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指由于心臟泵功能衰竭,心排出量銳減,導致臟器和組織嚴重灌注不足的臨床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源性休克最常見的原因。盡管治療手段取得很大進步,但心源性休克仍占據AMI住院患者死亡原因排名的首位,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率高達50-60%。
??本文將重點探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療策略,從早期血運重建、血管活性藥物、機械循環支持、團隊管理模式4個方面,梳理最新研究證據,分析解讀指南變遷,分享實踐經驗體會。
(一) 早期血運重建
心源性休克管理的最初目標是識別和去除所有可逆的原因。理論上,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最根本的治療措施是緊急血運重建,挽救瀕死和頓抑心肌,減少缺血壞死范圍,維持心排血量,從源頭阻斷難治性心源性休克的惡性循環。
1.早期血運重建的地位
??早期血運重建是AMI合并CS患者最重要的治療策略,歐美指南一致強烈推薦早期血運重建,為I類推薦級別,B級證據水平,唯一的RCT證據來自SHOCK研究。SHOCK研究長期隨訪結果表明,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早期血運重建可以明顯降低AMI合并CS患者6個月、1年和6年死亡率,每實施8例早期血運重建可以挽救1個患者生命。早期血運重建是目前唯一證明可以降低AMI合并CS患者死亡率的治療措施,但注冊數據表明目前早期血運重建率仍不令人滿意,僅占50-70%。因此臨床實踐中我們應該遵從指南,盡量提高早期血運重建率,同時也需要進行嚴格的篩選,高齡、心肺復蘇后、既往心肌梗死及合并疾病多的患者可能無法從早期血運重建獲益。
2.PCI還是CABG?
??理論上血運重建方式影響心源性休克患者預后。目前尚無隨機對照研究比較CABG和PCI療效,有限的觀察性數據顯示兩者死亡率相似,但注冊研究中實施CABG的患者僅占5-10%。SHOCK研究中,接受PCI和CABG的比例分別為63%和37%,兩者30天、1年及6年死亡率相似。雖然ACC/AHA和ESC指南均推薦根據冠脈解剖選擇血運重建方式,但由于急診CABG操作復雜、手術風險高,臨床可行性極差,我們的經驗是僅在冠脈解剖十分不適合PCI或PCI失敗時才考慮CABG。
3.是否處理非IRA?
??70%-80%的STEMI合并CS患者存在冠脈多支血管病變,死亡率較單支血管病變增加。目前最新歐洲STEMI指南推薦完全血運重建,推薦級別為IIa,但證據水平僅為C,缺乏隨機對照研究證據支持,鼓勵完全血運重建主要是基于心源性休克病理生理的考慮,而注冊研究顯示多支血管PCI較僅對罪犯血管PCI的死亡率高。2017年Waha等納入10個隊列研究進行薈萃分析,比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多支血管完全血運重建(Multivesse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MV-PCI)與僅處理不穩定斑塊罪犯血管(Culprit lesion only PCI,C-PCI),共入選6051例患者,其中1194例行C-PCI, 4857例行MV-PCI,主要觀察終點是出院或入院后30天死亡率,次要終點是長期死亡率和再發心肌梗死、中風、急性腎功能衰竭和出血事件。結果顯示MV-PCI患者短期死亡率較C-PCI明顯增加(37.5% vs 28.8%,RR 1.26,95%CI 1.12–1.41,P = 0.001),而長期死亡率、心肌梗死、中風、急性腎功能衰竭和出血兩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盡管指南推薦完全血運重建,但目前臨床實踐中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多支病變患者實施了多支血管PCI。因此,僅對罪犯血管實施PCI是可以接受的標準治療策略,對非罪犯部位的額外干預是否獲益尚未闡明。我們的經驗是不強求完全血運重建,而是全面評估非罪犯血管病變的解剖學特點、對缺血及血流動力學的貢獻、PCI預期成功率、患者基本狀態及治療反應,綜合判斷CS演變趨勢及預后,謹慎決定是否對非罪犯血管實施PCI。
??最新的前瞻性、隨機對照及多中心CULPRIT-SHOCK研究也支持了真實世界的策略。該研究共入選706例CS患者,隨機分為MV-PCI和C-PCI組,結果顯示C-PCI組與MV-PCI組相比,30天的全因死亡率和腎衰竭風險更低,而兩組間的心肌再梗死發生率、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出血事件及卒中發生率均無明顯差異。
(二) 血管活性藥物
除早期血運重建外,心源性休克初始基本治療還包括補液、血管活性藥物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血管活性藥物雖為傳統經典治療措施,但臨床實踐中仍存在許多困惑和爭論。
1.血管活性藥物有用嗎?
