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華介入放射學電子雜志,2021,9(1):9-19.
作者:2019年肝癌中西醫(yī)臨床協(xié)作專家委員會
通信作者:鄭加生,Email:zhengjiasheng6@163.com;楊國旺,Email:guowangyang@sina.com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21.01.002
原發(fā)性肝癌是世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2018年統(tǒng)計,全球肝癌新發(fā)841 080例(中國占比48.4%),死亡781 631例(中國占比57.3%),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1,2]。目前,肝癌根治性治療有3種:肝移植、手術切除和消融治療。本項目創(chuàng)立了中西醫(yī)臨床協(xié)作四模式改革肝癌防治體系:治未病、治早已未病、中醫(yī)扶正微創(chuàng)消融祛邪治已病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模式,對早期肝癌微創(chuàng)消融和中晚期肝癌TAE/TACE序貫微創(chuàng)根治性消融聯(lián)合中醫(yī)扶正、辨證施治整體治療[3]。中醫(yī)扶正、辨證施治在肝癌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探索和實踐'微創(chuàng)消融聯(lián)合中醫(yī)扶正、辨證施治'的中西醫(yī)協(xié)作治療肝癌的特色方案,推動原發(fā)性肝癌中西醫(yī)結合規(guī)范化診療路徑的施行,特起草制訂了《原發(fā)性肝癌微創(chuàng)消融聯(lián)合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
肝癌高危人群應定期篩查,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我國肝癌高危人群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慢性感染,長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肝內寄生蟲、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有肝癌家族史,尤其是年齡大于40歲的男性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腹部超聲是早期篩查的主要手段,建議高危人群篩查間隔為3~6個月[4]。
(1)血清AFP:血清AFP是診斷肝癌最常用的標志物,肝癌患者約30%~40%AFP水平正常;甲胎蛋白異質體(AFP-L3)和血漿游離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有助于提高診斷率[5]。
(2)異常凝血酶原(DCP):肝細胞癌陽性率67%,對亞臨床肝癌有早期診斷價值。
(3)糖鏈抗原(CA19-9):對早期膽管細胞癌有輔助診斷價值。
動態(tài)增強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多模態(tà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掃描是肝臟超聲和血清AFP篩查異常者明確診斷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影像學診斷主要依據'快進快出'的特點:動脈期強化,門靜脈期和/或平衡期腫瘤強化低于肝實質。
(1)超聲檢查(ultrasonography,US):US可以檢測肝內占位性病變,鑒別囊性、實質性或混合性。
(2)CT:增強CT診斷小肝癌敏感性較高,常用于肝癌臨床診斷、分期、局部治療的療效評價,肺、骨等其他臟器的轉移評價。
(3)MRI:MRI分辨率高,對極早期肝癌的檢出率高[6]。肝膽特異性對比劑釓塞酸二鈉(Gd-EOB-DTPA)可提高直徑≤1.0 cm肝癌的檢出率及診斷率。
(4)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DSA可以明確顯示肝腫瘤數(shù)目、大小、血供及門脈血管有無侵犯[7]。
(5)核醫(yī)學影像檢查。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PET/CT)和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①評價淋巴結轉移及遠處器官轉移[8];②評價靶向藥物療效[9];③指導放療生物靶區(qū)、穿刺活檢部位[8];④評價腫瘤的惡性程度和預后[10]。
