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或TIA二級預防中的應用
推薦意見:
(1)對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建議給予口服抗血小板藥物而非抗凝藥物預防腦卒中復發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發生(I級推薦,A級證據)。
(2)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單藥治療均可以作為首選抗血小板藥物(I級推薦,A級證據)。阿司匹林單藥抗血小板治療的最佳劑量為75~150mg/d。阿司匹林(25 mg)+緩釋型雙嘧達莫(200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 mg)2次/d,均可作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療藥物(Ⅱ級推薦,B
級證據)。抗血小板藥應在患者危險因素、費用、耐受性和其他臨床特性基礎上進行個體化選擇(I級推薦,c級證據)。
(3)發病在24 h內,具有腦卒中高復發風險(ABCD2評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NIHSS評分≤3分),應盡早給予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21 d(I級推薦,A級證據),但應嚴密觀察出血風險。此后可單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為缺血性腦卒中長期二級預防一線用藥(I級推薦,A級證據)。
(4)發病30 d內伴有癥狀性顱內動脈嚴重狹窄(狹窄率70%~99%)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應盡早給予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90 d(Ⅱ級推薦,B級證據)。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單用均可作為長期二級預防一線用藥(I級推薦,A級證據)。
(5)伴有主動脈弓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證據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推薦抗血小板及他汀類藥物治療(Ⅱ級推薦,B級證據)。口服抗凝藥物與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效果的比較尚無肯定結論(Ⅱ級推薦,B級證據)。
(6)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不推薦常規長期應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I級推薦,A級證據)。
二、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療
1、心房顫動:
推薦意見:
(1)對伴有心房顫動(包括陣發性)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推薦使用適當劑量的華法林口服抗凝治療,預防再發的血栓栓塞事件。華法林的目標劑量是維持INR在2.0~3.0(I級推薦,A級證據)。
(2)新型口服抗凝劑可作為華法林的替代藥物,新型口服抗凝劑包括達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I級推薦,A級證據),選擇何種藥物應考慮個體化因素。
(3)伴有心房顫動的缺血陛腦卒中或TIA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藥物治療,推薦應用阿司匹林單藥治療(I級推薦,A級證據)。也可以選擇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Ⅱ級推薦,B級證據)。
(4)伴有心房顫動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應根據缺血的嚴重程度和出血轉化的風險,選擇抗凝時機。建議出現神經功能癥狀14 d內給予抗凝治療預防腦卒中復發,對于出血風險高的患者,應適當延長抗凝時機(Ⅱ級推薦,B級證據)。
(5)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盡可能接受24 h的動態心電圖檢查。對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建議延長心電監測時間,以確定有無抗凝治療指征(Ⅱ級推薦,B級證據) 。
2、其他心源性栓塞
推薦意見:
(1)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左室附壁血栓形成,推薦給予至少3個月的華法林口服抗凝治療(目標INR值為2.5;范圍2.0~3.0;II級推薦,B級證據)。如無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但發現前壁無運
動或異常運動,也應考慮給予3個月的華法林口服抗凝治療(目標INR值為2.5;范圍2.0~3.0;II級推薦,B級證據)。
(2)對于有風濕性二尖瓣病變但無心房顫動及其他危險因素(如頸動脈狹窄)的缺
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推薦給予華法林口服抗凝治療(目標INR值為2.5;范圍2.0~3.0;lI級推薦,B級證據)。
(3)對于已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的風濕性二尖瓣疾病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或TIA后,不應常規聯用抗血小板治療(Ⅲ級推薦,c級證據)。但在使用足量的華法林治療過程中仍出現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時,可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Ⅱ級推薦,B級證據)。
(4)不伴有心房顫動的非風濕性二尖瓣病變或其他瓣膜病變(局部主動脈弓、二尖瓣環鈣化、二尖瓣脫垂等)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可以考慮抗血小板聚集治療(Ⅱ級推薦,B級證據)。
(5)對于植入人工心臟瓣膜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推薦給予長期華法林口服抗 凝治療(Ⅱ級推薦,B級證據)。
(6)對于已經植入人工心臟瓣膜的既往有缺血性腦卒中或TIA病史的患者,若出血風險低,可在華法林抗凝的基礎上加用阿司匹林(Ⅱ級推薦,B級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