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千古一帝康熙帝病逝,在康熙的遺詔中提到“皇四子人品貴重,宜承繼大統”;就這樣皇四子胤禛在殘酷的九王奪嫡中勝出,繼承皇位。
關于雍正的帝位究竟來得是否正統,一直存在爭議。我們暫且不論雍正究竟是不是康熙心儀的皇位繼承人,我們來看看康熙遺詔中的這句話:“太祖皇帝的兒子禮親王的子孫,如今還在,我希望我去世后你們能保全善待他們,如此我便可以心安了。”
至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后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禮親王是誰?康熙為何會在遺詔中提到他呢?
要知道遺詔是一位皇帝將皇位傳給新帝時的詔書,字字千金,康熙居然在遺詔書提到了“禮親王”,還囑托雍正一定要善待禮親王的子孫。
可以看得出禮親王對康熙來說確實非常特殊,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看看“禮親王”究竟是何許人也?
“禮親王”是一群人,而非一個人,始于太祖的嫡次子。
和碩禮親王是大清的一個鐵帽子王爵位,大清二百多年歷史上一共封了12位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本身就極為難得,而和碩禮親王是十二位鐵帽子王之首,可見其地位。
而大清的第一位禮親王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嫡次子代善,向來曾被議儲的皇子都不得善終,新帝登基后都會將矛頭指向這些人,但代善卻是一個例外。不僅沒有被新帝想方設法處死,反而成為大清不可忽視的存在,究竟是為何呢?代善的兩次擁立之功,確實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代善是太祖努爾哈赤的嫡次子,太祖原配夫人佟佳氏所生第二子。太祖在統一女真各部的同時,接受漢文化的影響,想要學習明朝“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制度,將嫡子立為太子。
只可惜代善的同母胞弟褚英雖然作為嫡長子,但是讓太祖、四大和碩貝勒與五大臣(五位開國功臣)失望,無奈為了后金太祖只能將褚英處死。
褚英死后代善成為儲君之位炙手可熱的人物,不僅是嫡子還是實際上的長子;褚英死后,代善便成為“大阿哥”。
代善不僅戰功赫赫,而且性格溫和,在被太祖封為太子后將朝政處理的井井有條,在朝中的威望極高。若是事情如此順利發展下去的話,代善便會成為當之無愧的新大汗。
但事情往往就是容易出乎人們的意料,太祖的小福晉德因澤向太祖告發:大福晉阿巴亥(太祖的第四位大福晉)曾私下里讓人給大阿哥送飯菜,大阿哥并沒有礙于倫常沒有接受繼母的飯菜,還對繼母的飯菜夸贊一番。
不僅如此大福晉還經常派人去大阿哥的府上商量什么事情,至于商量什么便不清楚了;大福晉有好幾次還在半夜出門,去了大阿哥的府上,到了很晚才回來。
太祖還專門讓人去調查大福晉阿巴亥與大阿哥代善的事情,經過調查確實跟小福晉德因澤所說是一樣的。
不過太祖為了皇家的顏面,并未直接對兩個人進行處置,只是找了一個借口將阿巴亥的大福晉之位廢掉。代善雖然表面上太祖并未對其怪罪,但實際上經此一事威望大減。
另外代善居然聽信后妻的話虐待前妻所生的兒子碩托,還誣陷碩托與自己的小妾有染,上奏太祖想要處死碩托。
經過調查純屬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太祖非常生氣,責備代善:“你也是我前妻所生的兒子,我是怎么對待你的?就你這樣將來如何處理朝政?”這件事情后,代善便被廢掉了太子之位和大貝勒的爵位,鑒于代善認錯的態度比較好,太祖恢復了代善大貝勒爵位,不過降到了跟皇太極一樣的地位。
至此以后代善失寵;如此皇太極爭奪汗位的把握便更大了。
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病逝。而且病逝時除了恢復大福晉之位的阿巴亥外,并無其他人在場。據說太祖在臨死之前給阿巴亥留下了遺言“皇十四子多爾袞繼承大汗之位,讓大阿哥代善輔佐多爾袞”,但太祖病逝的次日,皇太極等地位和碩貝勒便帶著太祖的“遺言”,讓大福晉阿巴亥殉葬太祖。
阿巴亥為了三個兒子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在四大和碩貝勒的面前自縊而死。隨著阿巴亥的殉葬,太祖的遺言“將汗位傳給多爾袞”是真是假便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對于皇太極而言,只要大福晉阿巴亥殉葬,他最大的阻礙便沒了。