(6)肝臟活檢:肝臟病灶穿刺活檢,有助于明確病灶性質、病因、肝癌分子分型、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后[11]。
綜合肝癌高危因素、影像學特征以及血清學分子標記物,對肝癌做出臨床診斷。肝癌診療路線如
圖1 肝癌診療路線 |
(1)國際上肝細胞癌病理分級多采用Edmondson-Steiner分級:Ⅰ級、Ⅱ級、Ⅲ級、Ⅳ級。見
表1 Edmondson-Steiner分級 |
級別 | 病理表現(xiàn) |
---|---|
Ⅰ級 | 分化良好,核/質比接近正常,瘤細胞體積小,排列成細梁狀 |
Ⅱ級 | 細胞體積和核/質比較Ⅰ級增大,核染色加深,有異型性改變,胞漿呈嗜酸性顆粒狀,可有假腺樣結構 |
Ⅲ級 | 分化較差,細胞體積和核/質比較Ⅱ級增大,細胞異型性明顯,核染色深,核分裂多見 |
Ⅳ級 | 分化最差,胞質少,核深染,細胞形狀極不規(guī)則,黏附性差,排列松散,無梁狀結構 |
(2)肝內膽管細胞癌:腺癌、肉瘤樣癌。
(3)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指在顯微鏡下于內皮細胞襯覆的脈管腔內見到癌細胞巢團,以門靜脈分支為主(含包膜內血管)[13],見
表2 微血管侵犯病理分級方法 |
級別 | 病理表現(xiàn) |
---|---|
M0 | 未發(fā)現(xiàn)MVI |
M1(低危組) | ≤5個MVI,且發(fā)生于近癌旁肝組織 |
M2(高危組) | > 5個MVI,或MVI發(fā)生于遠癌旁肝組織 |
(4)特殊類型肝癌:混合型肝癌指在同一個腫瘤結節(jié)內同時存在肝細胞癌和肝內膽管細胞癌兩種組織學成分;雙表型肝癌指肝細胞癌同時表達膽管癌蛋白標志物;纖維板層型肝癌指癌細胞富含嗜酸性顆粒狀胞漿,癌組織被平行排列的板層狀膠原纖維組織分隔成巢狀[14]。
(1)結節(jié)型:癌結節(jié)一般< 5 cm,分為單結節(jié)、多結節(jié)、融合結節(jié)。
(2)塊狀型:分為單塊型、多塊型、融合塊型,其中塊狀型肝癌的直徑在5~10 cm之間,巨塊型肝癌的直徑≥10 cm。
(3)彌漫型:癌結節(jié)小,呈彌散分布。
(4)小肝癌:單個癌結節(jié)直徑≤3 cm者,或相鄰兩個癌結節(jié)直徑之和< 3 cm者。
原發(fā)性肝癌肝細胞型占90%、膽管細胞型占7%、肝細胞-膽管細胞混合型占3%。
國際上以巴塞羅那肝癌分級(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最為常用[15],BCLC分期分為5期,見
表3 肝細胞癌BCLC分期標準 |
腫瘤分期 | PST | 腫瘤情況 | Okuda分期 | 肝臟功能 | |
---|---|---|---|---|---|
0 | 0 | 單發(fā),≤2cm | Ⅰ | 沒有門脈高壓,膽紅素正常 | |
Stage A | 0 | ||||
A1 | 0 | 單發(fā),≤5cm | Ⅰ | 沒有門脈高壓,膽紅素正常 | |
A2 | 0 | 單發(fā),≤5cm | Ⅰ | 有門脈高壓,膽紅素正常 | |
A3 | 0 | 單發(fā),≤5cm | Ⅰ | 有門脈高壓,膽紅素不正常 | |
A4 | 0 | 3個,≤3cm | Ⅰ~Ⅱ | Child Pugh A-B | |
Stage B | 0 | 單發(fā)> 5cm,或> 3個 | Ⅰ~Ⅱ | Child Pugh A-B | |
Stage C | 1~2 | 侵犯血管或肝外轉移 | Ⅰ~Ⅱ | Child Pugh A-B | |
Stage D | 3~4 | 任何情況 | Ⅲ | Child Pugh C |
注:Stage A和Stage B:所有標準都符合; Stage C:至少一個標準;PST1~2,或侵犯血管或肝外轉移; Stage D:至少一個標準;PST3~4,或OkudaⅢ/Child C; 0為極早期肝癌,Stage A為早期肝癌,Stage B為中期肝癌,Stage C為進展期肝癌,Stage D為終末期肝癌。 |
體力狀況按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評分標準[16],記為0分、1分、2分、3分、4分、5分,見
表4 ECOG評分標準 |
級別 | 體力狀態(tài) |
---|---|
0 | 活動能力完全正常,與起病前活動能力無任何差異 |
1 | 能自由走動及從事輕體力活動,包括一般家務或辦公室工作,但不能從事較重的體力活動 |
2 | 能自由走動及生活自理,但已喪失工作能力,日間不少于一半時間可以起床活動 |
3 | 生活僅能部分自理,日間一半以上時間臥床或坐輪椅 |
4 | 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
5 | 死亡 |
采用Child-Pugh改良分級法,分為3級:A為5~6分;B級為7~9分;C級為10~15分,見
