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Alpharesearcher
編輯 l 細胞房間
前言
本篇為雙抗系列第二篇,不講結構講功能。近期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中關于雙抗的文章Bispecificantibodies: a mechanistic review of the pipeline,值得細讀幾遍。文中提到obligatedbs Abs協同效應的雙抗概念,所謂協同就是兩種單抗combi而達不到的效果。今天所講的ROCK技術平臺就是基于cell-engaging antibodies理念的雙抗,即是這種obligatedbs Abs。
Cell-engaging antibodies
提到cell-engaging antibodies,最為人熟悉的便是已上市的雙特異性抗體Blinatumomab,其同時靶向T細胞表面的CD3以及腫瘤細胞表面的CD19,激活T細胞發揮細胞毒殺傷作用。Blinatumomab的成功使各種形式雙抗的研究熱火朝天,據醫藥局外人在雙抗走失在1986的文章中統計,處于不同階段CD3相關的雙特異性抗體達到了158個,且靶點高度集中于CD19、EGFR、HER2、BCMA和PSMA。在大同的世界里找大不同,我們發現臨床在研項目中有一個靶向CD16A的cell-engaging雙抗。
基于ADCC效應的ROCK技術平臺
ROCK技術平臺是Affimed公司的專利技術平臺,是Redirected Optimized Cell Killing的縮寫,即重定向優化細胞殺傷平臺。其核心為通過靶向NK和DC細胞的CD16A抗體,牽引和激活NK/DC細胞對腫瘤細胞發揮ADCC和ADCP的作用(圖1),其與靶向CD3的雙抗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發揮腫瘤殺傷功能的效應細胞不同,CD3依賴于T細胞(圖2)。
圖1. ROCK技術平臺示意圖
圖2. BiTE技術平臺示意圖
CD16A又稱FcγRIII(CD16),抗體可以通過抗原結合部位識別并結合腫瘤細胞表面抗原而Fc部位結合NK等免疫效應細胞表面FcγRIII,免疫效應細胞得到激活,殺死腫瘤靶細胞,這個過程稱為ADCC。Trastuzumab、Rituximab等單克隆抗體,皆可通過ADCC效應發揮腫瘤殺傷效果。然而基于抗體Fc區域所介導的ADCC效應也有一些痛點,如抗體的Fc區域與CD16A的親和力相對較低殺傷效應不夠強;另外人的CD16A蛋白有兩種基因型CD16-158V和CD16-158F,兩者與Fc的親和力有所不同,導致不同患者之間具有較大的臨床使用效果差異。ADCC效應對于CD16-158F/F純合體以及V/F雜合體的患者使用效果較差。目前在單抗領域,有多種技術平臺,如去巖藻糖、針對Fc突變,以此提高Fc與CD16A的親和力,介導更強的ADCC效應。
ROCK技術平臺,則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通過特異性的、高親和的、CD16-158V和CD16-158F亞型親和力無差別的CD16A抗體介導ADCC效應。如同CD3親和力的設計是CD3雙抗成功的關鍵,CD16A抗體結合位點的選擇以及親和力的設計對于基于CD16A的雙抗也至關重要。
Affimed公司通過一系列篩選、進化,所得到的CD16A scFv抗體能夠特異性的結合CD16A而不與CD16B結合,其親和力要遠高于普通IgG1亞型抗體以及ADCC增強改造的IgG1亞型抗體,對于CD16-158V和CD16-158F兩種亞型的結合能力幾乎無差別。另外,CD16A scFv與CD16A的結合位點,不同于Fc與CD16A的結合位點,血液中的IgG抗體不會影響其與CD16A結合阻礙其發揮功能(圖3)
圖3. CD16A scFv親和力研究
ROCK平臺技術優勢
1. 相對于ADCC增強型抗體,體外殺傷效果更好:
AFM24是基于ROCK平臺開發的EGFR/CD16A雙特異性抗體,體外殺傷實驗表明相比于西妥昔單抗(靶向EGFR抗體)以及改造后ADCC效應增強的抗體具有更好的體外殺傷效應(圖4)。
圖4. AFM24體外殺傷效應
2. 對于腫瘤細胞表面低表達的抗原具有良好的殺傷效果(圖5)
圖5. AFM26對BCMA低表達細胞系殺傷效應
對于低表達抗原具有較好的殺傷效果,提醒我們需注意抗原選擇的特異性,以免對正常組織進行攻擊。
3. 相對于T cell engagement,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圖6)
細胞因子風暴是CD3雙抗較為常見的嚴重副反應(與CD3抗體的設計高度相關),再生元的雙特異性抗體REGN1979(CD20xCD3)近期因兩名患者發生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導致死亡,而被FDA叫停。AFM26體外實驗顯示,其細胞因子釋放水平遠遠低于BiTE,提示其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圖6. AFM26細胞因子釋放情況
小編總結
隨著ADCC效應在抗體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基于單抗的增加ADCC效應工程改造日益增多。如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ADCC效應的證明者—Margetuximab所介紹的Margetuximab抗體。Affimed公司的ROCK雙抗技術平臺,則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ADCC效應思路。目前Affimed的雙抗技術平臺已與羅氏等多個大型制藥公司展開合作。其AFM13(CD30x16A)是該平臺上進展最快的藥物,目前處于phase1/2階段,從早期數據看該藥物具有較好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較高的ORR,臨床后期的數據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 Affimed Announces Clinical Data Update on Lead Product Candidate AFM13 in CD30+lymphoma at ICML 2019.
2. Redirectedoptimized cell killing (ROCK?): A highly versatile multispecificfit-for-purpose antibody platform for engaging innate immunity.
3. ADCC效應的證明者—Margetuximab. alpharesearcher. 生物制藥小編. 2019-06-28.
4. 雙抗走失在1986. 醫藥局外人. 生物制藥小編. 2019-06-25.
5. Redirected Optimized Cell Killing: ROCK-A next generation immune cell engager platform.
6. A novel tetravalent bispecific TandAb(CD30/CD16A)efficiently recruits NK cells for the lysis of CD30+ tumor cells.
Bio - Autumn 2019 生物藥早期實驗室篩選發現研究
與后期工藝研發探討
由佰傲谷BioValley及藥融圈共同主辦的CMC-Expo China 2019將在9月9日-10日走進蘇州工業園區。Bio - Autumn 2019作為本次展會分會,將圍繞實驗室到市場的全流程化考量、創新生物醫藥的早期開發、工藝開發CMC與NDA等主題,為參會嘉賓帶來精彩紛呈的會議內容。
△會議詳情點擊上圖查看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