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文人畫的最后絕唱也是最后的高峰——吳昌碩繪畫淺識

文人畫的最后絕唱 來自翰墨齋畫廊 24:13

緣起


      文人畫之產(chǎn)生,眾說不一,其所依據(jù)之不同,所得出之結論也大相徑庭。然而宋元以后,及至明清,文人畫家迭出,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同時,對于文人畫之內(nèi)涵及特征,也無可爭議。




       文人畫,又可稱“士大夫?qū)懸猱嫛保哂幸韵聨状筇卣鳎阂詫懸鉃楸憩F(xiàn)手法,以水墨或淡設色為表現(xiàn)手段,強調(diào)詩畫一律,書畫同源,以筆墨為根本,以書法用筆為依據(jù),達到詩文、書法、繪畫、三者之合一,加以篆刻,成為三絕或四絕的綜合體,除了在形式觀照上三位一體或者四位一體,更講求精神氣脈融匯貫串,以表現(xiàn)個體之審美情趣并達到抒情寫意之目的。



      雖然今天的研究者以個人思想不斷為文人畫注入新的內(nèi)涵,然而萬變不離其宗,以上之所依據(jù)者,為文人畫之根本。如若以此考察文人畫之發(fā)展蹤跡,則晚清畫壇以詩、書、畫、印馳騁藝壇、藐視千古的吳昌碩無疑成為文人畫之最后絕唱。




吳昌碩 1920年作 

 爛漫紫藤 116×51cm


亂世文人


      

      吳昌碩是中國近現(xiàn)代畫壇有開創(chuàng)性業(yè)績的、承先啟后的一代藝術大師,是詩書畫印融會貫通于一身的近代文人畫巨匠。又是繼趙之謙、任伯年、虛谷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后海派領袖。作為近代清末民初中國畫壇主將和書法篆刻藝壇的統(tǒng)帥,他與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并稱為近百年以來中國畫壇借古開今的四大家,中國文人畫最后的高峰,20世紀中國繪畫十三大師之首。

        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俊卿。出自香補(香圃)。又號蒼石、昌石、昌碩、蒼碩、倉碩。又別號苦鐵、苦鐵道人、五湖印丐、缶廬、老缶、缶道人、蕪青亭長、破荷亭長、破荷道人。晚年又號大聾、聾,聾道人、無須老人、無須吳等。六十九歲后以昌碩字行。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陽歷一八四四年九月十二日)生于浙江安吉縣鄣吳村,民國十六年一月初六(陽歷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九)逝于上海。


      鴉片戰(zhàn)爭4年后吳昌碩生,其一生時光,遍歷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大事件,從太平天國運動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洋務運動、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中華民國誕生、新文化運動、護法運動等,可謂中國近代史的見證者,生于此世,長于此世,其為人生之影響者大矣。在此多變的歷史背景中,吳昌碩過著一種傳統(tǒng)文人之生活。


       眾所周知,吳昌碩出生于書香之家,其父是詩人兼印家,其8歲時即能駢語,14歲攻篆刻,青年時期習經(jīng)史,其后又隨經(jīng)學大師俞曲園、中年所交者,皆為文人墨客、詩酒唱和、其一生之從業(yè),先做私塾先生,又作小官吏,更為名人門下幕僚,而后藝術家,總是未能脫出傳統(tǒng)文人之藩籬。


        雖為文人,卻又一介寒士。作為文人,他也有 “學優(yōu)致仕”的思想,卻未能如意。在其51歲之時,時值188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湖南巡撫吳大徵率軍于山海關與日軍作戰(zhàn),吳昌碩隨同作門下幕僚,吳大徵兵敗后,吳昌碩失去靠山,又于1899年,任安東縣令,不到一月,便因為不善逢迎而辭職,其所用印章“一月安東令”便據(jù)此而來,此后,吳昌碩絕意官場,潛心藝術。


吳昌碩 1920年作

竹報平安  135×33cm


轉益多師,歷經(jīng)萃練


       歷來所謂大家者,無非兩條路徑。有天縱奇才者,直以個人之感悟、胸中之情緒、作之筆墨,而有天成氣候,又加各種機緣,遂為一時風尚,彪炳千古。亦有好學深思者、則與古為徒,轉益多師、歷經(jīng)萃練,而集傳統(tǒng)之大成于一身,同時有所開拓,引領風潮,吳昌碩屬于后者。