表5 Child改良分級法 |
指標 | 1分 | 2分 | 3分 |
---|---|---|---|
肝性腦病 | 無 | 1~2期 | 3~4期 |
腹水 | 無 | 輕度 | 中度及以上 |
血清膽紅素(μmol/L) | < 34.2 | 34.2~51.3 | > 51.3 |
血清白蛋白(g/L) | ≥35 | 28~34 | < 28 |
凝血酶原時間(s) | ≤14 | 15~17 | ≥18 |
肝癌病是由于正氣虛損、邪氣乘襲,蘊結于肝,肝氣郁結,氣機受阻,血行不暢,痰瘀互結,形成痞塊。其與感受濕熱邪毒、長期飲食不節(jié)、嗜酒過度以及七情內傷等因素引起機體陰陽失衡有關。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腫瘤分會2009年發(fā)布的《腫瘤中醫(yī)診療指南》。肝癌早期可無癥狀,中晚期常見肝區(qū)疼痛、納呆、惡心、腹瀉、消瘦、乏力和低熱,同時伴進行性肝腫大、肝臟質硬有結節(jié)、黃疸、腹水、脾腫大、下肢浮腫等。一旦出現(xiàn)腹水、黃疸,則多屬于晚期。明確診斷需參照現(xiàn)代醫(yī)學檢查(包括影像和病理檢查)和診斷標準。
臨床上肝癌虛實夾雜,可數(shù)型并見。根據患者臨床表現(xiàn),在微創(chuàng)治療背景下,結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既往研究、文獻報道以及國內中醫(yī)腫瘤專家意見[17],圍微創(chuàng)治療階段(一般指微創(chuàng)手術開始至手術結束后4周內)及微創(chuàng)治療后鞏固階段的原發(fā)性肝癌分為以下證型。
(1)圍微創(chuàng)治療階段
①肝郁脾虛型
主癥:胃脘或脅肋脹痛明顯,口苦或干,情緒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倦怠乏力,便溏不爽。
次癥:食少納呆,腸鳴矢氣,腹痛即泄、泄后痛減。
舌苔白或膩,脈弦或細。
上述具備主癥3項(胃脘或脅肋脹痛必備),或主癥2項(胃脘或脅肋脹痛必備)加次癥/舌脈征2項即可診斷。
②氣滯血瘀型
主癥: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明顯,脅肋部刺痛、痛處不移,胸悶,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脘腹脹滿,面色晦暗。
次癥:納呆食少,脘悶噯氣,時有嘔惡,脅下痞塊,口唇紫暗或爪甲紫暗,形體消瘦,大便溏結不調。
舌質紫暗,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或澀。
上述具備主癥3項(胸脅脹滿走竄疼痛必備),或主癥2項(胸脅脹滿走竄疼痛必備)加次癥/舌脈征2項即可診斷。
③濕熱蘊結型
主癥:脅肋脹痛灼熱,發(fā)熱汗出,惡心嘔吐,心煩易怒,口苦,納呆食少,神疲乏力,黃疸。
次癥:口干咽燥,煩渴不欲飲,大便粘膩,小便黃赤。
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
上述具備主癥3項(脅肋脹痛灼熱),或主癥2項(脅肋脹痛灼熱)加次癥/舌脈征2項即可診斷,舌苔征象為必備。
④肝腎陰虛型
主癥:脅肋部隱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或低熱,盜汗,口干咽燥,脅下痞塊。
次癥:形體消瘦,耳鳴,健忘,失眠多夢,頭暈,目眩。
舌紅少苔,或光剝有裂紋,脈沉細或細數(shù)或細澀。
上述具備主癥3項(脅肋部隱痛),或主癥2項(脅肋部隱痛)加次癥2項以及典型舌象(必備)即可診斷。
(2)微創(chuàng)治療后鞏固階段
原發(fā)性肝癌在微創(chuàng)治療前后,證型一般以肝郁脾虛、氣滯血瘀、濕熱內蘊、肝腎陰虛證型為主。經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后,在鞏固階段的證型較之前圍微創(chuàng)治療階段發(fā)生了變化,其濕熱內蘊及氣滯血瘀證型比例減少,而肝郁脾虛、肝腎陰虛型患者比例增加,且各證型的癥狀程度減輕,其具體情況如下。
①肝郁脾虛型
主癥:胃脘或脅肋脹痛,口干或口苦,食少納呆,倦怠乏力,便溏不爽。
次癥:情緒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腸鳴矢氣,腹痛即泄、泄后痛減。
舌苔白或膩,脈弦或細。
上述具備主癥3項(胃脘或脅肋脹痛必備),或主癥2項(胃脘或脅肋脹痛必備)加次癥/舌脈征2項即可診斷。
②氣滯血瘀型
主癥:胸脅脹滿走竄疼痛,脅肋部刺痛、痛處不移,胸悶,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面色晦暗。
次癥:納呆食少,脘悶噯氣,時有嘔惡,脅下痞塊,口唇紫暗或爪甲紫暗,形體消瘦,大便溏結不調。
