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
二月份,攻下陽城、汾州、太原等地,劍鋒直指北京城。
三月初一李自成攻克了寧武關,之后又接連攻下居庸關、昌平等地;到了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進入宣府。崇禎皇帝感覺大明江山已經危在旦夕,于是急召遼東總兵吳三桂趕緊入京勤王。
吳三桂出身于將相世家,父親是遼東總兵吳襄,舅舅是明將祖大壽。吳三桂從小就臂力驚人,憑著父親與舅舅的關系,再加上自己本身就英勇無比,很快便升任為總兵,操練寧遠的人馬。
明末清初,吳三桂、吳襄、祖大壽都是為數不多的名將。
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宣府后,崇禎皇帝明顯感覺到京城很快便不保了,便直接下旨將吳三桂封為平西伯,即刻帶兵入京勤王。
“詔征天下兵勤王,命府部大臣各條戰守事宜”
但吳三桂為人很是狡詐,在接到崇禎皇帝的圣旨以后,并沒有即刻動身以最快的速度入京護駕;而是靜觀局面的變化,率領自己號稱五十萬大軍(實際上精兵也就三四萬)開始西進,不過走得非常慢。
從寧遠到山海關只有二百里的路程,若是日夜兼程的話一天便可以到達;但是吳三桂硬是走了十一天,真談不上是“火速入京勤王”;二十日,吳三桂的大軍行至豐潤,便開始猶豫不前,讓自己的兵馬分別駐守在昌黎、開平等地。
八天后吳三桂便收到了消息:京城淪陷,崇禎皇帝與皇后已經殉難。
“京師陷,帝后殉難”
吳三桂夾在清軍與農民軍之間,為自己的前途而擔憂;不管是對清軍還是農民軍吳三桂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一是因為吳三桂手握三四萬的精銳兵馬,戰斗力非常強悍,二是吳三桂占據兵家要地山海關:
若是吳三桂投靠農民軍的話,便可以阻止清軍入關,還能鞏固大順政權。若是吳三桂投靠清軍的話,便可以讓清軍不費力氣長驅直入北京城。
相比還在關外的清軍,大順軍已經搶先一步進入北京城。吳三桂為何沒有歸降李自成,反而選擇了多爾袞呢?其實吳三桂最先歸降的真的是李自成,只是李自成目光短淺,將吳三桂親手“送到了”多爾袞的手里。
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李自成究竟是如何將吳三桂一步一步推向了多爾袞那里?
吳三桂選擇歸降李自成
其實早就在吳三桂駐守寧遠時,多爾袞就曾多次派人送信勸降吳三桂,尤其是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投降以后更是多次勸說吳三桂。但吳三桂的一家老小都留在了京城,成為崇禎皇帝的人質,吳三桂擔心一家老小的性命,自然不敢輕易的答應。
而李自成呢?
自然也很清楚吳三桂的重要性,時刻關注吳三桂的動向。
三月十五日,明定西伯唐通歸降了李自成,李自成便讓唐通率領自己的部眾,帶著大量的金銀財寶前去勸降吳三桂。其實李自成之所以讓唐通前去,就是看中了他們昔日的同僚關系,勸說起來自然更加容易些。
唐通見到吳三桂后,將李自成大加稱贊一番,并且許諾只要吳三桂父子歸降與大順,父子都可以被封為侯。當時吳三桂并沒有給與唐通回復,僅僅四天后京師淪陷,李自成率軍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而死。
在京城周邊的各鎮將領全部都歸順了農民軍,只有吳三桂還占據著山海關,沒有答應歸降李自成。李自成便又想方設法地再次勸降吳三桂,除了給吳三桂發招降的文書外,還讓已經在李自成手里的吳襄勸降自己的兒子,李自成答應犒賞吳三桂的吳兵4萬兩白銀
高官厚祿在即,吳三桂見時機成熟,便秘密召集各位部將,告知吳軍即將歸降李自成;同時派出使者告知李自成,自己愿意歸降。
吳三桂率領自己的部眾出發前往京師,留下勸降的唐通駐守山海關。
并且在沿途貼上告示:吳軍是前往京城拜見新主,百姓無需害怕,吳軍必定秋毫不犯。
到了四月初五,吳三桂帶領自己的部眾到了永平西沙河驛,恰好見到了從京城逃出來的吳家人,便趕緊詢問家里的情況。
吳三桂怎么也想不到李自成居然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對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嚴刑拷打
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給搶走了
吳三桂頓時覺得簡直是奇恥大辱,家人在李自成那里遭難,而自己卻還是選擇歸降農民軍。
吳三桂想到這里,發誓一定要滅了農民軍,滅了李自成;于是直接在初八調頭,打回了山海關。正在駐守山海關的唐通壓根不是吳三桂的對手,吳三桂輕而易舉再次占領山海關。
“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叛亂,便直接派人前去幫助唐通一起攻打吳三桂,但全部被吳三桂殲滅。
隨后吳三桂迅速招兵買馬,擴大自己的勢力,并且將李自成派去的使臣李甲斬首祭旗,表達出了自己堅決要與李自成為敵的決心。
原本吳三桂是打算歸降到李自成麾下,只是無意間得知農民軍對自家人的所作所為,使得吳三桂感受了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所以便決定退回山海關,誓死與李自成為敵。只能說李自成在對待吳三桂這件事情上確實沒有遠見,若是真想要吳三桂歸降自己麾下的話,善待他的家人是最基本的事情,但李自成沒有做到。
在得知父親被嚴刑拷打、愛妾陳圓圓被擄走后,吳三桂非常生氣;所以我們便認為吳三桂就是“沖冠一怒為紅顏”,所以才歸降于大清,歸降于多爾袞的。
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親父尚且可以舍,更何況是一介女子呢?
