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大力推進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投入不斷加大,高效的管理和科學的養護是鞏固和提高園林綠化建設成果的關鍵環節。
園林綠化養護工作可以分成十八項: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修剪、除草、補植、中耕、保潔、支撐、防澇、防寒、防風、防鹽、種植調整、設施維護、巡視、建檔、培訓等。接下來主要闡述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修剪、除草、提升改造等工作內容及方法。
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的含量是有限的,可以向植物提供的養分也是有限的,時間久了,再肥沃的土壤也無法負擔依靠其生長的植物對營養元素的需求,只能靠人為補充流失掉的部分,使土壤長期保持生產力。因此,必須依賴后天人為的施肥補充養分以滿足植物需要。土壤施肥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根外施肥可用有機無機螯合肥。
施肥量的要求。少量多次,不改變土壤的營養結構與物理結構,且需滿足植物生長需要的養分。
施肥的次數。根據不同植物、生長狀況、季節確定。基肥每年不少于1次,追肥每年不少于2次,施肥應均勻。施肥應結合松土、澆水進行。
灌溉。水分是植物的基本組成成分,一般植物的含水量在70%-90%。當土壤含水量低于7%時,植物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都無法生長,甚至會因為引起失水而導致死亡。澆水量根據植物的生長情況和氣候條件要不斷進行變化調整。夏季是植物蒸騰作用最旺盛的時期,澆水頻率和澆水量最大,須避免枯梢,且要避免在氣溫最高的中午澆水,防止溫差過大造成植物死亡。冬季可適當減少澆水頻率和澆水量,且不宜在氣溫最低的早晚澆水,避免發生凍害。
排水。在設計時就應考慮好排水問題,利用地形或排水溝排水,防止綠地出現積水影響植物根系的生長。在出現降水量特別大或水管破裂等突發情況,原有排水系統無法滿足排水要求時,則要增加排水溝數量或者使用水泵等機器排水。排水一定要做到及時,植物泡在水中很容易發生病變甚至死亡。
病蟲害防治要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可分為采用殺菌劑或殺蟲劑等化學物質進行的化學防治、利用光或射線的物理防治、利用天敵為主的生物防治等。以下是常用的化學防治方法:
噴霧法。主要利用噴霧器在室外晴天時進行。它操作簡單,見效快,但是存在著工效低、勞動強度大、藥液易流失浪費、用水量多、污染土壤和環境等缺點。
涂干法。把內吸性藥劑涂抹在樹體的主干或主枝上,隨樹體生長向枝梢和葉片輸送藥液,以起到防治蟲害的作用;或是利用害蟲定時上下樹的特性,使藥劑通過害蟲足部敏感區進入蟲體內,將其殺死。
樹體注射。參照給人體輸液的原理,將藥劑直接注射入樹體。尤其對常規方法難以防治的蛀干性害蟲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修剪與整形,其目的第一是為了保證植株的成活;第二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景觀效應或藝術效果;第三是為了避免植物的某些器官對環境的污染或對意境的破壞而將其除去。
修剪應起到調節植物生長的作用,促進植物枝繁葉茂。經過修剪,對綠地中的喬木,要求樹干筆直挺拔,應盡量保留主軸的頂芽,凡不利于以上目的的,如競爭枝等要果斷清除,避免成為隱患。比如對冠幅大、葉多枝小的高大喬木來說,如果不鋸掉擋風枝,在大風雨的天氣里很容易造成主枝或樹干折損,甚至會將植株整個連根拔起。
修剪時間根據樹種的不同而不同,落葉喬木在休眠期進行修剪,常綠喬木在生長間隙期進行修剪,灌木根據設計要求的景觀造型及時進行修剪。修剪次數不是越多越好,喬木不能少于1次/年,造型灌木不能少于4次/年,灌木不能少于3~4次/年。
松土增加表層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氣性。用釘耙或窄鋤將土挖松,草坪應用打孔機松土,每年不能少于2次,對保水和保溫有很好的效果。
除草就是除去人們需要之外的植物。雜草會消耗大量水分和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還會與園林植物爭奪生存空間,應堅持“除早、除小、除了”原則。綠地中應隨時保持無雜草,保證草坪的純凈度。除草應盡量連根除掉。必要時在正確掌握和了解化學除草劑藥理時,也可使用化學除草,這是最簡單快捷的方法,但要注意需使用專業除草劑。
景觀綠化的提升改造包括補植、種植調整等工作。由于前期設計及建設時植物品種選擇不適當、景觀設置不協調、未能全面考慮后期的使用及管理需要等,造成在使用階段功能不完善、植物生長受限,需要對綠化進行提升改造。提升改造工作主要是對地被稀疏、黃土裸露區域、死亡苗木進行補栽補植;對長勢較弱的苗木進行復壯;對種植密度、種植區域不合理的苗木進行品種之間的調換或移栽,以提供更好的生長空間;同時還包括對部分區域整體的提升改造。
園林綠化養護行業常說“三分種,七分養”。隨著公眾對城市美好環境的追求日益迫切,對園林綠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提高養護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精細化養護管理將成為園林綠化養護行業的發展趨勢。
監制:張遠程
統籌:宋文龍
作者:安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