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十大誤區 1、不適當的表揚和指責 表揚太多對孩子并非有利,心理學家詹姆士·溫德爾說:"一個依賴于夸獎的孩子只追求讓父母滿意而不是讓自己滿意,久而久之,哪怕是做一些日常的家務活,孩子都期望得到家長們毫不吝惜的稱贊,或者,如果沒有表揚作動力,孩子就無法完成一項工作。" 對孩子過分的挑剔、指責也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你總是喋喋不休地專揀孩子的缺點去指責,那么"失敗"可能真的要與他相伴了。心理學家指出,一般而言,贊美應超過批評三至二倍,如果你的表揚太多,你的稱贊也許不夠真誠或夸大其詞;如果太少,你未免過于挑剔了。 對孩子的表揚必須視情況而定,你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等因素,譬如:6歲的孩子學著擦玻璃窗,盡管留下許多污跡也應表揚;但對于一個10歲的孩子若是敷衍了事,擦過的玻璃仍污跡斑斑的話就不應表揚了,因為他有能力做得更好。 2、把孩子當小大人對待 對于蹣跚學步的幼兒來說,你沒有必要向他們解釋制定每條規矩的原因,"因為我說要這樣!"這就是充分的解釋。當孩子稍大些后,就會對你定的規矩有所疑問了,這時,你再告訴他們理由,給他們解釋。 有些事你可給孩子一些選擇的余地,比如:是先穿睡衣還是先刷牙。但有些要他們做的事卻只能以命令的方式而不能用提問的方式。試想你如果問"我們現在去看醫生,好嗎?"則暗示小孩子可選擇去也可選擇不去。 3、濫發脾氣 小孩子免不了會淘氣犯錯,這時你可能會高聲訓斥,似乎在看誰的嗓門更大。孩子因害怕暫會服貼,但你卻已失去控制。 最好的辦法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到浴室去靜一靜,讓你的配偶去處理,或者,請一個朋友過來幫忙。你一旦平靜了,俯身看著孩子的眼睛,嚴肅地同他講道理(你也不能用一種聊天的腔調講話)。把你的大聲喊叫留到緊急情況時,比如警告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兒離開熱爐子。 4、方法僵硬 孩子長到7歲,再讓他在墻角罰站已起不到什么作用了。他會對此不屑一顧,但是你又不敢變換策略,因為專家們說過對孩子的教育要堅持不懈、始終如一。 堅持不應與嚴格相混淆。"在一段時期內很有效的做法在日后也許會失敗。"心理學家溫德爾說。這時,你便應該改變一下教導孩子的技巧,試試以下方法: 讓他靜坐思過把調皮搗蛋的孩子送到一個安排好的房間或讓他坐在指定的椅子上,讓他靜坐思過,靜坐的時間按孩子的年齡來定--2歲的孩子2分鐘,4歲的孩子4分鐘…… 取消一些特權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個性,可以限制他看電視、打電話的時間,以示懲罰。 對那些惱人的行為視而不見如果你不去注意孩子的哭訴、慍怒或爭吵,也許他們會自行終止。 5、一視同仁 不同的孩子個性會不同,因此沒有一個完美的理想模式教育孩子。 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應有不同的要求。學步的幼兒需要規則來約束他們的一切危險活動以確保安全。對學齡前兒童,就要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的財產以及友善地對待別人。你可問問他們:"有人把你的畫夾弄得一塌糊涂,你是什么感受?"因為學齡前兒童已經學會比較了。 6、忽視懲罰 如果孩子看不到他的錯誤行為所造成的惡果,他就很可能吸取不到教訓。"處罰并沒有什么錯,只要公平合理即可。"溫德爾認為。 懲罰要同他犯的錯誤相關聯。女兒錯過了公交車讓你開車送她去學校,你就讓她晚上干些額外的家務以補償你所花掉的時間。 懲罰要同犯錯誤的程度相當。 雖然體罰能暫時性地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但長期的體罰只能產生事與愿違的后果。一個常挨打的孩子并不一定就能學會自我控制,而只是學會害怕。 7、過分姑息 你過分的姑息往往對孩子沒有益處,你必須保持對一些規則的應有權威。 當父母言語果斷時孩子會很聽話。孩子犯錯誤時,你首先應制止他,其后才是尋找原因。比如:你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打你,你就要抓住他的手腕告訴他:"你不可以打媽媽,馬上住手。"然后再問他:"為什么這么不高興?" 8、濫用獎賞 "別把洗澡水潑在地板上,聽話的話晚飯后我會給你一盒冰淇淋。"你這是在向做錯事的孩子許諾。也許你沒意識到,倘若你沒有履行諾言,孩子就沒有理由改正錯誤了。"為阻止錯誤行為而以獎勵作為條件簡直就是一種賄賂。"溫德爾說,"它暗示規則本身已失去了它的內在價值。" 獎賞只能用作對正確行為的鼓勵。當你發現孩子們一起將活動室清理得井井有條時,獎冰淇淋就是一種贊賞而不是賄賂了。 還要讓孩子明白內在的精神獎勵,以及由此而來的滿足感。對孩子說:"你干得真不錯,房子收拾得這么整潔,讓朋友們看看你一定會很自豪的。" 9、父母意見不和 當家長們毫不隱諱地在孩子面前為家庭問題爭吵時,孩子們會感到迷惑,沒有安全感。既然父母的意見都不一致,孩子會鉆你們兩人的空子。