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流傳的灶王爺木版年畫。
還有那些盼兒心切的媳婦說得更好:“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
常躍強
一晃,我來濟南30年了,其間,我到過很多朋友家做客,也參觀過他們的廚房,但我從來沒有見過誰家的廚房里有貼灶王爺的。他們的廚房里,一般都是煤氣灶爐、抽油煙機、大理石板的灶臺,墻上和地面上貼著各式各樣的瓷磚,還有彎式水管,既干凈又方便。但是,即便是再寬敞的廚房,也沒見有貼灶王爺的。濟南的市民老戶家里,我沒去過,不得而知。
但是在農村,即便是鰥寡老人住的小趴趴屋里,灶臺的旁邊也是要貼一張灶王爺的。灶王爺面孔略圓,有幾十根稀疏的胡子,像一位慈祥有福的神仙老頭。在灶王爺像的兩邊,一般都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既是一家之主,他的地位就頂頂重要,因為他管著你的吃飯問題。
民以食為天。
所以,莊戶人家都供奉著他。
母親對此十分虔誠。記得小時候我在農村老家時,每當做完飯,母親盛出的第一碗飯,就先端到灶王爺面前,還在碗上放一雙筷子,然后就是恭恭敬敬站在神像前面喃喃地言語一番。言語完了,一家人這才開始吃飯。
后來,我長大了,以為這實在繁瑣,就想要改革一下,母親高低不同意,說是新例子不可添,舊例子不可去,灶王爺是保咱全家的神,第一碗飯不敬他敬誰?
那時候,每逢要去趕年集時,母親總忘不了叮囑一句:記住,千萬別忘了請祃子!她說的請祃子就是買一張木版年畫的灶王爺。有一回我玩過了頭,直到集要散了,才想起母親囑咐的事來。于是滿集上尋找,最后終于找到一個。可是這位老太太賣的祃子與我們家的不一樣,我們家的灶王爺的畫像上只有一個人,可是這位老太太賣的祃子上竟是一男二女。當時我心里就笑了:莫非這竟如孟子說的那樣“齊人有一妻一妾”嗎?但立刻覺得這念頭不敬,馬上就打住了。最后到底是買了,也在家里貼上了,但是這個疑問,卻在我心中久久不去。
再后來我上了大學,讀書多了,才對灶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關于灶神,在山東民間有多種傳說。有的地方說黃帝死后被玉皇大帝封為灶神,還有的地方把炎帝與祝融說成灶神,但普遍的說法是,灶神原是一個姓張的富家子弟,娶妻郭丁香,后休棄又娶李海棠,因這位姓張的好吃懶做,加之又遭一場火災,很快就敗光了家底。家世敗落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這位姓張的竟雙目失明淪為了乞丐。一日乞討來至前妻家中,內疚似錐心,羞愧難堪,竟一頭碰死在灶臺前面。此事讓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念他有知恥之心,于是就把他封為灶神,而把他的前妻與后妻皆封為灶神奶奶。讓他們除了當家家戶戶的一家之主,還兼管人間的禍福。
困惑我多年的心中之謎終于釋然,我為增長了知識而高興。
北方祭灶是在舊歷的臘月二十三的晚上。為了給灶王爺送行,我們老家那里一般都會包餃子,用煮熟的餃子供饗灶王爺,取“送行的餃子落腳的面”之意。吃完餃子之后,奶奶會給我一個盛面的升子,讓我到生產隊里的馬棚里去弄一些馬料來。把馬料弄來之后,奶奶又讓我從缸里舀一碗涼水,也供在灶王爺的神像前面。隨后的供品就是芝麻糖、醉棗和年糕。這些東西擺好之后,我奶奶就開始祝禱了。她說:“收著你的草,收著你的料,喂得你的馬兒咴咴叫,到了天上見了老天爺,多說方便,少說是非,保佑一家明年無事平安。”祝禱完了,便是磕頭,燒那煙熏火燎的臟兮兮的舊祃子。祭祀儀式完了之后,奶奶一拍手,說:“灶王爺上天走了,吃芝麻糖吧!”接著奶奶會先給我一根,奶奶說得好:“心到神知,供饗供饗人吃。”
很多年,我以為祭灶的祝禱詞奶奶說得最好,后來才知道有的人家說得才好呢!有的說:“灶王灶王,你到天上,多說好,少說歹,五谷雜糧全帶來。”還有那些盼兒心切的媳婦說得更好:“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
說實在的,我在這兒啰哩啰嗦地說了半天,還不如人家南宋詩人范成大的一首《祭灶詩》呢——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流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