若是吳三桂真的順利歸順與大順軍的話,清軍想要入關可以說是難上加難,真不一定能進入京城、入主中原。不管是對于清軍還是大順軍,吳三桂都是一個關鍵點,誰若是能勸降吳三桂,誰便會占據最有利的位置。
吳三桂向多爾袞求援
使臣李甲被吳三桂斬殺,讓李自成意識到吳三桂已經堅定了與自己作對的決心,便決定親自率兵前去征討吳三桂。為了暫時穩住吳三桂,四月十一日李自成還特地讓使臣帶著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的親自書寫的信,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前去,試圖再次勸降吳三桂。
兩天后,李自成點兵,率領共10萬人馬,帶著吳襄還有明朝的太子一起出發前往山海關。
吳三桂很清楚李自成必定會親自率兵前來,所以便積極做出準備:
首先修書一封派人送去給多爾袞,希望多爾袞能援助自己;
其次假裝投降,將使臣帶來的金銀全部收下、犒賞將士們,讓使臣帶著自己的書信回去復命
其實吳三桂之所以假裝投降,無非就是在為自己爭取時間,希望李自成能來的慢一點,吳三桂也還有足夠的時間等待多爾袞的救援。
這一次李自成確實沒有全信吳三桂是真心投降,不過吳三桂的目的確實達到了,從京城到山海關七百里路程,若是日夜兼程的話三四天便可以到達,但是李自成走了八天。
正是因為李自成延誤了幾天的時間,貽誤了戰機,為后來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若李自成從點兵開始便堅定地要直接擊垮吳三桂,不再相信吳三桂詐降的話,說不定真沒有清軍什么事,畢竟清軍距離山海關還有一定的距離,遠水救不了近火。但李自成謀略不足,給了吳三桂求援的機會,注定了失敗。
四月十一日在李自成決定出兵征討吳三桂同時,多爾袞率領清軍到達遼河,不過才剛剛得知李自成早就進入了北京城,崇禎自縊,大明王朝已經滅亡快一個月了。
多爾袞感覺左右為難,一時間不知下一步該往哪里走,便向洪承疇請教。洪承疇原先明廷的大將,有多年征討農民軍的經驗,可以說對農民軍是了如指掌。被皇太極活捉后,歸降于大清。
洪承疇根據目前的情況,給多爾袞提出了一整套的方略:以占據京城為主要目標,從農民軍額手里直接將勝利的果實搶過來。
(流寇)今得京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一旦聞我軍至,必焚其宮殿府庫,遁而西行……從薊州、密云取捷徑直逼京師,賊走則即行追剿,倘若仍據京城拒戰于我,則伐之更易。
四月十五日多爾袞率領清軍到達翁后,恰好遇到了吳三桂派來求援的使臣楊坤二人。楊坤將吳三桂求援的書信提交給多爾袞,多爾袞得此書信,可以說是非常的興奮。這封求援的書信,不僅對于多爾袞,對整個大清都是天賜良機。
多爾袞即刻召范文程等謀臣一起商議對策,大家分析的結果是:吳三桂雖然求援清軍,但實際上對清軍還是存在戒心的。但不管怎么樣對清軍來說,吳三桂求援,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入關。
多爾袞隨即便改變原先由密云進攻京城的計劃,轉而由義州直接前往山海關;既然吳三桂求援,何不順勢讓吳三桂歸降,直接控制山海關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呢?多爾袞下了三道命令:
拜然與郭云龍前去山海關打探虛實
詹霸、來袞前往錦州召集漢軍,帶著紅衣大炮前往山海關
吳三桂的使臣楊坤需要留在清軍中做人質
次日多爾袞便率領清軍出發前往山海關,并且派出使臣勸吳三桂歸降與大清,并且給吳三桂帶去了一封書信,信中大概的意思是:除了歸降大清,你吳三桂是無路可走的。