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妻一定要團結統一,分歧要在私下里解決,要讓孩子確信你們在家務活、日常雜務、作息時間以及禁止打架、偷竊、撒謊等規章制度上的意見是一致的,即使一方強烈反對另一方的某些觀點,孩子在場時也應作出暫時讓步。要給雙方以管理不同事務的權力,如父親負責處理雜務,母親監督執行作息時間,避免一方負責所有的規則,否則,當這位"負責人"不在家的時候,孩子會對規則置之不理。 10、否定一切 你的上6年級的孩子抱怨說一個同學狠狠地打了他。你不要給他這樣的回答:"一定是你做了讓人家發瘋的事。" "如果你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定是孩子的錯,"溫德爾說,"你的所作所為只能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他是個本質很壞的孩子。" 看待問題,應該對事不對人。盡力避免說"總是"("你總是把你的破爛玩意兒弄得到處都是")和"從不"("你從不聽我的話"),你應該做的只是對孩子予以糾正,比如:"你忘了掛上外套。"讓他知道你相信他能按你所期望的做好,即使他這次沒做對。 當孩子知道你是同他站在一起的,他就會心情舒暢,也會把事情做得更好。
素質教育: 情感的教育,人格的教育 申屠杭西 教育實踐家馮恩洪認為:"我們的教育要教會孩子什么,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要引導孩子先學會做人,而后是做學問,學會做文明人,學會做中國人,學會做現代人,學會做社會主義的人。"我以為馮先生的話說出了素質教育的實質,它是情感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有完整的人格,文明而充滿愛心,這是需要我們學校和家長共同配合塑造的未來人形象,這樣的教育有它自己的方式。 首先,它需要平等的教育。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也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才有更好地實施的土壤。在我們如今倡導的"小班化教育"中,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真正走到學生中,有時蹲著、有時坐到學生中,有時半跪著進行指導,營造一種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氣氛,讓孩子在輕松的環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基礎。 其次,它是需要愛的教育。我們經常提賞識教育,但這并不是簡單的觀念灌輸就能做到的。賞識要有發自于內心的信任、尊重、理解、寬容、激勵才能做到。信任就是相信孩子能行,并把這種信任落實到平時的言行中,使孩子體會到你對他的信任,進而激發孩子的自信與自強。要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激勵要善于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夸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寬容則是要求教育者"盡其所長,恕其所短",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學校和家庭都要努力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既能滿足孩子不斷學習的需要,又對孩子沒有過多的規定和限制,我們都要認識到,教育應該把個體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應該讓孩子自主地學習,享受童年的歡樂,健康地成長。我們的基本教育思想,應該是充滿民主、科學和個性的,要用心靈去贏得心靈。 不過,把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并不等于我們可以對孩子的成長置之不理;讓孩子在自由、民主的空間里張揚個性,也不等于我們可以對孩子的未來放任自流。我們應該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我們的學校里,幫助孩子克服缺點,就從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在什么方面積極地賞識和激勵他入手。我們要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鼓勵孩子們一次次戰勝自己,引導提醒孩子們從自己"犯缺點周期"的逐步延長或者"缺點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我們都要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會明白更多的做人道理,會增強自控能力,會分清是與非,會養成好的態度與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