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描述得不太準確,嚴格來說大明不是亡于滿洲,而是亡于官僚集團的黨爭和帝國的腐朽統治。
但最終的結果,笑到最后的的確是滿清。明朝和北方的蒙古部落爭來斗去200多年,反倒都成了輸家,讓女真人占了便宜。
自打朱元璋立國開始,明朝就從未中斷對蒙古的打擊。
徐達的北伐大軍,雖然攻占元大都,收復了從五代十國開始丟失長達400余年的幽云十六州,但元朝的勢力卻完整地轉移到了蒙古草原,幾乎沒有多少損耗。
此后,朱元璋派出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一波波人,對北元勢力展開持續不間斷地攻打,終于將蒙古達成了瓦剌、韃靼、兀良哈并立的分裂局面。
朱棣繼位后,又連續展開了針對蒙古各部落的五次北伐,像梳子一樣將草原捋了一遍,在朱元璋的基礎上,又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實力。
至此以后,蒙古基本失去了取代明政權的實力,就算他們在個別戰爭中占據了上風,比如土木堡之變瓦剌太師也先俘獲了明英宗朱祁鎮,蒙古小王子突入長城防線將北京城周邊搶了個遍,但都不足以撼動明帝國的根基。
明朝除了武力對峙之外,還四兩撥千斤地抓住蒙古部落生產力落后的特點,經常使用關閉邊境市場茶葉、生鐵等商品交易的手段,逼著蒙古人對明朝妥協。
由此可見,明朝200多年來始終對蒙古存在高度的警惕和防備,只要他們出現做大的苗頭,就不遺余力地胡蘿卜加大棒,維持對明王朝最有利的蒙古各部落平衡均勢。
相比于蒙古,遼東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從明朝建立之初就處于建州、海西、野人三大塊分裂的狀態,而且每大塊內部,也是各個大小部落你攻我打,根本威脅不到明朝的統治。
就拿早期的建州女真來說,除努爾哈赤外,什么哈達、輝發、葉赫等部落多了去了,甚至還發生過九大部落聯合攻打努爾哈赤的情形。努爾哈赤也在統一建州女真的戰爭中,被敵方當胸射入箭鏃,要不是命大,估計女真的統一運動也就涼涼了。
努爾哈赤也真是趕上了創業的好時機。
他青年階段的明王朝,在萬歷皇帝三大征的國力消耗下,尤其是援助李氏朝鮮的對日作戰,極大地削弱了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力量,無形之中為女真未來的統一,清除了許多潛在的障礙。
與此同時,明朝政權內部,魏忠賢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無休止的黨爭,使得明廷內部貪腐橫行、派系林立,很難集中起強勁的力量,去對付日益崛起的建州女真。
更糟糕的是,自打崇禎繼位以來,幾乎是年年鬧天災,加上官府的橫征暴斂,陜西、中原一下子冒起了十幾股農民起義軍。如此一來,明朝就陷入了遼東、中原兩線作戰的絕境!
所以,明朝統治下的女真人,前200來年是“低調求生存”,努爾哈赤初期是“悶聲發大財”,等到他建立后金政權,才是真正地面對面與明朝硬扛。
最后就連八旗軍的入關,也是充滿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幸運。
要不是李自成攻下北京逼死崇禎,緊接著又去攻打吳三桂,吳三桂也不會引清軍入關。而且整場戰斗,多爾袞都是等著大順軍和關寧鐵騎互相消耗得差不多了,才最后出手收拾的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