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盧某,女,81歲,因“反復咳嗽咯痰3月余”為主訴于2019-05-10入院,曾多次就診于當地醫院及我院門急診,口服抗生素及中藥治療,效果不佳;入院癥見:神清,精神一般,頻繁咳嗽,夜間明顯,影響睡眠,咯少量白色粘稠痰,無發熱惡寒,無咯血,無氣促,無潮熱盜汗,無胸悶胸痛等,胃納偏差,二便尚調。舌淡紅,苔白微膩,脈濡緩。急診查胸部CT提示雙肺支氣管擴張伴感染、肺氣腫。
治療上西醫予左氧氟沙星針+氨溴索抗感染、化痰處理;中醫方面,患者咳嗽頻繁,遷延日久,夜間尤甚,納眠差,舌脈見舌淡紅,苔白微膩,脈濡緩,辨證考慮肺脾氣虛為本,痰濕蘊肺為標,治以健運脾胃,燥濕化痰為法,方擬二陳湯加減,方藥如下:
茯苓20g 白術15g 法夏10g
黨參10g 蒸陳皮20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枇杷葉10g 炙麻黃10g
生姜10g 大棗10g 炙甘草5g
患者服藥后精神明顯好轉,自訴日間咳嗽減輕,痰液減少,但夜間仍咳嗽頻繁,睡臥不安,胃納不佳,偶有心悸不適;舌淡紅,膩苔稍去,脈濡緩。遂予前方去炙麻黃之宣散,去大棗之滋膩,加藿香、佩蘭各5g化濕醒胃,續服3劑。
三診:
患者日間咳嗽基本緩解,但夜間咳嗽較劇,無咯痰,納眠仍差,但精神尚好。遂再細觀其舌象,見舌中有晦暗之色,細診其脈濡中帶澀,觀其面色晦暗無華,兩小腿青筋迂曲暴露,頸脈凸顯,應有嚴重血瘀之象,遂轉換思路,考慮全身血絡瘀阻,肺絡亦有不通,肺絡瘀阻,則肺氣失宣,咳喘自來;治以活血化瘀通絡為法,方擬桃紅四物湯加減,擬方如下:
桃仁15g 紅花10g 川芎10g
當歸15g 三棱10g 莪術10g
大棗10g 炙甘草10g
患者服用2劑后夜間咳嗽緩解,不影響睡眠,胃納亦有好轉,續服6劑,患者夜間咳嗽明顯好轉,精神大爽,要求出院,遂予出院,中藥守上方帶3劑續服。
結語:
咳嗽是臨床非常常見癥狀,卻往往令許多醫家頭痛,因為咳嗽通常遷延難愈,且臨證時辨證下藥難以精準,治療往往難以取效。古代醫家對咳嗽的認識可謂詳盡,如《景岳全書·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證,竊見諸家立論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臨證莫知所從,所以治難得效。以余觀之,則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但于二者之中當辨陰陽,當分虛實耳”。本醫案中,患者咳嗽日久,門診按外感思路多次用藥不效,當為內傷咳嗽,初次辨證為肺脾氣虛,痰濕蘊肺,治以健脾化痰之法不效,此為常規思路;但患者顯效不佳,通過再次四診合參,考慮肺絡瘀阻致肺氣失宣,而予活血化瘀之法,可謂另辟蹊徑,思路獨到,令人稱奇。可見咳嗽之辨證不應拘于一格,正如《內經》所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溫馨提示: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交流,不建議患者直接使用,如需使用應咨詢醫生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