曰出而居人上,殆有甚 焉。惡人之得居人上而害及人,天也?;廾煞袢?,氣數之常也,安之而巳。退而自思,吾雖貧賤,亦有居吾下者,亦有取于人者,亦有宜與人者,勿見可為而即為, 見可欲而即欲,以求異于彼而不為風氣所移,則孤月之明,炳于長夜,充之可以任天下。
不得已而為資生之計,言者曰惟勤惟儉。儉尚矣,勤則吾不知 也。勤所以不可者,非惰之謂。人之志氣才力,與有涯之歲月,唯能勝一勤而不能勝二勤。吾自有吾之志氣,勤于此則荒于彼。雞鳴而起,孳孳為利,專心并氣以趨 一涂,人理亡矣。若夫儉,則古人有言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儉所以為德之共者,儉則事簡,事簡則心清,心清則中虛,而可以容無窮之理。而抑 不至浮氣逐物,以喪其所知所能之固有。彼言資生而以儉與勤并稱者,非儉也,吝也。儉以自節,吝以成貪,其別久矣。吝而勤,充其所為,至不知君父,嗚呼,危 矣哉!天地授我以明聰,父母生我以肢體,何者為可以竭精疲神而不可惰?思之思之,尚知所以用吾勤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俟 解
王夫之《俟解》
《中庸》原文
中庸研讀第16講:第29章解讀
《中庸》第47節【君子之道:修身為本,無愧百姓、天地、鬼神……】
中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阳县| 朔州市| 乌拉特中旗| 枣阳市| 长治市| 申扎县| 望城县| 诏安县| 绥德县| 绩溪县| 黑龙江省| 连山| 大庆市| 阿克陶县| 满洲里市| 南木林县| 金门县| 惠水县| 扬中市| 县级市| 哈尔滨市| 赣榆县| 青神县| 肥东县| 阿拉善左旗| 江津市| 远安县| 特克斯县| 环江| 永寿县| 手机| 宝清县| 罗源县| 绥化市| 永安市| 昌黎县| 漠河县| 中西区| 蓬溪县| 甘洛县|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