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指能反映我國一定地區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征的二十四個節候。我國的竹簾制作工藝已逾千年歷史,它給人古樸典雅的感覺,請欣賞二十四節氣竹簾詩畫。
源自:智樂園教育
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后為雨水。
驚蟄: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后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春分: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后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這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左右。
清明: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諺云“谷雨前后,種瓜種豆”。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后為谷雨。
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小滿: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夏至:“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夏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
小暑: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小暑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左右。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后,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每年公歷7月23日左右為大暑。
立秋: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立秋,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8月7日前后。
處暑: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處暑是氣候變涼的象征,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秋分: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這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9月23日左右。
寒露:白露后,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立冬:習慣上,我國人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在每年公歷11月7日前后。
小雪: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黃河流域開始降雪;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小雪為每年公歷11月22日。
大雪:大雪前后,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每年公歷12月7日左右為大雪。
冬至: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12月22日。
小寒:每年公歷1月5日為小寒。小寒以后,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公歷的1月的20日左右為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