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中 天樞 陰交, 氣沖上中下三焦病證各有一特定主治穴位,氣沖通治三焦。在臨床應用中,取穴少,效果好。
1 理論淵源 《難經》三十一難載:“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臍旁;下焦……其治在臍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氣街。”其旁指天樞穴,臍下一寸指陰交穴,氣街即氣沖穴。膻中主治上焦疾病,天樞主治中焦疾病,陰交主治下焦疾病,氣沖通治三焦疾病。 《難經》認為三焦“有名而無形”,“三焦者,氣之所終使也”(三十一難),“主持諸氣”(三十八難),“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六十六難)。歸結起來,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二為水液運行的通道,水液的正常代謝依賴于其氣化功能的正常。
2 作用機理 三焦配穴法的理論基礎是藏象經絡學說。 膻中穴位于胸正中線上,兩乳連線中點。為任脈穴,心包之募穴,八會穴之氣之會,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交會穴(《針灸大成》)。《靈樞· 海論篇》:“膻中者,為氣之海。”《經脈篇》:“三焦手少陽之脈……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功能寬胸理氣、活血止痛、降逆利膈。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呼吸短氣、咳逆哮喘、肺癰唾膿等呼吸系統疾病;胸悶、胸痛等心血管疾病;呃逆、不下食等膈肌不利之病癥。 天樞穴位于臍中旁開2寸,為足陽明胃經穴,大腸之募穴,在上下腹分界處,斡旋上下,是中焦氣機升降的樞紐。功能健脾胃、通腸腑、調經帶。主治脾胃肝膽疾病:腹脹、腹痛、腸鳴、泄瀉、食不化、不嗜食、奔豚氣上沖等消化系統疾病;月事不調、漏下赤白、女子胞中痛等婦科疾病。 《難經》“下焦者,治在臍下一寸。”陰交為任脈穴,在臍下一寸,正為腎間原氣所居之處,刺之能調補下焦原氣,通利小便。原穴配背俞原補益原氣,調理下焦。陰交為任脈穴、沖脈、足少陰腎經三經交會穴。功能調理經帶、利水消腫、溫補下焦。主治下焦疾病:月經不調、帶下、絕子、產后惡露不止、乳余疾等婦科疾病;水腫癃閉等泌尿系統疾病;陰癢陰汗、疝氣、陰中痛等前陰病癥;以及命門火衰之腰膝酸軟等癥。 氣沖穴,位于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2寸。本穴既是胃之氣街,又是奇經八脈之沖脈起始部。《難經》二十七難:“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陽明” 《素問·骨空論》作“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沖脈自上而下經歷上中下三焦,乃“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靈樞·逆順肥瘦》)。氣沖通主三焦,功能調理三焦、理氣調經、調理沖任。主治逆氣上攻心、心痛不得息等上焦病癥;消化系統腹脹、腹痛、胃腸中熱等癥;生殖系統陰癢、陰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難產等癥;泌尿系統水腫等中下焦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