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第二個等級:脾陽虛,腹脹,便溏,按以下6個方法做
大國醫說
4小時前
脾氣虛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脾陽虛。簡單來說,脾陽虛的癥狀就是脾氣虛加陽虛。
本證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因過食生冷、外寒直中、過用苦寒,久之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脾陽虛衰,運化失職,故腹脹納少;陽虛則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陽虛水濕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陽虛不溫四肢,故形寒肢冷;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至肢體浮腫,滲注于下則婦女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氣虧虛、寒濕內停之癥。
那么出現脾陽虛的時候癥狀是什么呢?
食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白少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清稀量多,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那么脾陽虛該如何辯證呢?
腹瀉
表現:脘腹疼痛綿綿,得溫痛減,遇冷更甚,或兼嘔吐不能食。
治則:溫中散寒
宜用:附子粳米湯加減,癥狀嚴重者大建中湯加減
附子粳米湯出自《金匱要略》卷上。具有《醫宗金鑒》:勝寒氣,和內外之功效。主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金匱要略心典》:下焦濁陰之氣,不特肆于陰部,而且逆于陽位,中土虛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輔陽驅陰,半夏降逆止嘔,而尤賴粳米、甘,棗培令土厚,而使斂陰氣矣;《古方選注》:治以附子之溫,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棗緩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嘔,下可溫經定痛。
泄瀉
表現:暴注水瀉,短時間內即導致脾陽大虛;更多見于慢性腹瀉,病程日久,飲食不化,纏綿不愈,時輕時重,腹痛隱隱,得溫則舒。
治則:調理元氣,溫中健脾,元氣充足,脾陽來復,其瀉即止
宜用:養胃煎、溫胃飲加減
痢疾
表現:久痢不愈,因寒積久滯腸中,腹冷隱痛,下痢稀薄而帶有粘凍,且遇寒即發
治則:溫中散寒,消積導滯
宜用:溫脾湯,健脾湯加減
痰飲
表現:由于脾陽不足,氣化無權,不能行水,則水飲內停心下,胃中振水有聲,脘腹喜溫喜按,胸脅支滿,背部寒冷,心悸氣短。
治則:溫脾化飲
宜用:苓桂術甘湯主之
水腫
表現:水腫以腰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由于脾陽不足,氣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濫。
治則:溫運脾陽,以利水濕
宜用:實脾飲加減
鼓脹
表現:單腹脹大,青筋外露,小便不利,或下肢水腫,小便不利
治則:溫補脾陽,化氣行水
宜用:調中健脾湯加減
脾陽虛的癥狀多表現為腹瀉,泄瀉,在具體改善過程中需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
7032閱讀
搜索
脾胃虛寒腸鳴屁多便溏
羅大倫脾陰虛方子
15元治好脾胃虛寒
便溏常用中成藥
千古祛濕第一方
脾虛根治神奇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