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道恒無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貞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智足。智足以靜,天地將自定。
本章楚簡本中有的,個別表達從楚簡本與帛書本,主要從楚簡本。這與王弼本有些不一樣,我們仍然放王弼本在這里供大家對照參考吧“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在上一章即第36章老子告訴我們,世人都每天在實踐著從“柔弱”發展到“剛強”的道理,這一點題中之義,根本不用提醒,老子想提醒的是:世人往往在發展到“剛強”階段的時候,心被欲望所膨脹所驅使,一味追求“剛強”,完全忘記了“柔弱”,殊不知卻為走向反面埋下了伏筆。所以他警醒地說“魚不可脫于淵”,意在告訴我們克制“剛強”的欲望,時刻不要忘記“柔弱”的道性。但老子深知,人的心中難免會升騰起過度的欲望,這是人之常情啊,這可怎么辦呢?于是老子在本章即第37章告訴了我們控制欲望的方法,那就是“貞之以無名之樸”。我們來理解下本章吧:
“道恒無為,侯王若(如果)能守(遵循)之,萬物將自化(化:化育發展)”意思是說“道永遠是沒有私欲地、沒有目的心與企圖心地使萬物各適其性的發展。如果領導人能守道而行,自己沒有私欲、沒的目的心與企圖心,讓天下萬物各適其性的發展,那么天下萬物(當然包括人)將自然而然地按自身的規律自我化育發展了”。這里的“為”字根據道德經通篇來看是沒有私欲、沒有目的心沒有企圖心,讓萬物各適其性而不干涉的意思,有的解釋解讀為“無我利它”,筆者覺得也很好,但要感覺略微有點不準確,因為道連“利”的概念、想法都沒有!所以還是按照筆者的解釋吧,字多一些罷了。不過,很多人解釋成“無為:什么都不作為”的意思簡單我要忍不住地說他根本沒看懂道德經了!老子是多入世多積極的一個人呀,啥也不做天天在深山里出世修仙,人家老子根本沒說這個意思好伐。寫到這里,老子一想,我總是說道沒有私欲(道恒無欲),讓大家效法道,可是人誰沒有私欲呢?這也是人之常情呀!世人泛起私欲是在所難免的,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有沒有,問題的關鍵的是怎么化解私欲,得給世人拿出個解決方案呀。于最,他從方法論的角度寫道:
“化而欲(私欲、貪欲)作(興起生發),吾將(能)貞(貞:從楚簡本:假借為“正”、“定”:端方正直的意思。這里是使動用法:使之正。易經中的卦辭經常寫‘元、亨、利、貞’,其中貞:使正、使定)之以無名(無名:筆者以為這里是指代道,道無名嘛)之樸”意思是說“可是,沒有私欲、沒有目的心沒有企圖心讓天下萬物各適其性的發展,這一點說起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喲,誰沒個七情六欲的私心雜念呢?那么人們在自我化育發展的過程中,難免興起生發出私欲貪欲該怎么解決呢?我的辦法就是用道的質樸來使之沒有私欲與貪欲而端正的合乎于大道”。注意,道德經中太多地講到欲,我們特別提一下,欲:形聲。從欠,谷聲。“欠”表示有所不足,覺得不足才產生足的欲念,故為“欲望”,“嗜欲”解。《說文》中解釋為“欲,貪欲也”。
最后的這句“夫亦將智(通‘知’)足。智足以靜,天地將自定(定:使動用法,使之定。與前文的‘貞’呼應,為避免重復,用不同的字)”顯然是對前一句即“吾將貞之以無名之樸”的方法論邏輯內在機理進一步闡發解釋。意思是是說“通過道的質樸來化解人們的私欲貪欲,人們也就都懂得知足了。懂得知足心靈就會寧靜的沒有私欲貪欲了,天地萬物(當然也包括人)就能端正的合乎于大道了”。
所以“道恒無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貞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智足。智足以靜,天地將自定”完整的意思是說“道永遠是沒有私欲地、沒有目的心與企圖心地使萬物各適其性的發展。如果領導人能守道而行,自己沒有私欲、沒的目的心與企圖心,讓天下萬物各適其性的發展,那么天下萬物(當然包括人)將自然而然地按自身的規律自我化育發展了。可是,沒有私欲、沒有目的心沒有企圖心讓天下萬物各適其性的發展,這一點說起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喲,誰沒個七情六欲的私心雜念呢?那么人們在自我化育發展的過程中,難免興起生發出私欲貪欲該怎么解決呢?我的辦法就是用道的質樸來使之沒有私欲與貪欲而端正的合乎于大道。通過道的質樸來化解人們的私欲貪欲,人們也就都懂得知足了。懂得知足心靈就會寧靜的沒有私欲貪欲了,天地萬物(當然也包括人)就能端正的合乎于大道了”。
話說春秋時期,楚國內部爭斗十分激烈,孫叔敖臨終時告誡他的兒子說,千萬不要接受楚王所封的肥美土地,以防別人垂涎招禍,而應當接受貧瘠的寢(qin)丘土地,這樣的話別人就不會惦記,而可以確保長久地擁有封地。這是寢丘之志這個成語給我們的啟發。一個人必須的欲望實際上是很容易滿足的,所謂小鳥息在樹上,所占不過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水,所需不過裝滿肚皮。所以只要懂得知足,就自然會消除掉過分的貪欲,人生自有常樂。這是老子本章給我們最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