??心源性休克的始動因素是心肌收縮功能不全,但低心排、低血壓和低灌注是中心環節。理論上,血管活性藥物可以糾正低血壓,提高心輸出量,改善組織灌注,從而阻斷心源性休克病生理發生機制中的惡性循環。
??血管活性藥物包括血管升壓藥、正性肌力藥和血管擴張劑。臨床實踐中,盡管幾乎全部的心源性休克患者應用血管活性藥物,但RCT證據十分有限。2017年ESC指南推薦可以考慮應用血管升壓藥/正性肌力藥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僅為IIb類推薦,較舊版推薦級別(IIa)還有所降低,證據水平為C,主要依據專家意見。血管擴張劑治療心源性休克尚未得到廣泛認可,存在較大爭議,故歐美指南均未涉及。血管活性藥物本身是把“雙刃劍”,雖然可以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但兒茶酚胺類藥物提高心肌耗氧量,血管收縮劑損傷微循環及組織灌注,長時間應用反而會增加患者短期和長期死亡率。
??在心源性休克這種危急狀態下,是重視當前循環狀態,還是關注患者長期預后?是依據病理生理機制用藥,還是遵照循證指南推薦用藥?我們認為血管活性藥物對于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至關重要,是實行早期血運重建等救治措施的前提和保證。因此必須積極規范應用血管活性藥物,關鍵要點包括:① 首先第一時間補足血容量,② 同時積極糾正代謝酸中毒,③ 建議盡早應用并及時撤藥,④ 提倡小劑量聯合應用為佳,⑤ 力避負性肌力藥物和血管擴張劑,⑥ 如有條件宜行血流動力學監測指導。
??
2.去甲腎上腺素還是多巴胺?
??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雖然都是擬交感神經遞質兒茶酚胺類藥物,都能升高血壓,但兩種藥物的作用機制不盡相同。心源性休克時,泵衰竭引起心排血量減低,導致外周組織低灌注,此時應用多巴胺還是去甲腎上腺素,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2015年FICS成人心源性休克管理建議》明確且強烈建議應用去甲腎上腺素而非多巴胺作為維持灌注壓的首選。該推薦主要依據2010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一項多中心隨機試驗,比較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在休克患者中的應用。研究結論是,使用多巴胺作為一線升壓藥物,與去甲腎上腺素相比,盡管兩組總體死亡率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心源性休克亞組分析中,多巴胺組死亡率和心律失常發生率更高。這顛覆了臨床多年的用藥習慣,也引起了用藥選擇的一場討論。許多學者質疑該試驗設計存在諸多不足和漏洞,其結論并不可靠。2017年ESC指南并未采信該項證據,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推薦級別相同。
??每個心源性休克患者可能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的變化規律,臨床實踐中需要仔細甄別,不斷調整。多巴胺針對心輸出量,去甲腎上腺素針對外周血管阻力,二者并非相互拮抗,可以協同配合,提倡盡早聯合使用是我們的救治經驗。
(三) 經皮機械循環支持
為了克服血管活性藥物對于循環支持的局限性,經皮機械循環支持(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MCS)已成為心源性休克診治中進展最迅速的領域。MCS可以對循環系統提供有效支持,糾正失代償期休克患者急轉直下的血流動力學紊亂狀態,改善組織臟器灌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甚至有專家呼吁,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救治理念除強調“Door to Balloon Time”外,還需更加重視“Door to MCS Time”。目前臨床常用的經皮MCS裝置包括: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體外膜氧合器(Extracorpor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Impella和TandemHeart。
1.IABP過時了嗎?
??自1968年首次用于臨床,IABP是應用于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患者最廣泛最簡單的一種循環輔助裝置。據統計,2007至2011年美國每年IABP置入數量約5萬例。
??2012年前歐美指南均推薦IABP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為I類適應癥。由于缺乏RCT證據支持,2012年ESC指南推薦級別降至IIb類,2013年ACC/AHA指南推薦級別降至IIa類。而2017年ESC新發布的STEMI指南中,更是進一步不推薦心源性休克患者常規應用IABP(Ⅲ類推薦級別,B級證據水平),指南改變的主要證據來自IABP-SHOCK II研究。IABP-SHOCK II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性、隨機對照試驗,共入選60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并且計劃接受早期血運重建的患者,1 : 1隨機分為IABP和對照組,結果顯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IABP治療不能降低30天死亡率。因此,目前IABP適應癥僅限于機械并發癥(如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室間隔缺損)引起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心源性休克的特殊患者(IIa類推薦,C級證據水平)。
??如何看待指南的改變,難道臨床應用近50年的IABP毫無用處嗎?首先必須承認IABP并非真正意義的左室輔助裝置,其最大的局限性是不能主動有效減輕心臟負荷,心輸出量增加依賴自身殘存心臟功能及穩定的心臟節律。而IABP-SHOCK II研究入選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超過40%,且術前置入IABP的患者僅占13.4%,未能取得預期獲益可以理解。每個試驗設計都具有特定情境及局限,不能因為一個RCT研究結果就全盤否定IABP,患者選擇和置入時機十分重要。
??IABP安全性好,操作簡單,并發癥少,較其他心臟輔助裝置更容易廣泛的在各級醫院開展和使用。因此,目前臨床實踐中并不能完全摒棄IABP,由于技術、設備及經濟等原因,我們無法常規提供比IABP更好的臨時經皮機械循環支持,所以IABP仍是救治心源性休克的默認選項。我們的經驗是精準識別心源性休克前期或早期的高危STEMI患者,IABP應用越早越好,不要等到循環崩潰后再應用,早期IABP聯合直接PCI是救治心源性休克的標配。
2.主動性經皮MCS有前景嗎?