舌質紫暗,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或澀。
上述具備主癥3項(胸脅脹滿走竄疼痛必備),或主癥2項(胸脅脹滿走竄疼痛必備)加次癥/舌脈征2項即可診斷。
③濕熱蘊結型
主癥:脅肋脹痛灼熱,發(fā)熱汗出,惡心嘔吐,偶心煩易怒,口苦。
次癥:納呆食少,神疲乏力,口干咽燥,煩渴不欲飲,大便粘膩,小便黃赤。
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
上述具備主癥3項(脅肋脹痛灼熱),或主癥2項(脅肋脹痛灼熱)加次癥/舌脈征2項即可診斷,舌苔征象為必備。
④肝腎陰虛型
主癥:脅肋部隱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或低熱,盜汗,口干咽燥。
次癥:形體消瘦,耳鳴,健忘,失眠多夢,頭暈,目眩。
舌紅少苔,或光剝有裂紋,脈沉細或細數(shù)或細澀。
上述具備主癥3項(脅肋部隱痛),或主癥2項(脅肋部隱痛)加次癥2項以及典型舌象(必備)即可診斷。
物理消融是通過加熱、冷凍或不可逆電穿孔技術毀損腫瘤病灶的治療方法,以熱消融為主[18,19]。影像引導技術包括超聲、CT和MRI;治療途徑包括影像引導下經皮、腹腔鏡和開腹3種,其中經皮消融創(chuàng)傷最小,應該首選[20]。
(1)射頻消融通過電極周圍組織中離子振蕩產熱使局部組織壞死,是較成熟的局部消融手段。
(2)微波消融通過極性分子在微波電磁場內的運動使局部組織壞死,具有速度快、消融范圍大、熱沉降效應小等優(yōu)勢[21]。
(3)冷凍消融通過低溫冷凍滅活腫瘤,不需要鎮(zhèn)痛處理,能緩解腫瘤引起的疼痛。冷凍治療可以減輕腫瘤負荷、釋放腫瘤抗原,激活機體免疫功能等優(yōu)點[22]。
(4)聚焦超聲消融利用超聲波具有方向性、組織穿透性和可聚焦的特性,將超聲波自體外聚焦于體內病灶靶區(qū),在其焦點區(qū)域形成高能密度區(qū),導致不可逆性凝固性壞死[23]。
(5)不可逆電穿孔技術(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基于電極產生高壓直流電微秒脈沖,改變細胞跨膜電勢,在細胞膜上形成不可逆的孔隙,誘導細胞凋亡從而導致腫瘤死亡。IRE主要用在鄰近重要空腔臟器,脈管系統(tǒng)及神經系統(tǒng)腫瘤消融[24]。
(1)以根治性治療為目的消融適應證[19,25]:單發(fā)腫瘤最大直徑≤5 cm,或者腫瘤數(shù)目≤3個,最大直徑≤3 cm;沒有脈管癌栓和鄰近器官侵犯;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級;患者行為評分(PS)0~2;血小板≥50×109/L。
(2)以姑息性減瘤為目的消融適應證[26,27]:單發(fā)腫瘤最大直徑> 5 cm;或者腫瘤數(shù)目> 3個,最大直徑> 3 cm;或伴有脈管侵犯:亞肝段、肝段、肝葉門靜脈及膽管,單支肝靜脈癌栓;肝功能Child-Pugh A或B;肝癌伴寡轉移;患者PS 0~2;血小板≥50×109/L。
(3)禁忌證[28]:①彌漫型肝癌;②Child-Pugh C級;③治療前1個月內有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④不可糾正的凝血功能障礙;⑤頑固性大量腹腔積液,惡液質;⑥活動性感染,尤其是膽管系統(tǒng)急性炎癥等;⑦意識障礙,或不能配合治療;⑧其他臟器衰竭。
(1)完善中醫(yī)臨床評估及相關檢查:血常規(guī)、血生化、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腫瘤標志物、T細胞亞群、心電圖、胸片和腹部影像學檢查,必要時行心肺功能檢查。
(2)影像學評價腫瘤情況,選擇引導方式和消融設備。
(3)告知手術過程、風險及預后可能,獲得充分的知情同意。
肝癌消融治療可以影像引導下經皮、腹腔鏡或開腹進行。
(1)經皮肝癌局部消融治療(CT/MRI/US或融合影像技術)
①術前禁食12 h,禁飲4 h;
②確定麻醉方案:全靜脈麻醉;鎮(zhèn)靜、鎮(zhèn)痛聯(lián)合局部麻醉;全身麻醉;
③影像引導下,精準消融;
④影像評價是否達到消融效果,如未達到預期效果,行補救消融治療。
(2)不同類型肝癌消融治療模式
①肝癌合并脾功能亢進[血小板(platelet,PLT) <50×109/L,Child-PughA/B]:消融術前可先行脾動脈部分栓塞,或口服升血小板藥物,必要時輸血小板,PLT≥50×109/L行消融治療。
②常規(guī)部位早期肝癌:肝動脈栓塞(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和肝動脈化療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序貫消融治療[19],也可單獨行消融治療。