此時關鍵的人物便是皇太極的二哥代善,代善雖然威望大減,但并不是沒有繼承汗位的資格,在朝中支持代善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若是代善執意爭奪大汗之位的話,八旗之間混亂是必然的,誰勝誰負都是未知數。
在此關鍵時刻,代善帶頭提出要支持皇八子皇太極繼任大汗之位。可以代善對皇太極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比任何一個人的支持都要重要。
其實代善之所以自己不去爭奪汗位,轉頭支持皇太極是原因的。代善的兒子岳托不僅自己支持皇太極,而且勸說自己的父親代善也支持皇太極;
此時的后金內憂外患,不僅明朝虎視眈眈地盯著后金,朝鮮也在幫助明朝與后金對抗;蒙古察哈爾、寧遠的袁崇煥等等,都極大地威脅著后金。
而代善的這些弟弟們,莽古爾泰、阿敏、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袞等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不好約束,代善確實也沒有信心去管束好他們。代善雖然有資格爭奪汗位,但實在是沒有信心能坐穩汗位。
綜上,代善之所以轉頭支持皇太極的原因確實是考慮到自身,但對于皇太極而言代善也確實有擁立之功。康熙作為皇太極的孫兒,自然會感念代善對祖父皇太極的擁護。
而代善的功勞遠不止于此,1643年皇太極病逝突然,并未留下遺詔將皇位傳給誰,在生前也沒有正式建立“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制度。如此,皇位不僅可以兄終弟及,也可以父死子繼。
在皇太極眾多的兄弟還有兒子中,有資格爭奪皇位的:
阿濟格(太祖十二子)
多爾袞(太祖十四子)
多鐸(太祖十五子)
代善(太祖次子,因年邁,代善已經沒有爭奪皇位的野心了,不過確實有資格也有勢力)
豪格(皇太極長子)
福臨(皇太極第九子)
博穆博果爾(皇太極第十一子)
雖然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很多,但實際上真正勢均力敵爭奪皇位的就是兩個人: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豪格雖然是多爾袞的侄子,但是比多爾袞大三歲,太祖在時豪格便跟隨父親皇太極一起南征北戰,其戰功絲毫不輸給自己的叔伯們。
豪格作為皇太極長子,自己掌管正藍旗;而且支持者比較多,首先皇太極親掌的兩黃旗大臣一開始確實是堅決擁護豪格繼承皇位,另外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的侄子)也支持豪格,不過并沒有兩黃旗大臣那般堅決。
而睿親王多爾袞,了解清史的人應該大部分都知道多爾袞,多爾袞不僅戰功赫赫,而且是一個非常具有政治頭腦的人,在愛新覺羅家族中威望極高。多爾袞一母同胞三兄弟掌管兩百旗,其實在鑲藍旗甚至是兩黃旗中也有很多多爾袞的支持者。
二人可以說是勢均力敵誰也不肯相讓,若是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為了皇位硬碰硬的話,八旗必然會出現混亂,這是誰也不想看到的。在此關鍵時刻,代善的作用便凸顯出來了。
代善畢竟曾被太祖議儲,多爾袞的同母胞弟多鐸見兩黃旗大臣堅決擁護豪格,而自己的親哥哥多爾袞也不表態,便主動提出讓禮親王代善繼承皇位。
此時的代善掌管兩黃旗,本身威望就高,勢力也很強大,確實非常適合繼承皇位。但畢竟代善已經年過半百,實在是沒了年輕時的野心,也不想因為爭奪皇位而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畢竟多爾袞與豪格誰也不好對付,自己沒必要去趟這趟渾水。
代善便說道:“我已經老了,實在是不能勝任;若是睿親王能答應的話是大清的福分,不然也是肅親王,肅親王是先帝的長子,也應當繼承大統。”
豪格見自己多爾袞兄弟三人的態度,很是生氣,便耍脾氣直接離場。兩黃旗大臣見豪格離開,再次沖進殿內,表明自己的立場:堅決擁護先帝的皇子登基!
多爾袞很清楚,若是自己強行登上皇位的話,必然會引起八旗的混亂,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便主動提出:“既然肅親王退出,沒有稱帝的意思,那我們就立先帝的皇子福臨吧!”
