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傷寒論》
【組成】 桂枝(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12枚,擘),牡蠣(15克),蜀漆(9克),龍骨(12克)。
【功效】鎮驚安神。
【主治】傷寒脈浮,醫者以火追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火逆煩躁,胸腹動劇者;及瘧疾而有上沖者。
【用法】上七味,以水1.2升,先煮蜀漆至1升,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
【原文】 《傷寒論》第112條: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金匱要略·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各家論述】 1.《注解傷寒論》:與桂枝湯,解未盡表邪;去芍藥,以芍藥益陰,非亡陽所宜也;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陽氣亡脫,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本草云: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屬是也。 2.《尚論篇》:桂枝湯,陽藥也。然必去芍藥之陰重,始得疾趨以達以陽位;既達陽位矣,其神之驚狂者,漫難安定,更加蜀漆為之主統,則神可賴之以攸寧矣。緣蜀漆之性最急,丹溪謂其能飛補是也,更加龍骨、牡蠣有形之骨屬,為之舟楫,以載神而反其宅,亦于重以鎮祛、澀以固脫之外,行其妙用。 3.《傷寒貫珠集》:被火者,動其神則驚狂,起臥不安,故當用龍、牡;其去芍藥者,蓋欲以甘草急復心陽,而不須酸味更益營氣也,與發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同義。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中邪結氣。此證火氣內迫心包,故須之以逐邪而安正耳。 4.《醫學摘粹》:用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棗補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療狂,龍骨、牡蠣斂神魂而止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