③肝癌高風險部位:高風險部位指腫瘤鄰近重要臟器≤5 mm。TAE/TACE序貫消融治療,對腫瘤鄰近高風險部位實施消融保護措施,術中影像學評估,判斷消融范圍,如腫瘤不能與重要空腔臟器分離開或已侵犯空腔臟器,應建議手術切除治療。
④大肝癌(5 cm <直徑< 10 cm)及巨塊型肝癌(直徑≥10 cm):TAE/TACE序貫消融治療。TAE/TACE目的:腫瘤降期;精準引導消融;減少腫瘤內血供,降低消融治療出血的風險。大腫瘤可實施單次或分次消融治療,肝功能Child-Pugh A,分次消融時盡量縮短間隔時間[27]。
⑤肝癌伴肝段或肝葉門靜脈癌栓:TAE/TACE序貫相應解剖性肝段或肝葉消融。TAE/TACE目的:栓塞門靜脈癌栓使之縮小壞死;碘化油標記門靜脈癌栓精準引導布針消融。消融路徑建議:先消融門靜脈癌栓,再消融腫瘤主體,然后消融癌栓分布區(qū)域肝段或肝葉組織。若行肝段消融治療,肝功能應為Child-Pugh A/B;若行肝葉消融治療肝功能應為Child-Pugh A;若癌栓位于肝外門靜脈,無法行消融治療,可在TAE/TACE基礎上聯(lián)合門靜脈癌栓適形放療序貫肝內腫瘤消融[29,30]。
⑥肝癌伴單支肝靜脈癌栓:先行TAE/TACE,后行肝靜脈癌栓、瘤體消融及癌栓分布區(qū)域消融。
⑦肝癌伴肝段膽管癌栓:先行TAE/TACE,后行膽管癌栓、瘤體及膽管癌栓分布區(qū)域消融[31]。
⑧肝癌伴梗阻性黃疸:首先,行經皮肝穿膽道引流術(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或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引流降期至TBIL≤50 μmol/L,肝功能Child-Pugh A或B,PS:0~2,行TAE/TACE;最后符合消融治療適應證后視腫瘤情況制定消融治療方案。
⑨合并肝外寡轉移的肝癌:肝內病灶可行TAE/TACE序貫消融治療,肝外轉移病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局部治療方法,包括消融治療、放療、放射性粒子植入、骨水泥治療等。
⑩肝癌伴慢性腎功能衰竭:注意保護腎功能,必要時在腎透析的基礎上配合肝癌栓塞或/和消融治療,也可直接消融。
治療結束前,增強CT/MRI或超聲造影掃描肝臟,根治性消融邊界達到0.5~1.0 cm,初步判斷有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2)經腹腔鏡局部消融
適用于腫瘤位于肝包膜下,或者鄰近膽囊和胃腸、外生性腫瘤等[32]。
(3)開腹消融
適用于上述2種方法難于實行或手術探查發(fā)現(xiàn)腫瘤無法切除者。
(4)術后對癥支持治療
術后常規(guī)不用禁食,鄰近空腔臟器腫瘤消融,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禁食、禁水時間。監(jiān)測生命體征24 h,臥床12 h以上,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同時中醫(yī)扶正綜合治療。
并發(fā)癥的分類及分級分為輕度和重度。輕度并發(fā)癥包括:A級,無需治療且無不良后果;B級,需少許治療且無不良后果(包括僅需一夜的觀察)。重度并發(fā)癥包括:C級,需要治療但住院時間延長< 48 h;D級:需要系統(tǒng)治療,提高醫(yī)護級別,住院時間延長> 48 h ;E級:導致長久的后遺癥;F級:死亡。
(1)消融后綜合征:發(fā)熱和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對癥治療。
(2)氣胸:少量氣胸,可自行吸收;中大量氣胸,可行閉式引流;張力性氣胸需負壓引流或外科手術。
(3)腸瘺:給予禁食水,胃腸減壓,及時行外科手術治療。
(4)血紅蛋白尿:術后盡早給予堿化尿液,補液、擴張血管。
(5)感染:大腫瘤發(fā)生肝膿腫及時行膿腫引流,同時應用敏感抗生素。
(6)消化道出血:明確出血原因,針對病因積極治療;肝動脈損傷引起的膽系出血需行肝動脈栓塞止血及膽囊引流。
(7)腹腔或/和胸腔出血:動脈活動性出血,需行動脈導管栓塞止血,必要時行外科手術治療;非活動性出血,監(jiān)測生命體征、血常規(guī),給予止血藥治療。
(8)腫瘤種植:避免多次穿刺,變換穿刺位點時要消融針道。
(9)肝功能衰竭:嚴格掌握適應證。
消融術后即刻或24 h內行三期CT/MRI或行超聲造影,以評價消融療效。
(1)完全消融(complete response,CR):肝臟三期CT/MRI或超聲造影,腫瘤消融病灶動脈期未見強化,并達到瘤周0.5~1.0 cm消融邊界;
(2)不完全消融(incomplete response,ICR):肝臟三期CT/MRI或超聲造影發(fā)現(xiàn),腫瘤病灶內局部動脈期有強化,提示腫瘤殘留。
TAE/TACE目前是肝癌非手術治療最常用方法之一[34]。
