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國航天領域來說,今年無疑是豐收的一年。6月23日,北斗三號第55顆衛星順利入軌,中國人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半年后的12月2日,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土壤采樣和封裝,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月球上采集資源。在中國之前,全球只有美國、前蘇聯做到了這一點。
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表面緩緩展開的一瞬間,國人無不為之動容!起步于1956年的中國航天事業,在經歷了一無所有的空白、亦步亦趨的模仿之后,終于在創新力的驅動下實現超越,為中國貼上'航天大國'的標簽。嫦娥五號在月球著陸之后,全球媒體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華盛頓郵報》稱,這是中國一系列探月工程中最新的一次,顯示了中國作為太空探索力量的崛起。
不過,就在嫦娥五號準備帶著月球采樣凱旋而歸的時候,日本突然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將全球目光吸引了過去。12月6日,日本媒體正式宣布,'隼鳥2號'返回艙帶著3億公里外的小行星碎石樣本在地球著陸了!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熱議:日本的'隼鳥2號'在2019年11月就完成了小行星的樣本采集,而且是遠在3億公里之外的太陽系。嫦娥五號僅僅登上了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目前才剛剛完成采集任務。
那么問題來了,嫦娥五號是不是被'隼鳥2號'超越了呢?
個人認為,這種歸納方式有點過于草率了。簡單地說,'隼鳥2號'專注于單一的技術點的突破,在現有的美國框架基礎上進行延伸。而中國的嫦娥探月工程是一整套系統,其中大推力發動機、對接技術、返回技術、全球測控網絡、采樣封裝技術等等全都要靠自主研發,跟'隼鳥2號'完全不是一個量級。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隼鳥2號'是在建好的房子上進行裝飾,而嫦娥探月工程要先打好地基,蓋好房子再做裝飾,難度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隼鳥2號'和嫦娥五號在采集樣品上不盡相同。'隼鳥2號'在追蹤上'龍宮'之后,直接釋放了'子彈'撞擊上去,并在飛濺的碎石中收集一些帶回地球。這里面涉及的技術難點有兩個:姿態控制和信號追蹤。
而嫦娥五號需要先登陸月球,然后進行樣品采集,最后再離開月球返回地球。除了前面提到的姿態控制和信號追蹤,還需要解決月球軟著陸、采集封裝技術、反向推動力、返回軌道對接等一系列問題,復雜程度遠超'隼鳥2號'。
那么對中國而言,'隼鳥2號'是不是完全沒有難度?實際上并非如此。月球距離地球38萬公里,中間沒有太多的干擾項,技術上相對不那么復雜。而小行星'龍宮'遠在3億公里之外的太陽系,長距離測控對信號的穩定性要求極高,另外還要避開太陽系中各種不確定的小行星,難度實際上遠大于嫦娥五號。
時至今日,中國、美國、俄羅斯是全球公認的航天大國,不過后起之秀的印度、日本和以色列等國家不斷對神秘的宇宙進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隼鳥2號'成功將'龍宮'采樣帶回地球,證明日本在超長距離測控信號傳輸技術上的能力,中國航天人應該虛心學習與借鑒。
當然了,國人也要正視我們的航天科研成果,中國在某些領域如探測器與返回器在軌對接技術等,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這是中國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中國特色航天事業,值得我們的肯定與尊敬。
不自滿,不自卑,才是航天大國該有的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