        吳昌碩的繪畫繼承了傳統(tǒng)的寫意畫風,并大力開拓創(chuàng)造。寫意者,寫心也,寫意作為繪畫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它不追求對自然景物的忠實再現(xiàn)和客觀寫實,力追我筆寫我心,達我性情,形我哀樂,“夫畫者從于心者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軌化(石濤《畫語錄》),要求客觀服從主觀,物我同一于情感。


      自宋元以降,畫家則多有主張和實踐。元代黃公望曾經(jīng)提出“畫不過意思而已”,至明清畫壇,徐渭提出“舍形而悅影”的文人畫主張后,吳昌碩一以貫之,提出了“苦鐵畫氣不畫型”文人畫宣言,更難能可貴者,他以筆墨實踐證明了自己的主張。


      吳昌碩向傳統(tǒng)取法,以徐渭、八大、石濤、揚州八怪、趙之謙為本,其中尤以徐渭和八大為主,這可能源于內(nèi)在生命的認同。其取徐渭之淋漓,取八大之奇古,而為己用,故而其畫古意濃厚、墨色淋漓。胸中有真氣、有郁拔之氣、有大氣豪氣,有真意者,方能發(fā)之于筆,畫氣寫意。 “三年學畫梅。頗具吃墨量,醉來氣益壯,吐向苔紙上”。作為晚清失意文人,吳昌碩雖常以冷眼觀世,然而外冷內(nèi)熱,情感迸發(fā)之際,則傾瀉紙上,其畫作多郁拔之氣。


吳昌碩 花卉

作品  134×46cm


以書入畫,貫通氣脈


        以書入畫,自從元代趙孟頫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為發(fā)端后,歷代文人畫家,披肝瀝膽,苦心實踐,趙孟頫本人以及徐渭、八大、石濤、揚州八怪、到趙之謙,幾百年來,已經(jīng)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至吳昌碩,則承接傳統(tǒng)余緒,將此推上了一個頂峰。


       就中國傳統(tǒng)繪畫而言,“書畫同源”作為一種理論,有其歷史淵源和文化環(huán)境,其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影響也是人所共知。吳昌碩以書入畫,除了將題畫詩以筆墨形式即書法作用于畫面之上,與畫面構成有機協(xié)調(diào)整體外,在形質(zhì)生成、精神內(nèi)蘊上進行融會貫通,達到了融而無間、渾化無跡的效果。



吳昌碩 書法 斗方  

 絹本   58×57cm


         吳昌碩繪畫的構圖具有大開大合之勢,多采用大斜角法出之。如若仔細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此法可能深受其石鼓文書法影響。對于吳昌碩書法上的成就,書史早有論斷:其書出入秦漢金石碑刻,五體皆備,而篆隸尤佳。篆書之中,吳昌碩用幾十年時間沉浸于《石鼓文》慘淡修煉,至70歲時人書俱老,進一步強化了個人風格。其篆書在保留了《石鼓文》筆勢圓融、風格撲拙的基礎上,破其結體平整為錯落狹長,取上下左右參差之勢,用筆渾樸厚重,圓勁中寓方折,起筆藏鋒護尾、行筆圓潤充實,以氣象博大取勝。


吳昌碩 1921年作

書法對聯(lián) 133.5×32cm×2


    
   當我們觀察吳昌碩篆書的空間營造,如以單字上下左右最長筆畫作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再將其視作圖畫,觀察黑白空間之對比,與其繪畫之構圖相比較,可謂是異曲同工。可能畫者并非有意而為,然而作為觀察者,我們則“察之者尚精”。在吳昌碩長期的筆墨磨練下,其潛意識中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訓練有佳、運用自如的筆墨素養(yǎng),反應到繪畫上則是空間布局與篆書結體的空間營構如出一轍。


         就書法對吳昌碩繪畫的影響而言,除了在形式構成上對其繪畫的構圖精神氣脈相通外,在形質(zhì)上,其意義更大。形質(zhì)主要對筆墨生成的效果而言。吳昌碩提出“直以書法演畫法”,其將篆書之法直接作用于繪畫之上。篆書用筆,歷來講求筆筆中鋒、強調(diào)澀行和中實。所謂“臨撫石鼓狼牙筆,戲為幽蘭一寫真”(吳昌碩語),引書入畫的效果,則是吳昌碩繪畫比之清咸同以前的文人畫多了篆籀之氣,其畫大凡作梅、蘭、竹、荷之主干時,往往逆鋒而起,從下往上,力透紙背,老辣生澀,大氣彌漫、古趣怏然,這也是吳昌碩繪畫之中“金石味”之由來一途,此則一掃此前文人畫荒寒、孤冷的失意頹風,成為文人畫新的審美境界。