(1)對BCLC A期、B期、C期(肝段肝葉門靜脈癌栓,Child-PughA/B,PS 0~2),可行TAE/TACE序貫消融或手術切除;(2)對多發(fā)肝內轉移(腫瘤病灶個數(shù)≥5)、肝腫瘤破裂出血或肝動脈-門脈靜分流造成門靜脈高壓消化道出血可行TAE/TACE;(3)對門靜脈癌栓累及主干,且側支血管形成,Child-Pugh A,可TAE/TACE聯(lián)合門脈癌栓適形放療;(4)腫瘤占全肝體積≥70%,若Child-Pugh A/B,可分次行TAE/TACE減瘤、減癥、降期治療。
(1)肝功能Child-Pugh C;(2)無法糾正的凝血功能嚴重障礙;(3)門靜脈主干完全被癌栓占據,且無側支血管形成;(4)合并活動性肝炎或嚴重感染者;(5)惡液質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6)腫瘤占全肝體積≥70%且Child-Pugh C。
(1)肝動脈造影,通常采用Seldinger方法,經皮穿刺股動脈或橈動脈插管,導管置于腹腔干或肝總動脈行DSA造影。
(2)根據肝動脈插管栓塞、消融術前碘化油標記腫瘤精準引導消融治療、化療栓塞目的不同,通常分為以下2種。
①TAE:白細胞計數(shù)< 3.0×109/L、血小板計數(shù)< 60×109/L、血紅蛋白< 90 g/L的患者,微導管超選擇腫瘤供血動脈,先用碘化油標記腫瘤,碘化油注入量以顯示腫瘤輪廓為宜,再用顆粒栓塞劑栓塞腫瘤的供血動脈。
②TACE:白細胞計數(shù)≥3.0×109/L、血小板計數(shù)≥60×109/L、血紅蛋白≥90 g/L的患者,微導管超選擇腫瘤供血動脈,化療藥物與碘化油混合在一起或分別注入,碘化油標記腫瘤,顆粒栓塞劑栓塞腫瘤供血動脈。
常用表阿霉素、絲裂霉素C、順鉑、奧沙利鉑、5-氟尿嘧啶(5-Fu)、雷替曲塞、羥基喜樹鹼(HCPT)等。根據患者的體表面積計算化療藥劑量,一般為系統(tǒng)化療劑量的1/2或2/3。
(1)碘化油:可選擇性滯留在腫瘤內,與化療藥物混合,可作為化療藥物的載體,在腫瘤內緩慢釋放,延長化療藥的作用時間。
(2)顆粒性栓塞劑:包括明膠海綿顆粒、聚乙烯醇顆粒和標準粒徑微球,也可使用載藥微球。
常見不良反應會持續(xù)1~7 d,對癥治療后多數(shù)可以恢復。
(1)栓塞后綜合癥:發(fā)熱、疼痛,原因是動脈被栓塞后引起腫瘤組織缺血、壞死所致,給予退熱、止痛治療。
(2)惡心、嘔吐:與化療藥物有關,給予抑酸、保護胃黏膜、止吐治療。
(3)穿刺部位出血、白細胞下降、一過性肝功能異常、異位栓塞、腎功能損害以及排尿困難等其他不良反應,給予相應治療。
適應證:(1)肝臟儲備功能良好的Ⅰa期、Ⅰb期和Ⅱa期肝癌;(2)部分Ⅱb期和Ⅲa期肝癌。
適應證:國際上多采用米蘭(Milan)標準,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Francisco,UCSF)標準、匹茲堡大學改良(Tumor Node Metastasis,TNM)標準。國內包括杭州標準、上海復旦標準、華西標準和三亞共識等。
采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病理類型、西醫(yī)治療背景及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予以不同的中醫(yī)藥治療。在不同治療階段,中醫(yī)藥分別發(fā)揮增強體質、促進康復、協(xié)同增效、減輕不良反應、鞏固療效等作用[36,37]。
(1)肝郁脾虛型
治法:調肝理脾。
中藥湯劑:六君子湯合大柴胡湯加減。
(2)氣滯血瘀型
治法:行氣活血。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加減。
(3)濕熱蘊結型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茵陳蒿湯加減。
(4)肝腎陰虛型
治法:清熱養(yǎng)陰,軟堅散結。
中藥湯劑:一貫煎加減。
肝郁脾虛型治法:調肝理脾。中藥湯劑:六君子湯合大柴胡湯加減。
生黃芪30 g,太子參20 g,茯苓15 g,生白術15 g,醋柴胡12 g,制鱉甲20 g,女貞子15 g,木香10 g,黃芩10 g,姜半夏10 g,赤芍12 g,炙甘草10 g,枳殼12 g。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部分中藥能夠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及殺滅腫瘤細胞,還具有增強體質、促進康復、協(xié)同增效、減輕不良反應、鞏固療效等作用,近年來中成藥應用于腫瘤的輔助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見
表6 常用中成藥及中藥注射液 |
藥物名稱 | 功能主治 |
---|---|
華蟾素片 | 解毒,消腫,止痛。用于中、晚期腫瘤,慢性乙型肝炎等癥 |
復方斑蝥膠囊 | 破血消瘀,攻毒蝕瘡。用于原發(fā)性肝癌等 |
