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指揮部遺址要繼續修繕,展陳要充實、提升”“村民大會遺址(吳氏宗祠)的相關介紹要進一步完善起來”“紅軍紀念亭周邊的綠化要抓緊跟上”。日前,在革命老區村道太鄉錦安村,道太鄉相關負責人與該村兩委干部一起,就錦安村的革命遺址逐一進行梳理,一一落實挖掘利用事宜。與此同時,該鄉的革命遺址、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革命文物等紅色資源排查工作也全面鋪開。
道太鄉地處龍泉市東北,與松陽、云和交界,紅色資源豐厚。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在“八七會議”精神的指引下,1930年初,松陽縣的陳鳳生等人來到道太(原供村鄉)一帶秘密發展“青幫”組織農軍進行革命活動。1935年5月7日,劉英、粟裕率領紅軍挺進師1縱隊來到到達安仁口附近,打下源口,俘敵基干隊30余人,繳槍30多支,手榴彈幾箱,籌款一批,1縱隊迅速控制麗龍公路。當晚,主力在英溪渡過龍泉溪從(原雁川鄉)坑口經垟塢、荒坪、俞山頭,8日在鄭坑住宿,9日經道圣寺到新地口村。隨后,挺進師在道太鄉的錦安、下乾等村,松陽縣的小吉、安岱后等村深入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錦安、下乾、毛圩等村的進步青年積極參加革命工作,成為農軍骨干分子最早接受黨的教育,開創游擊根據地的中堅力量,有的在革命斗爭中英勇獻身,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如何排摸紅色遺址,梳理紅色記憶,做深做實“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挖掘、傳承、轉化文章,借勢推動老區發展,是當前一項首要的工作。”道太鄉負責人表示。
重走紅軍路,感受先輩情懷,追憶革命精神。在當地群眾的帶領下,當天,鄉村干部還攀登了錦安村的八仙峴森林古道。海拔1200多米的八仙峴森林古道,既有紅色印記,又具優越生態;既是通連龍泉、松陽、遂昌三縣市的古驛道,也是過去錦安通往外界的必經之路。當年紅軍就是通過這條古道來到村里點燃革命的火種,進步青年跟隨紅軍從這條古道走出去跟著共產黨干革命。目前,錦安村兩委正加快實施八仙峴森林古道修復的前期工作,并積極爭取上級立項,將其打造成為傳承革命精神、促進綠色發展的體驗性紅色旅游項目。
“我們要以融合發展為抓手,把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一方面要通過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加快革命老區綠色發展,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另一方面結合所處地理位置,與毗鄰的松陽縣小吉、安岱后等革命老區村聯手,合力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道太鄉負責人表示,在摸清“紅色家底”的基礎上,再結合實際謀劃一批綠色項目,扎實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綠色發展。(責編:趙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