吳昌碩 1920年作

       竹石圖   136×34cm       


既是畫家,復為詩人


       作為詩人,吳昌碩的詩歌得到了同時代人的一致肯定,加上其生活環(huán)境尚處晚清,吳昌碩于1927年去世,其時,新文化運動雖已成氣候,然而吳昌碩已近晚年,對其實在無大的影響。他雖不以遺老自居,然而作為文人,其心更近末代仕子,難免偶爾抒發(fā)對于世事的感嘆,以此形成其詩心。


      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僅題畫詩即有800首左右,其中梅花詩尤其多。吳昌碩的生活看起來頗有點遺世獨立的味道,畫作之中以梅為題材的比較多,他以此作為自己內(nèi)心高潔的寓意和象征。而其每作一詩則與畫面相合,或贊梅花之高潔以表個人遺世獨立之情懷,或?qū)懹奶m之清雅以成個體生命之感悟,或作寥寥數(shù)語以托個人之志,“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這難道不是自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之后探求詩歌與繪畫藝術特質(zhì)相同性之后的又一次述說與驗證嗎?



        吳昌碩以詩入畫,為畫上題詩、配合畫面,詩與畫互相補充,成為構圖之有機組成部分,并通過詩中所表達之確切含義,增加了其繪畫的文學趣味和詩情畫意,也增加了畫的信息含量和審美因素。 其畫設色求單純、厚重、飽和,古中含艷,卻艷而不浮、不滑、不飄,這或者得益于其印藝之早成。

吳昌碩篆刻

      從吳昌碩的畫作題材來看,多是以梅、蘭、竹、菊、松、荷等傳統(tǒng)文人畫的題材為主,這是吳昌碩的長處。雖然吳昌碩以海派大家任伯年為師,但是人物畫并非吳昌碩之特長,故而人物畫題材較少。偶爾也有山水畫作。我們特別注意到,在吳昌碩的繪畫中,有一批以蔬果繪畫的題材。自明清而來直到清末,一股浪漫主義的洪流席卷文藝,這是對明清浪漫主義洪流的承續(xù)和世俗題材的選取,文藝家之敏感,暗合世界之潮流。



吳昌碩 太湖石

尺寸  137.5×39.5cm


文人畫之最后絕唱


       吳昌碩以書入畫、以詩入畫、以印入畫,然詩、書、畫、印四藝之間實是相輔相成,共同進發(fā),不能截然獨立分開,四者相互生發(fā)已經(jīng)形成一種綜合素養(yǎng),其大寫意繪畫,一經(jīng)成熟,便是滿紙煙云。



吳昌碩 癸丑(1913年)作 秋菊燦然圖

水墨絹本尺寸:102.5×41cm


       吳昌碩繪畫,融詩、書、畫、印于一爐,集統(tǒng)文人畫之大成,在上世紀初,西潮逐漸興起之時,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進行了一次總結、熔鑄、與整頓,成為大清王朝輝煌一時的回光反照。從筆墨技法上來看,吳昌碩用筆縱橫恣肆、揮灑自如,輕重徐疾兼有,濃淡枯濕并用,而且蒼潤渾厚,富有彈性與韌力,具有高雅雋永、清新秀逸之意境。吳昌碩而后,雖有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再續(xù)文人畫之筆墨,同時并列中國20世紀傳統(tǒng)繪畫四大家,然而越往后,則隨世俯仰,整體風貌走向世俗、走向大眾、走向人間,又加西潮涌進,時世變軌,則令當別論了。


        筆墨當隨時代,文人畫已經(jīng)成為歷史上的往事,吳昌碩是文人畫之最后絕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吳昌碩與齊白石何以成為近現(xiàn)代畫壇的兩座高山
[1-2]中國文人畫的價值(25P)
當代唐書安 只有中國書法才能挽救中國寫意畫
中國畫壇,霸氣還數(shù)潘天壽!
鐵筆昌碩——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坐標!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东县| 黔西| 济源市| 海丰县| 遵化市| 营山县| 太仓市| 高清| 仙居县| 万宁市| 鄱阳县| 达孜县| 阿巴嘎旗| 鹰潭市| 北海市| 水富县| 汽车| 吉水县| 阳山县| 拉萨市| 鄢陵县| 潮州市| 康马县| 民丰县| 黑龙江省| 林口县| 桐城市| 厦门市| 宜春市| 四平市| 张家港市| 高邮市| 徐州市| 绥滨县| 板桥市| 武安市| 重庆市| 武隆县| 灵璧县| 澜沧| 乐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