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原文: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說明了葛根有幾個功用:治療消渴、嘔吐;治療身大熱;治療諸痹;解毒。這幾點在臨床中都有體現,尤其是治療諸痹,在臨床中則是葛根的特色。比如《傷寒論》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可以說,葛根湯的治療范疇,除了太陽病之外,患者還有明顯的脊背部痙攣存在,嚴重者可出現角弓反張。這在中醫里被稱作“剛痙”。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可見大青龍湯除了發熱惡寒外,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癥狀,就是“不汗出而煩躁”,之所以有這樣的癥狀,就是因為大青龍湯除了有很嚴重的太陽病之外,還有發熱引起的煩躁,可見由于表不解導致內熱無法發散,從而引起了神志異常。這類患者往往是青壯年,正氣不虛,但表寒也很重;體質弱者一般不會出現大青龍湯證。
我在臨床中把這種情況比喻為高壓鍋的出氣孔被堵住了,導致高壓鍋內壓力特別高。
所以,總結葛根湯和大青龍湯的條文,可以看到,在同樣發熱的情況下,葛根湯則有典型的無汗而且脊背部痙攣的癥狀;而大青龍湯表現為非常明顯的發熱無汗煩躁異常。
四個方證比較:
麻黃湯:純表寒,無里熱。只用麻黃清熱。
大青龍湯;表寒>里熱,麻黃量>石膏
麻杏石甘湯:表寒<里熱(肺熱),麻黃<石膏。
麻杏石甘湯治療麻疹、肺炎、大葉性肺炎等病證起效很快。
白虎湯:純里熱,無表寒,只用石膏。
麻黃湯、大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白虎湯反映了病邪由表入里,由輕到重的不同發展過程的證候,由白虎湯證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熱邪內結、譫語等的陽明里實證,就到了病情發展的中后期,需要承氣湯類的方劑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