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國內上學的青少年出現大腦異常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但是他們和出國留學人員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國內的青少年的大腦異常基本上會被精神科醫生診斷成焦慮癥抑郁癥,最嚴重也大多會被診斷成躁狂、雙相情感障礙。只有非常少的青少年會被診斷成精神分裂癥。但是出國留學人員被診斷成精分的人倒是不少。一般人,包括父母大多認為這是國外學習壓力大,人生地不熟,又有語言文化沖突,所以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癥。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上則大錯特錯,既誤導父母,又毀掉了孩子。
因為西方精神醫學把大腦異常癥狀人為地分裂成不同癥狀組合,既讓精神科醫生陷入錯綜復雜的診斷分類中,又讓父母陷入宿命論中。比如焦慮癥、抑郁癥亦或精神分裂癥都是一百多年前西方醫學對大腦完全不清楚,只是為了擺脫宗教用魔鬼對人大腦異常癥狀的解釋和壓迫,出于方便探討,人為地對一些癥狀粗淺分類而已。可以說近乎所有精神病的分類都是非科學的。每個精神科醫生可以對同一個患者提出完全不同的診斷。因為中國文化和歐美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同一個癥狀,歐美精神科醫生和中國醫生大多會有不同的解釋和診斷。舉例來說,在美國如果一個人在大街上赤身裸體走來走去,基本上是警察來干涉。最多是把人拘留。可是在中國,人們大多會認為這人瘋了,精神科醫生大多會診斷成精神分裂癥。同樣,如果學生反抗家長,沖著醫生大吵大嚷,中國醫生基本上會診斷學生是雙相、躁狂,但是在美國往往會被認為失去理智,需要服用大量鎮靜劑,住院治療。當人服用大量鎮靜劑之后,大腦一定的記憶和思維一定會紊亂、情緒會愈加不好控制,回國后會被診斷成精神分裂癥!(后面會給出原因)
為什么國內學生大多會被診斷成抑郁癥,海外留學生會被診斷成精神分裂癥,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
一.國內學生在出現記憶和思維紊亂前就已經表現出了焦慮和抑郁癥狀,所以大多被診斷成抑郁癥。因為人從正常到抑郁之間要出現焦慮癥狀。如果焦慮階段時間長,通常學生會拒絕上學,玩游戲,以緩解焦慮。如果焦慮時間短,或者學生通過拼命學習緩解焦慮,那么就好像直接出現抑郁癥狀。海外留學生通常在焦慮階段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是重度焦慮,一個是重度抑郁。通常重度焦慮會導致人的言談舉止不被歐美文化所理解,會因為服用鎮靜藥物而出現所謂的精分癥狀。重度抑郁則會通過當地大學心理咨詢或國內遠程心理咨詢維持或者吃藥。
二.很多海外留學生在國內實際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大腦異常的癥狀。他們和父母的關系很不好,一直想逃避父母,遠離父母。于是父母就讓他們早早地出去留學。這些學生出國后同樣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有些人采取經常購物,參加各種聚會,找異性同學同居、吸毒的方法逃避現實。有些孩子則因為大腦異常癥狀加重,被當地大學的心理咨詢師認為是不可理喻地躁狂而推薦到精神科醫生那里吃藥住院,然后貼上精神分裂癥標簽。
三.精神分裂癥的本質是大腦控制記憶和思維的神經部位失控。人的言談舉止不被家人和社會理解和接受。記憶和思維失控前的癥狀是緊張、恐懼和焦慮,自我壓抑。海外留學生除了要面臨學業的壓力之外,還要面對語言文化沖突,缺失同伴之間的交流。普通家庭的孩子面臨著巨額學費的壓力,在國外就業的壓力,富足人家的孩子面臨著無法控制周圍環境和人物的恐懼感。所以除非是出身富豪,既沒有學習壓力,又沒有經濟負擔的孩子,絕大多數海外留學生都會比國內學生更容易陷入極度焦慮又被迫壓抑自己的困境當中。如果他們沒有攝入大量的動物蛋白質和脂肪平衡大腦消耗,就會有少部分人從極度焦慮過渡到記憶和思維紊亂,猶如驚弓之鳥,出現各種幻覺。然后就會被診斷成精神分裂癥。 最慘的是他們回國后因為周圍的壓力并沒有減輕多少,除了無法學習、工作之外,家庭和社會對他們的偏見讓他們既恨自己,又恨父母。再加上營養不良,基本上被廢掉了。
四.歐美大學雖然有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但是因為歐美文化和華人文化的差異太大。這種差異在國內接受西方心理咨詢理念的咨詢師的咨詢過程中都可以體現出來。歐美文化追求孩子的獨立性,實際上任何獨立的基礎是經濟環境。歐美文化號稱孩子18歲之后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前提是孩子離開父母也不會降低生活品質,不會擔憂經濟來源。自從21世紀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歐美國家整體發展就基本上屬于停滯狀態。越來越多的孩子成年后還會和父母住在一起,依賴父母的經濟支持。中國經濟遠沒有達到孩子成年后能夠完全獨立于父母的條件,所以歐美心理咨詢師在給中國學生做咨詢時強調孩子的獨立性,無異于挑撥離間,加重孩子和父母的沖突,讓孩子感受到更大的壓力。所以無論國內接受西方心理咨詢理念的咨詢師還是歐美咨詢師,基本上解決不了青少年極度恐懼、焦慮的問題,最終一定會讓他們撫養精神類藥物。
實際上西方精神醫學已經進入了死胡同,解釋不了人的大腦異常癥狀和同時出現的身體其它不適。原因自然是其脫胎于西方的機械二元論,用唯心論替代了宗教的魔鬼論(當然也不徹底,比如把抑郁癥形容成黑狗來了,和宗教的被魔鬼控制完全是一回事)。把大腦異常時出現的心身癥狀視為精神因素導致軀體變化,也就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唯心論導致各種藥物的研發只能是改變人的心理狀態(不想活了),情緒變化(乖乖聽話,不鬧騰了),行為呆滯(不出去惹事,不摔東西,不打父母了)而非是讓人的大腦真正恢復健康。
解決大腦異常癥狀的研究和實踐一直在發展當中,心身醫學、整合醫學和功能醫學都在發展當中。我在世界心身醫學大會和整合醫學大會介紹過基于激素平衡理論的“大腦疲憊與營養缺乏綜合征”,將神經科學、傳統中醫、現代營養學、社會學等學科統合起來,在針對青少年大腦異常的康復中創立了“神經-行為療法”。最簡單的描述是“愛+營養”。大腦需要愛減輕負擔,更需要有足夠的營養幫助大腦神經系統修復網絡,建立新的網絡。父母和孩子只要堅持,付出時間和精力,既一定能讓大腦完全康復。
為什么很多心理咨詢會加重孩子大腦異常癥狀,讓孩子不得不吃藥?
青少年大腦異常(抑郁癥)判斷標準:血象、睡眠、飲食,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