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討厭“婦”女節?
上了大學之后,也就是成年之后,逐漸開始和“婦女節”產生了聯系,但和我的同學們一樣,我對“婦”女節這個稱謂有點耿耿于懷。在那個年紀,說一個女生是中年婦女,或者穿著品位像中年婦女,簡直就是罵人了。
上了班以后,婦女節開始有了實質的意義,就是單位的女職工會有100元的福利,男職工是50。(到現在也不明白這50是為什么)。
可能是太多人討厭婦女的“婦”了,于是有了三七女生節,三八節也逐漸改成女人節、麗人節,直到今年,變成了女神節,甚至女王節。
那么,我們,或者說一切已婚的未婚的女性,為甚都討厭“婦”女節呢?
女性是婚戀市場的商品?
女生和婦女和女人的區別是什么?
通常我們認為女生是未婚的,婦女是已婚的,而二者都屬于女人。
那為什么未婚女性都不愿意自己被稱作婦女,當然是因為在很多中國人眼里,婚戀市場上,未婚女性價值高,已婚婦女價值低。所以未婚女性當然不能自降身價,成為婦女。
那么這里面就有這么幾個前提了,就是女性、甚至是女大學生,都同意以下觀點:
1、女性是商品
2、這種商品的主要用途是結婚
3、是否未婚決定這種商品的價格
4、男性是婚戀市場的消費者
少女感就那么好
一直覺得賈寶玉是奉行男女平等的,甚至認為女兒是水做的,女兒比男人高貴。
注意,他說的是女兒,不是女人,更不是婦女。賈寶玉同樣也說過,未嫁人的女兒是珍珠,嫁了人就是死珠,是魚眼珠。也就是說在寶玉眼里,女人一旦結婚,就喪失了靈氣,也喪失了價值。
楊冪等90后小花機場街拍,對她們最大的贊美,就是“少女感”。
而當人們攻擊18歲的林妙可的衣著時,最惡毒的話,就是“像大媽”。
看韓劇的時候,叫一個女人大嬸,簡直就是終極羞辱,可見這種少女文化,不是中國獨有的。
本科的時候,我的班主任孫老師,是個隨性的女老師,夏天的時候經常留著板寸。和她聊天的時候,她說:“我最看不慣一些女的,三四十歲了,聲音還像小姑娘一樣,嬌滴滴的。”
當時我年紀小,不太明白孫老師討厭的是什么,現在逐漸理解了,她所討厭的,并不是女性對年輕對美的渴望,而是女性直到三四十歲,還在用示弱的方式,向男權社會諂媚。
婦女天然就輸了?
為什么少女怕變成婦女?因為很多人把婚否當做評判女性價值的唯一標準。把生育能力,當做女性的唯一價值。
我很小的時候,我媽媽就告訴我,她懷孕的時候就希望自己能生個女兒,最后得償所愿,她很高興。
上學以后,我一直堅信,我可以學得和男生一樣好,甚至比男生還好。
工作了,我也曾經一直以為,只要我努力,我能做得和男人一樣好。
但是后來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
第一,職場對女性是有天然偏見的,多次參與面試新人的工作,同事們的呼聲都是,有沒有男生?
第二,即使沒有偏見在,生育、哺乳對女性職業生涯的中斷是很可怕的,一個孩子至少兩年,兩個孩子,就意味著可能四五年不能正常工作。這對于職場女性是難以邁過的難關。
第三,養育孩子,如果孩子生病,大家天然地認為應該媽媽請假,因為男人的工作是工作,女人的工作就是帶孩子。
所以,在我逐漸成為母親的這條路上,我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為什么那么多女生懼怕成為婦女。因為在少女時代,她們還可以勉強和男人一拼,而在婦女時代,她們丟盔卸甲,拼無可拼。
前年百度的婦女節doodle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個小女孩站在八音盒里,到穿上婚紗,再到帶上嬰兒車,她是八音盒的主人的玩偶。而Google的婦女節doodle則是在各行各業大放異彩的職業女性。二者對比,高下立判。
我是婦女我怕誰?
前一陣韓寒有一首直男癌的歌火了,歌詞大意大概是,你要比我睡得晚,你要比我起得早,你要會做飯,你要和婆婆小姑相處,我什么都不會,家里全都靠你。
其實,想找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媳婦,并不是錯,那么為什么韓寒踩了女性主義者的尾巴?
因為他的歌里,全然不提精神需求和愛,妻子對于他,就是媽媽+保姆。而這樣的直男癌,居然在生活中,還有妻,還有傳說中的紅顏知己。
如今,我也有了孩子,成了名副其實的“婦”女。
面對三八節商家“女王”“女神”的套路式巴結,我可以嗤之以鼻。
沒錯,我是“婦”,但是我的個人價值并不在于我是依附于某人存在的“媳婦”,也不可能像我婆婆說的那樣“連你的人都是他的”。
沒錯,我生了孩子,但這是我的個人選擇,是我和我的愛人共同延續生命的方式,是帶領另一個偉大生命來到人間的神圣使命,而并不是任何人任何家族傳宗接代的工具。
沒錯,我依然在職場抗爭,在為了被克扣的產假工資和單位糟糕的哺乳環境而不懈發聲甚至抗爭,因為我知道,既然我的價值不僅僅在“少女感”,既然我不怕成為“婦女”,我就要努力實現我的社會價值。
當然,這一切,并不影響我追求美麗形象的少女心。
是的,如果你在生育之外,還有其他價值,那么,你就不怕成為婦女。
最后,祝所有的女性朋友,少女、女神、女王、辣媽們——
婦女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