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在旁邊看著你做飯,總會指點江山。
“哎呀,你這油鍋都沒燒熱,下啥蔥姜蒜?”
“抽油煙機關了吧,省點電!”
“你這鍋涮涮就行,等下不還得炒菜嗎?”
……
可這幾種做飯習慣,致癌風險有點大!
不信接著往下看。
用過高的溫度烹調食物,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淀粉溫度過高:丙烯酰胺
含有淀粉的食物經過高溫加熱,容易產生丙烯酰胺,這是一種2A類致癌物, 也就是“人類可能致癌物”。
2011年FAO/WH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對除非洲以外世界范圍內8個代表國家中丙烯酰胺膳食攝入量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普通人群的日攝入量平均約為1μg/kg,最高攝入量約為4μg/kg。
可2003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馬鈴薯、餅干、咖啡等被超過120℃的高溫處理后(如煎炸、烘烤),丙烯酰胺含量最高可達2300μg/kg。
蛋白質溫度過高:雜環胺類化合物
食物中的蛋白質、肽和氨基酸在經過高溫烹調后,容易產生一類具有致突變性和致癌性的化學物質——雜環胺類化合物。
特別是食材和明火或灼熱金屬表面接觸時,如燒烤、煎炸、烘焙等烹調方式,都會提高雜環胺類化合物的生成量,增加致癌風險。
所以,在做肉菜的時候,特別需要注意控溫,在炸焦、烤焦、燒糊的情況下,最好就別吃了。
油脂溫度過高:苯并芘
油溫過高會讓脂類物質發生熱裂解反應,產生成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苯并芘”。
苯并芘是“一類致癌物”,也就是確定對人致癌的物質。
明火熏烤、長時間高溫油炸都能促進苯并芘的生成;而且食物在煙熏和烘烤過程中焦糊后,苯并芘的生成量將會比普通食物增加10~20倍。
刷鍋和涮鍋,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如果只是用清水涮涮,鍋中殘留的油脂反復經過高溫考驗,容易生成苯并芘等多環芳烴類化合物。
長期吃用這種鍋炒出來的菜,有一定的致癌風險。
為了健康,多刷幾次鍋不費事兒。
食物在高溫條件下,經熱解可形成多種揮發性產物。
像是我們剛剛提到的丙烯酰胺、苯并芘、雜環胺類化合物等物質,都能隨著油煙一起被人體吸入。
減少油煙的最好的辦法是改變烹飪習慣,降低烹調油溫,少吃煎炸食品;如果做不到的話,就只能別怕費電,長期開啟抽油煙機了。
這3種下廚習慣,你家中了幾個?
(本文經過百科名醫醫學團隊及專家審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