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百科名片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聞王昌齡左遷
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
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
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
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
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
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目錄
詩詞欣賞原文注釋譯文寫作背景深入分析詩詞賞析思想感情結構分析詩詞相關作者簡介創作背景相關詩詞編輯本段詩詞欣賞
原文
《聞王昌齡①左遷②龍標③遙有此寄》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
李白楊花④落盡子規⑤啼,
聞道
龍標過五溪⑥。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注釋
①、王昌齡:唐代
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
②.、左遷:貶謫,降職。古尊右卑左,左遷即
貶官。
③、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
黔陽縣,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④、楊花:柳絮。
⑤、子規:即杜鵑鳥,啼聲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說的五溪指辰溪、酉溪、
巫溪、武溪、沅溪,當時屬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
貴州東部。
⑦、
夜郎:漢代中國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
云南東北部及
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
沅陵等地設過
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
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⑧聞:聽見譯文
樹上楊花落盡,
杜鵑在不停地啼叫,
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
一路上要經過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寫作背景
這首七絕,是李白寫給他的好友王昌齡的,題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今
湖南省黔陽縣)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
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
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
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
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
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龍標在這里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讀了這兩句詩,人們不難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詩人,時當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聲聲子規鳥兒的悲啼,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心生悲涼,更何況又傳來遠方老友的不幸遭貶的訊息,又怎讓人不為友人擔心、憂愁?
編輯本段深入分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原文圖片
[1]
詩詞賞析
這首七絕,是李白寫給他的好友王昌齡的,題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
《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
《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
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
詩篇,從遠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
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
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
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龍標在這里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
張本。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君”字一作“風”。這里所謂“夜郎”并不是指漢代的
夜郎國,而是指
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
湖南辰溪一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一);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
說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內容的,值得細細玩味。詩人為什么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是由
江寧溯江而上的;遠在
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面話別,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借明月以抒發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這種聯想和表現手法在李白以前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的詩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湯惠休
《怨詩行》:“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南朝樂府
《子夜四時歌》中也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們和李白這兩句詩相比,
李詩可以說是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前代詩人還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聯想到異地的親友或進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這里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中國
古詩的體裁至唐代而大備。作為一代宗匠的李白,無論對于哪種體裁,用起來無不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不過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絕的精湛
成就為后人所津津樂道。在李白集中,題材是懷人
贈別而體裁又是七絕的多達數十首,但絕無一首構思或表現方法雷同。“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用“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用“比”,“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寓情于景,“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種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動地傳達出作者對朋友的一片赤誠,使人回味無窮;而本篇則以想象的馳騁和構思的別致在同類詩篇中獨具一格。詩人匠心獨運和技巧之嫻熟,于此也可窺見一斑。思想感情
首句“楊花落盡子規啼 ”,是寫李白“聞王昌齡左遷”時的
暮春景象 。“楊花落盡”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
杜鵑泣血悲鳴,進一步渲染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聞道龍標過五溪”,龍標 ,今湖南省黔陽縣。五溪指湖南西部的
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龍標縣當時是少數民族雜居之地,溪深澗險,“非人跡所履” ,其生活條件艱苦。王昌齡從江寧啟程,要沿
長江逆水而上,過洞庭,入
,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象皓月一樣永遠長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況王昌齡知己甚眾!在眾多的知己中,李白這種無私的聲援、堅定的信賴和誠篤的友誼,不僅給王昌齡以溫暖,而且也給了他與邪惡勢力斗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