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思龍骨與龍齒
原創: 半夏秋時 昌平傳統中醫工作室 3天前
閑思龍骨與龍齒
龍骨、龍齒作為中藥材應用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上自《神農本草經》已有記載;“龍骨,味甘,平。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齒,主小兒大人驚癇,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諸痙,殺精物。”是書將龍齒附于龍骨條下。龍骨入方使用以張仲景之“桂枝龍骨牡蠣湯”聞名于世,涉醫者幾乎無所不知,“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臨床實踐以之治療驚悸、失眠、異常汗出、尿頻、崩漏等等頗多報道。龍齒入方則多用于安神定志,常常與茯苓、遠志、琥珀、菖蒲等配伍使用。
龍,為古代神話產物,為鱗蟲之長,龍圖騰首先被伏羲氏部落所崇拜,是華夏漢族的精神圖騰。在遠古時代,人們對自然力具有恐懼心理,把自然現象神靈化,祈求它賜福免禍,因此“龍”的產生也不可避免含有迷信色彩。在我國先秦奇書《山海經》中就有“龍骨”一詞,可見在遙遠的古代,人們很早就對此有一定的認知。署名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地理志》:“河中府土貢龍骨”“太原府土貢龍骨”。北宋黃休復《茅亭客話》卷九載:“鬻龍骨”篇載“有鬻龍骨叟,與孫兒輩將龍骨齒角、頭脊之類凡數擔,至暮貨之,亦盡。”元代脫脫等撰《金史·地理志》:“太興府產白龍骨”。古代文學作品里,對龍骨的記載亦不少見。在古時,想必人們是無法斷定這類骨骼化石是哺乳動物還是非哺乳動物之化石的。古代對基質的不清不明,并非筆者空穴來風,由陶弘景的記載可窺一斑,《名醫別錄》“龍齒”條載:“生晉地及太山巖水岸土穴石中,死龍處”。對于基質來源不明,《本草衍義》則有明確記載:“諸家之說,紛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終是臆度。”繼而講:“西京穎陽縣民家,忽崖壞,得龍骨一副,肢體頭角悉具,不知其蛻也,其斃也。”然終究未明何物。推而言之,古時入藥所用之“龍骨”“龍齒”不排除包括大型非哺乳動物諸如卵生動物恐龍的化石來入藥的,更何況恐龍之形狀更類似于人們想象中的“龍”,大膽推測,或許“龍骨”之名正是來自恐龍化石。
對于基質相同的藥物,因部位不同,其藥效有別,這是中醫的一個普遍規律。詳參“龍骨”“龍齒”似乎并非完美之措,筆者此言亦非信口之辭。再以《名醫別錄》為例,其載有龍齒、龍角之別:“龍齒,主治小兒五驚,十二癇,身熱不可近人,大人骨間寒熱,又殺蠱毒。角,主治驚癇瘛疭,身熱如火,腹中堅及熱泄。”唐代官修《新修本草》載有“龍骨”“龍齒”“龍角”。宋代蘇頌《本草圖經》載:“骨齒醫家常用,角亦稀使。惟深師五邪丸用龍角,又云無角用齒。<千金方>治心,有兼用龍齒、龍齒角者。韋丹療心熱風癇,取爛龍角濃研取汁,食上服二大合,日再。然則龍角有爛者,此物大抵世所稀有。”以蘇頌所載“此物大抵世所稀有”或許是龍角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因由吧。以世之所載,亙古自今,毫無一醫對龍骨、龍齒之效用之別持異議或疑問者。作為化石,歷經萬年,其骨骼及牙齒的功效區別究竟大小幾何呢?人們似乎只是茫然隨從,真相卻從未所知。如確有如此差異,推演之,不同動物骨骼化石之間亦應該存在區別吧?雌雄動物骨骼化石之間也應該存在區別吧?又,地質學者根據生物進化的規律特別是動物進化的規律把地史分為五個大時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不同時代的動物骨骼化石是不是也應該存在功效強弱甚至無的區別呢?這些“想當然”應該也是必然存在的吧?此,或為莽昧之說,倘若為世人所譏,且做一笑談罷了。
從《神農本草經》開始,走過《唐本草》,及至當今《藥典》不再收錄,種種原因,也許龍骨會逐漸退出中藥的舞臺,正如古代的“龍角”。
姑且妄言之,君且閑聽之。
附錄:
龍骨,為古代大型哺乳類動物象類、三趾馬類、犀類、鹿類、牛類等骨骼的化石。
龍齒,為古代大型哺乳類動物象類、三趾馬類、犀類、鹿類、牛類等牙齒的化石。
兩者同源異物,一為骨骼化石,一為牙齒化石。
對于龍骨與龍齒的功效,諸家本草所見基本一致。
龍骨,甘、澀,平。歸心、肝、腎經。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用于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健忘,驚癇癲狂,肝陽頭暈目眩,高熱自汗盜汗,遺精崩漏帶下,久瀉久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及濕瘡瘙癢。
龍齒,甘、澀,涼。歸心、肝經。鎮驚安神。用于心悸怔忡,驚癇癲狂,失眠多夢,身熱心煩。
龍齒的治療范圍遠不及龍骨涉及更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