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人們提到和珅,第一印象顯現(xiàn)出的便是一個富可敵國的大貪官,但不可否認的是,和珅同時又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占著領班軍機大臣的要職多年,直到乾隆離世。
歷史上的和珅,十分聰慧且有才學,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更難得可貴的是和珅對官場規(guī)則和民間實情頗為了解,練就了一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生存法則。
真實的和珅,絕不是像電視劇里刻畫的那樣,靠溜須拍馬獲得乾隆的寵幸,更多的時候他是以真才實干贏得的乾隆賞識。乾隆派他去辦事,往往能解決很多棘手問題。
比如,趕上水旱天災、饑民滿地的災荒年景,乾隆往往會派自己信任,而辦事又很得力的和珅前去賑災。
剛一接收賑災重任的和珅,立馬表現(xiàn)出不按規(guī)矩出牌的辦事手段,這位朝廷大員竟然下令往賑災的糧食里摻沙子!
此舉立馬遭來了言官們的指責,設身處地想想老百姓忍饑挨餓已經(jīng)夠可憐了,剩下的就指望朝廷每天發(fā)放的兩碗稀粥過活,偏偏還趕上和珅這樣一個壞了良心的官,連碗干凈的粥也不讓災民們喝上。
不過,面對朝廷里的指責,和珅也有他自己的考慮。
以和珅對官場的了解,必定了解賑災糧的發(fā)放,從官府各級到最后分到災民碗中,層層克扣盤剝不曉得要被扒去幾層皮,基本剩下不了多少,什么原因?無非是好的糧食可以賣錢,過手賑災事務的貪官污吏趁機揩點油,肥一下自個兒的腰包。
現(xiàn)在白花花的大米被摻了沙子,這樣的糧食拿回家不能吃,搞到外頭又賣不出去,各級官吏也就不再會打賑災糧的主意了。
況且,排在官府施粥棚前等吃賑災糧的,就一定是災民嗎?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央視版《三國演義》里桃園三結義前的情景。關羽挪開了張飛壓在井口的磨盤,將吊在井里的豬肉割成小塊分給乞討的饑民,當中有幾個原本是買肉的也伸手來白拿,被關羽給拎出來逼著付了錢。
同樣的道理,排隊吃粥的人里,也有許多貪占便宜的投機分子,免費的粥不喝白不喝。
但現(xiàn)在情形不同了!和珅往賑災糧里摻了沙子,煮出的粥每喝一口都硌牙。既然家里也有吃的,干嘛跟自己的牙過不去來蹭災民的沙子粥。
可災民卻不同,他們第一想的是怎么樣活命,餓極了的時候有口吃的就謝天謝地了,根本不會在意粥里的那幾粒沙子。
這樣一來,朝廷的糧食就能躲過貪官克扣、奸民冒領,吃進真正需要救濟活命的災民肚子里。
乾隆是個腦袋比較清楚的皇帝,知道和珅往糧食里摻沙子的真正用意,自然不會求全責備。至于那些出口成章、下筆千言官員彈劾和珅的奏折,乾隆一概不理,也算是對辦實事的人的一種保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