鱉甲煎丸 | 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用于肝脾腫大、肝硬化、肝炎等 |
槐耳顆粒 | 扶正固本,活血消癥。用于正氣虛弱,瘀血阻滯,原發(fā)性肝癌不宜手術和化療者輔助治療用藥 |
金龍膠囊 | 破瘀散結,解郁通絡。用于原發(fā)性肝癌血瘀郁結證 |
華蟾素注射液 | 解毒,消腫,止痛。用于中、晚期腫瘤,慢性乙型肝炎等癥 |
康萊特注射液 | 益氣養(yǎng)陰,消癥散結。適用于不宜手術的氣陰兩虛、脾虛濕困型原發(fā)性肝癌。對中晚期腫瘤患者具有一定的抗惡病質和止痛作用 |
艾迪注射液 | 清熱解毒,消瘀散結。用于原發(fā)性肝癌等 |
復方苦參注射液 |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散結止痛。用于癌腫疼痛、出血 |
康艾注射液 | 益氣扶正,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用于原發(fā)性肝癌;各種原因引起的白細胞低下及減少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
消癌平注射液 | 清熱解毒,化痰軟堅。用于肝癌,并可配合放療、化療的輔助治療 |
欖香烯注射液 | 逐瘀利水。本品合并放、化療常規(guī)方案對肝癌、骨轉移癌等惡性腫瘤可以增強療效,降低放、化療毒副作用。并可用于介入、腔內化療及癌性胸腹水的治療 |
HBV-DNA定量陽性患者優(yōu)先選擇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長期服用,每6個月復查HBV-DNA定量,若出現(xiàn)耐藥,及時調整抗病毒治療。HBV相關性HCC確診后HBV-DNA檢測結果為陰性的患者接受TAE/TACE、消融、手術、放射治療者,建議治療前加用核苷類藥物治療。治療期間和治療后,應密切監(jiān)測HBV-DNA,如治療期間和治療后2次檢查(相隔1個月)HBV-DNA均為陰性,可以停止核苷類藥物治療或持續(xù)治療6個月;如監(jiān)測過程中HBV-DNA出現(xiàn)陽轉,則患者需要接受長期治療。
HCV-RNA陽性者,優(yōu)先推薦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39]。
重疊感染的HCC患者:Child-PughA患者,如血清HBV-DNA和HCV-RNA均為陽性,先服用DAAs治療3個月;如HBV-DNA無應答或升高,則加用核苷類藥物治療;如HCV-RNA陽性而HBV DNA陰性,宜采用抗HCV方案治療;如HCV-RNA陰性而HBV-DNA陽性,參照HBV相關性肝癌抗病毒方案。
一線藥物:索拉非尼、樂伐替尼;二線藥物:瑞戈非尼、卡博替尼等。
適應證:肝功能Child-PughA或B級,無法行根治性治療的肝癌患者;肝癌根治術后的高危復發(fā)、腫瘤破裂、病理證實有淋巴結轉移。
常見不良反應為腹瀉、體重下降、手足綜合征、皮疹、心肌缺血以及高血壓等。
放療分為兩大類:外放射治療、內放射治療。
體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可作為不能消融、手術切除肝癌患者的補充治療,特別是合并門靜脈癌栓的肝癌患者。
90Y微球療法、131I單克隆抗體、125I粒子植入治療仍在探索中。
免疫治療包括免疫調節(jié)劑、免疫檢查點阻斷、腫瘤疫苗和過繼性細胞免疫等。免疫檢查點阻斷最有前景:CTLA-4單抗和PD-1/PD-L1單抗是目前常見的癌癥免疫治療藥物,2019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ESMO-Asia Congress 2019)報道IMbrave150Ⅲ期臨床研究第一次將免疫檢測點抑制劑推入肝癌的一線治療。
療效評價采用改良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同時參考血清學腫瘤標記物水平。對于免疫治療的評價,可參照免疫相關反應標準(immune-related response criteria,irRC)。
肝癌治療路線如
圖2 肝癌治療路線 |
術后前3個月,每月復查三期CT/MRI或超聲造影、肝功能和腫瘤標志物;連續(xù)3個月無新發(fā)和轉移,此后每3個月復查。
(1)調整情緒:此型患者對待事物較為敏感,護理人員態(tài)度要和藹,工作要耐心細致,多與患者交談,加以疏導和鼓勵,培養(yǎng)樂觀情緒;對于精神抑郁較嚴重者,可用喜悅療法,即應用恰當?shù)难孕小⑹挛铮够颊咔橹锯鶒偅那槭鏁常赃_到氣機調暢,營衛(wèi)調和,經脈通利之功。
(2)飲食以素食為主,少量多餐。宜食用蘿卜、菠菜、番茄、芹菜、山藥、冬瓜、柑橘、金橘等,慎食香燥之品。
(1)調整情緒:積極疏導、鼓勵患者,使患者心情愉快,氣機舒暢。
(2)宜食高熱量、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厚膩之品。