大明王朝滅亡,吳三桂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么歸降于大順軍,要么歸降于大清,至于南下支持南明政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中間隔著李自成,李自成是不會放吳三桂過去的。吳三桂既然已經決定不再歸降李自成,那么對于吳三桂而言便只能是歸降清軍。
不過對于大明的遺臣,還是明將而言,確實也不想輕而易舉地歸降大清;所以吳三桂在面對李自成千軍萬馬逼近山海關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求援多爾袞,希望多爾袞能與自己合作,而不是歸降大清。
但多爾袞這個人很有謀略與心機,為了大清的發展,自然不會幫吳三桂白出力,只有吳三桂成為大清的臣子,多爾袞才會心甘情愿幫助吳三桂打敗李自成。
那么,接下來便是多爾袞如何用盡心思讓吳三桂不得不歸降!
多爾袞逼迫吳三桂歸降大清
吳三桂在向多爾袞求援的同時,也在加緊布防山海關,抵御李自成的攻擊。
四月二十日,多爾袞率領清軍到達山驛,而李自成已經到了山海關城下。吳三桂給多爾袞寫的第二封書信已經到了多爾袞額手里,書信當中有三個字“愿如約”,吳三桂提到這三個字難道不是在告訴多爾袞:我愿意降清。
另外多爾袞得知李自成準備攻打山海關,若是山海關真的落到李自成的手里,那么不僅對吳三桂來說是滅頂之災,對清軍來說后果亦是不堪設想。
多爾袞隨即下令所有人不卸甲,連夜趕路。二十一日便越過了寧遠,到了傍晚的時候到達了距離山海關只有十五里地的地方,隱隱約約都能聽到炮聲;很明顯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與吳三桂交上手了。
確實李自成搶先一步派唐通帶領一支人馬,占據東守外城,為的就是切斷吳三桂與多爾袞之間的聯系,徹底斷了吳三桂的后路。
同時讓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寫書信勸降吳三桂,吳三桂直接拒絕了并且說道:
父親叛國投賊,既然不能成為忠誠;三桂也難成孝子,自今日起,三桂與父親決裂
李自成本想拿吳襄威脅吳三桂,沒想到吳三桂直接與父親吳襄斷絕了關系;只能說“無毒不丈夫”,所以說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確實可信度不高。一個連自己的親生父親都可以舍棄的人,會在乎區區一介女子嗎?
李自成見勸降不成,便下令在石河西岸向吳三桂發起了進攻,著名的山海關之戰爆發。
在石河西岸雙方激戰的過程中,很明顯是農民軍占了上風,守城的吳軍很明顯的軍心不穩,有些人甚至想要做農民軍的內應。面對農民軍的強勢攻擊之下,吳三桂只能退守回城中,急切地等待清軍的救援。
恰好這天下午多爾袞的清軍已經到達了距離山海關十五里地的地方,不過多爾袞并沒有直接參與戰斗中,而是靜觀其變。與此同時多爾袞的哨兵再次向多爾袞求援,到了晚上多爾袞出兵將唐通打敗,唐通率領剩余的人馬退回到了長城以內。
二十二日一大早,多爾袞率領清軍到達距離山海關只有二里地的威遠臺,原地休整,派出使者前去吳三桂那里看看情況。吳三桂先后八次派人求援多爾袞,不過多爾袞仍舊是對吳三桂半信半疑,猶豫再三,不想直接出兵。
而吳三桂則是急的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一方面命人用大炮朝東邊猛烈的攻擊,將攻城的農民軍暫時打退,另一方則是親自率二百親兵前去見多爾袞。
多爾袞在營帳中見了吳三桂,希望吳三桂能歸降大清。
吳三桂在權衡再三,終于答應剃發稱臣。
吳三桂歸降以后,多爾袞便對吳三桂說:你想要為自己以前的主子復仇,我特定領兵前來襄助。過去我們因為是敵人所以兵戎相見,如今我們便是一家人了。其大清八旗兵入關以后便是動人一谷一粒的話,必定會按照軍法處置;你大可以告訴官民百姓,無需驚慌。
