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貨幣歷史
(演講稿)
鳳凰城中英文學校國際部(PYP)
四年級 張馨尹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叫張馨尹,很榮幸今天有機會在此和大家共同交流,談一談我對貨幣的理解。我演講的題目是《走進貨幣歷史》,大家了解過貨幣嗎?貨幣僅僅就是錢嗎?今天我給大家一探究竟。
貨幣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記錄者”之一,是歷史長河中遺存至今數量最多的一種文物,它是直接參與幾千年社會經濟活動的實物,與當時的政治緊密相連,與百姓的生活休戚相關。貨幣內蘊藏著豐富的信息,是千古歷史的濃縮。透過貨幣的名稱、形狀、文字、圖案、材質重量和制作工藝,可以窺知那個時期的社會狀況和發展水平。對今人來說,從貨幣中了解歷史,是一個有趣而有意義的過程,每一枚古錢幣都是一段凝固的歷史。
首先我們來看看貨幣是什么呢?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貨幣,貨幣就是指購買貨物,保存財富的媒介,是個體與社會經濟協作的一種關系,大體意思就是你與社會的聯系。貨幣的英文是“Currency”或我們熟知的“Money”。“Money” 來源于古羅馬神話中天后朱諾(Juno)的別名“警告者朱諾”即“Juno Moneta”。原來在古羅馬時代的戰爭時期,一天晚上敵人入侵了古羅馬。朱諾化身為天鵝,叫醒了士兵們。所以在古羅馬人在建造第一座鑄幣場時,就將地址選在朱諾神廟內。希望天后能警戒并守護他們的財富,由此延伸出英文單詞 “Money”和鑄幣廠“Mint”。
那么貨幣又是怎么出現的呢?這要從原始社會說起:那時候,人們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如:用一只兔子換一籃果子、一籃果子又能換一瓶羊奶。但每次攜帶物品交易實在是太麻煩了,且價值標準不統一。于是后來就有了實物貨幣——貝殼,也就是俗稱的貝幣。貝殼便于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例如:財產的“財”、購買的“購”都是貝字旁的字。但由于貝幣也存在著難以分割,不易保存等缺點。漸漸地,金屬貨幣便義不容辭地接過了貨幣發展的大旗。但是隨著商業的發展和繁榮,金屬貨幣不易攜帶的缺點也逐漸凸顯出來。在造紙術出現后,我們中國人民發揮了聰明才智,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名叫“交子”。到后來,還出現了銀票、米票等紙幣。但紙幣容易損壞、丟失。舉個例子:你辛辛苦苦存下來的錢,存放在隱秘的地方,當你睡覺時,老鼠鉆進屋把紙幣全都給啃爛了,你只能欲哭無淚了。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現在又出現了數字貨幣。在移動支付盛行的今天,支付方式越來越方便和多樣了,通過“支付寶”或者“微信”掃一下二維碼,刷一下臉就能輕松付款。去購物時,你既不用擔心沒帶錢包,又不用憂慮沒有零錢,一部手機,一個APP,全部幫你搞定。疫情期間,移動支付就避免了人與人之間的頻繁接觸,減少了感染的風險。這就是數字貨幣為我們帶來的便利!
俗話說得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貨幣正如這句話所說的,已經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當中,與我們不可分離。作為學生,我們要養成合理的用錢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適當理財,善于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做到不亂花錢、不花冤枉錢,要做金錢的主人,不做金錢的奴隸!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