??近年來,IABP使用量正在逐漸下降,而短期主動性經皮MCS應用快速增加。主動性經皮MCS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臟的泵血功能,有效地減輕左心室負荷,保證全身組織器官的血液供應,但其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是否可以普遍推廣等相關研究證據仍較少。2017年ESC指南推薦難治性心源性休克患者可以考慮短期機械循環支持(Ⅱb類推薦級別,證據水平C)。
??TandemHeart和Impella可以更好的降低左室負荷,血流動力學支持效果更佳,但出血并發癥、操作時間及花費增加。2017年最新薈萃分析納入4個小型隨機試驗共17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結果表明與IABP相比,主動性經皮MCS(包Tandem Heart或Impella)雖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參數,但主要終點(患者30 天死亡率)無顯著性差異,而出血發生率明顯增加。研究者認為過多的操作并發癥(如出血)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經皮MCS未能改善患者臨床預后。
??體外膜肺氧合(ECMO)是在體外循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以膜氧合器和血泵為核心的機械性心肺支持技術,心輸出量可達6L/min,可以實現體外長時間替代心肺功能,被稱作是“走出手術室的體外循環機”。 ELSO注冊數據表明ECMO每年應用量已達13000例,在成人心血管疾病領域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方面也顯示出一定的效果,但總體上仍處于探索階段,基本上為隊列觀察研究,尚缺少RCT證據,所以歐美指南均未涉及ECMO應用推薦。2017年AHA《心源性休克當代管理聲明》推薦臨時機械循環支持優先考慮ECMO。我院心臟中心應用ECMO成功救治10余例急性爆發性心肌炎和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其臨床可行性及安全性較好,但必須注意相關并發癥的防治。
??目前經皮MCS并非治療心源性休克的“常規武器”,而且經皮MCS裝置眾多,各有其獨特的技術和適應癥范圍。臨床實踐中經皮MCS使用原則可歸納為“The right patient,The right timing,The right device”,即根據患者血流動力學狀況、不同MCS工作原理和血流動力學效應特點、操作難易程度、置入所需時間及支持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標,謹慎選擇合適的患者,合適的時機,合適的裝置。未來MCS的發展方向是微創體積小、植入和撤除方便、組織相容性好、輔助效果確切。相信隨著設備技術不斷改進,必將提升M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最終改善患者臨床結局,其應用前景不可限量。
表1:目前臨床常用的經皮MCS裝置技術特征
(四) 團隊合作管理模式
心源性休克是一種常見的心臟急重癥,病死率高。醫學進步提供了改善生存的機會,同時增加了管理的復雜性。一個集成的、多專業協同組即心源性休克團隊(Cardiogenic Shock Team)是有效管理CS的推薦選項。新近AHA發布了心源性休克當代管理聲明,在救治和管理方面提出了詳細的建議,包括區域醫護體系和管理流程等。CCU和ICU在心源性休克管理方面各有所長,前者在心臟問題處理上更具優勢,而后者擅長患者的綜合全面管理,聲明建議二者聯合形成一個整體團隊。在臨床實踐中,許多中心已開始整合急診室、心導管室、CCU及心臟外科多學組力量,密切協作構建心源性休克團隊。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來闡明心源性休克團隊的最佳組織結構和功能,并評價其臨床效果。
小結
綜上所述,心源性休克治療策略的核心理念可以歸納概括為“血運重建是根本,循環支持為前提,器官保護看細節,團隊協作最關鍵”。心源性休克救治是一個系統工程,開展隨機對照試驗十分困難,因此造成臨床指南中大量推薦建議僅為C級證據水平。目前臨床實踐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許多常規治療措施缺乏有力證據,新型器械技術迫切需要研發改進。這是挑戰,也是動力,必將推動心源性休克現代管理的系統深入研究。
專家簡介
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內科副主任。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心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影像學組組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血栓防治專業學組委員。
長期從事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擅長心臟重癥及冠心病介入診治。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基金,作為第一作者或責任作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著3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