正當二人交談之際,清軍得到消息:北翼城有一部分吳軍打算投降農民軍。
多爾袞讓吳三桂先行,清軍隨即就到。并且囑咐吳三桂要讓自己部將們在肩上系上白布,作為區別;畢竟農民軍與吳軍都是漢人,不是很好分別。
吳三桂回到城內,便下令官兵全部剃發,若是來不及剃發的則在肩上系上一塊白布;若是沒有白布的話,可以用裹腳布。
隨即多爾袞兵分三路,因為多爾袞從未與李自成交過手,不知李自成的勢力究竟如何;再加上多爾袞想要知道吳三國歸降的誠意如何,便下令讓吳三桂做先鋒,先與李自成交戰,在兩軍俱傷之時,多爾袞坐收漁利。
李自成雖然身經百戰多年,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但是因為對吳三桂還抱有幻想,使得戰機一失再失。再加上信息不及時,并沒有察覺清軍已經兵臨山海關城下,清軍與吳軍合兵一處,共同對抗李自成,給李自成帶來了滅頂之災。
李自成面對吳三桂拼命,將崇禎皇帝的太子帶著站在高崗之上。
在吳三桂與農民軍主將都受傷的情況下,多爾袞見時機成熟,便帶著養精蓄銳的清軍全力沖殺,只用了一頓飯的功夫,戰場上已經是尸橫遍野。
李自成身邊的一個僧人告訴李自成:“這不是吳軍,這是清軍,最好是先行退兵。”
“次非吳兵,必東兵(清軍)也,宜急避之。”
李自成雖然南征北戰多年,但是從整個戰局考慮,自己便騎馬先行離開了,導致整個大軍潰亂。清軍乘勝追擊,擊敗了很多農民軍。
李自成△
二十三日,李自成再次派人前去勸降吳三桂,吳三桂直接將此人交給了多爾袞,問斬。
李自成得知自己的使臣被斬,便將吳三桂的父親也斬首了。
兵敗李自成以后,多爾袞看在吳三桂山海關之戰首戰表現英勇,以及誠心歸降的份上,將其封為平西王,命吳三桂與多鐸、阿濟格一起追擊農民軍。
吳三桂因為家父吳襄還在李自成的手里,妻妾老小全部還在京城,心中很是著急,便堅定地執行多爾袞的命令,成為追擊農民軍的先鋒軍。
結語
有這樣一句話:善于把握歷史偶然機會的人往往能夠取得意外的成功。
而多爾袞招降吳三桂便是這句話最好的見證,多爾袞抓住了這次偶然的機會,一步一步緊逼吳三桂,使得吳三桂不得不歸降與大清。之后多爾袞與李自成合力一起結束了山海關大戰,此戰對于大清而言意義非常深遠,不僅實現了太祖努爾哈赤與太宗皇太極多年的夙愿,而且為多爾袞今后攝政王地位的鞏固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只要是提到吳三桂,除了“三藩作亂”被康熙滅掉以外,就是“沖冠一怒為紅顏”,為了愛妾陳圓圓歸降了大清轉頭攻打農民軍。
但實際上呢?
吳三桂是被形勢所迫而已,吳三桂在一開始給多爾袞的書信之中確實沒有提到“降清”一事,只懇求多爾袞能幫助自己一起對抗起義軍。因為那時候吳三桂自居是“亡朝孤臣”,他的目的是想要打敗李自成,再建大明王朝。
其實說白了:吳三桂就是想要借助多爾袞的勢力,實現自己復國的愿望罷了。
不過多爾袞并不是一個心思單純、只貪圖富貴的人,他有自己的抱負,也就是大清的抱負,想要入主中原。而吳三桂歸降恰好是大清入住中原一個最好的時機,在吳三桂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攻打的快要支撐不住時,多爾袞便趁機要挾,讓吳三桂投降與大清。
吳三桂確實別無選擇!
因為吳三桂在山海關之戰中明顯處于下風,若是不依靠多爾袞的話,必定會敗給李自成,自身的身家性命都難以保全,何談其他呢?
在萬般無奈之下,吳三桂只能歸降多爾袞,投降大清。
參考資料:
《清宮秘史-吳三桂是為愛投降嗎?》
《清史通鑒-性情天子清世祖順治》
#歷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