(1)節(jié)制飲食,注意飲食規(guī)律,食量適中,冷熱軟硬適宜,勿偏嗜五味,勿貪食肥甘、厚膩、生冷、燥熱之品。
(2)宜多食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食品,如茯苓、玉米須、赤小豆、薏米、山藥、黑豆、冬瓜。忌用苦寒傷脾、豁痰破氣之品。慎用辛辣之品。
(1)宜食清涼多津食品,忌食辛辣之品。
(2)多休息,勿勞累。
肝癌中西醫(yī)協(xié)作治療旨在建立人群健康生活治未病模式,建立肝癌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微創(chuàng)消融、中醫(yī)扶正、辨證施治肝癌治早已病的主動診療模式;建立中晚期肝癌TAE/TACE序貫消融治療為主,開放式手術及TAE/TACE為輔,中醫(yī)扶正、辨證施治,適形放療、免疫及靶向藥物等綜合治療-治已病的被動診療模式;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關護管理模式。
共識編寫專家委員(按姓氏拼音排序):
陳 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樊慶勝(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郭 勇(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金 龍(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
李 平(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李 肖(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腫瘤醫(yī)院)
李曉光(北)
龍 江(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
李 威(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yī)院)
潘 杰(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吳萬垠(廣東省中醫(yī)院)
王華明(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
王維虎(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
王曉東(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
武 清(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
肖越勇(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
薛文翰(甘肅省腫瘤醫(yī)院)
楊國旺(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楊武威(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
楊正強(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腫瘤醫(yī)院)
于友濤(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四醫(yī)學中心)
張洪亮(新疆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張永宏(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
張洪義(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
鄭加生(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
朱 旭(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暨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
執(zhí)筆:
龍 江(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
高 寵(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秘書:
馬 良(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
念家云(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