如此福臨便被推上了皇位,俗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福臨雖年僅6歲,但背后是整個蒙古科爾沁草原,能登上皇位也算是最好的方案了。
確實我們看上去福臨稱帝是多爾袞提出來的,但其關鍵的人物其實是代善。代善不僅有稱帝的資格也有稱帝的勢力,但他并沒有想去爭奪皇位;雖然代善并沒有直接表示擁護誰,但實際上代善的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多爾袞的決定。
確定好新帝人選后,代善為了防止再發生變故,便即刻召集文武大臣宣布福臨是新帝人選,并帶著諸位貝勒王公大臣一起發誓,準備福臨的登基大典。
代善兩次擁護之功:第一次擁護皇太極登上大汗之位,第二次擁護福臨登上帝位。如此康熙才有機會登基稱帝,對于康熙來說,代善是他們家的大恩人。若沒有代善的兩次擁護之功,康熙真不見得有機會登上皇位。
當然康熙之所以將“禮親王”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并非單純因為第一代禮親王的兩次擁護之功。還因為禮烈親王代善的孫子杰書,一個讓康熙親自前往盧溝橋迎接的親王。
代善的孫子康親王杰書
杰書是代善的孫子,承襲禮親王鐵帽子王爵位,改封為了康親王。被稱為大清六大親王之一: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安親王岳樂、康熙王杰書、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可見杰書的歷史地位是很高的。
大家最熟悉可能是睿親王多爾袞與怡親王胤祥,能夠與他們二位并稱為“清朝六大親王”,可見杰書對大清的貢獻是極高的: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亂爆發,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策應吳三桂一起造反。康熙將杰書任命為大將軍,帶著被子傅喇塔一起前往平叛,駐守金華兩年的時間。
康熙十五年,杰書坐鎮古廟指揮大軍。古廟被耿精忠的士兵用火器穿透,杰書的衛兵都用門窗蓋在身上,唯獨杰書鎮定自若,一如往常地指揮著全軍。
如此清軍的士氣高漲,攻克常山,逼近仙霞關。之后杰書率領清軍一鼓作氣,逼著耿精忠不得不投降。
耿精忠投降以后,便請求能夠跟隨朝廷的大軍一起征討鄭經(鄭成功的兒子,趁著三藩之亂前往福建“漁翁得利”),杰書便答應了耿精忠。
康熙十六年,杰書率領清軍在白矛山與太平山一帶大敗鄭經的鄭軍,攻克興化,收復了漳州、泉州。捷報傳到京城,康熙大喜,便下旨嘉獎了杰書。
從康熙十六年杰書率領清軍進入廣東,一直到康熙十九年,杰書都在與鄭經的鄭軍相抗衡,終于在康熙十九年攻克海澄,拉哈達等人帶人攻克了廈門、金門等地,鄭經只好率領殘部退守臺灣。
杰書從康熙十二年出發前去平叛,一直到康熙十九年,用了七年的時間立下大功;十月份杰書率領大軍班師回朝時,康熙親自率領王公大臣前去盧溝橋迎接杰書等人,可見杰書此功對于康熙、對于大清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之后到了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親政噶爾丹時,杰書奉命跟隨一起征討噶爾丹。
結語
杰書在康熙三十六年病逝,杰書病逝后,由其子椿泰承繼鐵帽子王的爵位,成為第二任康親王,第五任禮親王家主。只可惜椿泰只在康親王爵位上12三年的時間,年僅27歲便病逝了。
椿泰為人很大度,很寬容的一個人。擅長六合槍,能夠以一敵十。若不英年早逝的話,會有一番作為。椿泰病逝后,其子崇安繼承和碩康親王爵位,崇安不及其父還有祖父那般英勇,不管是能力還是資質都算是一般。
康熙對崇安自然是了解的,但康熙感念禮烈親王代善對祖父皇太極,以及父皇順治帝的擁護之恩,也感念康親王杰書在平定三藩時所立下的功勞,想要善待禮親王的子孫后代。
雖然崇安的資質一般,但有康熙的遺詔在,雍正帝對崇安還是不錯的,先后管理正紅旗、鑲紅旗漢軍旗務等,只可惜跟父親一樣英年早逝,年僅29歲便病逝了。
崇安病逝后,其次子永恩到了乾隆十八年承襲康親王爵位,不過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下旨:感念禮烈親王代善的功勞,將康親王爵位改回禮親王爵位。
代善作為曾被議儲的皇子,能得以善終并且被封為和碩親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之后憑著兩次擁護之功,成為大清非常特殊的存在,十二位鐵帽子王之首,更在康熙的心目當中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康熙的遺詔中,將善待禮親王的囑托說完后,緊接著便是“皇四子胤禛承繼皇位”,可見其重要性。康熙此舉并非只是看中禮親王一脈,而是在告訴愛新覺羅家族其他的成員,只要你們也能跟禮親王一脈對大清對皇室忠心耿耿,朝廷自然不會虧待你們。
有人說:多爾袞病逝后,八旗騎兵的戰斗力呈跳水式下降。
這句話并非是空穴來風,滿清入關后,尤其是在滿清統一整個中原地區后,皇室子弟慢慢開始享受,沒有了大清開國將領的彪悍尚武,慢慢變得“弱不禁風”。
為了激勵這些滿勛舊族的皇室子弟,學習先祖們的精神,為大清的穩定效忠,康熙此舉還是很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