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馭風
【經】
冬十月,伯姬歸于紀。
紀子帛、莒子盟于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鄭人伐衛。
【左氏傳】
冬,紀子帛、莒子盟于密,魯故也。
鄭人伐衛,討公孫滑之亂也。
【注釋】
“伯姬”,伯姬應該是魯女,但說不清是哪位君主的女兒,但可以肯定是大女兒。“伯”,就是老大的意思。
“歸于紀”,意思是出嫁到紀國。歸,音 guī 意女子出嫁。《說文》歸,女嫁也。
“夫人子氏薨”,夫人到底是誰,三傳各持己見,都挺擰的,真能給后人找麻煩。
《左傳》回避了此事,沒有任何解釋。
《公羊傳》認為‘夫人子氏’是魯隱公的母親聲子。
《谷梁傳》認為是魯隱公的妻子,“夫人者,隱之妻也”
紀子應該是紀國的國君,而莒子則應該是莒國的國君,但三傳都不直說他們是國君。《左傳》說紀子帛就是紀國大夫裂縟,帛是他的字。《公羊傳》則壓根沒聽說過紀子伯這個人。總之,這個“子”,可以是國君,也可以是大夫。
紀、莒兩國會盟不是魯國的事情,《春秋》為什么要記載呢?《左傳》說:“魯故也”,是因為魯國的緣故。魯莒之間有什么不和,《左傳》沒有說清楚,“夏五月,莒人入向”,可能是原因之一,有人說向國是魯國的附庸,《谷梁傳》說向是魯邑,無論如何,莒人入向肯定要引起魯國不滿。紀子娶了魯女,為了地區安寧,和解魯莒關系而主盟也是可能的。
【醉讀】:
魯隱公二年的冬天的第一場雪,落在了新娘的頭蓋上。魯國的伯姬嫁到了紀國,魯紀的政治聯姻完成了。
那時候,女子出嫁叫“歸”,回娘家叫“來歸”,表示女子在家從父嫁人從夫夫死從子的規矩,同時警告女子,她們想自由行是沒戲的,必須順從男人的安排——這種令人向往的制度再也找不回來啦。
這一年的冬天,紀國和莒國在密地結盟。主要是紀國娶了人家魯國的閨女,就想和解莒國和魯國的關系。在大喜的日子里,紀國國君當了把和事佬,又娶媳婦又過年,同時重新讓這塊地區和平與安寧。
12月10日,魯國的子夫人、魯隱公的后媽仲子去世了。
冬天,鄭國因為段叔的兒子公孫滑的緣故討伐衛國。
衛國第一個老大是康叔,名封,周武王的同母弟,在姬家十虎里排行老九。
周武王打敗殷紂后,又把殷紂的遺民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名為錄子圣、日名為武庚),讓他與諸侯同位,以便使其得以奉祀先祖,世代相傳,這是一種懷柔的政策,以撫慰遺朝民心。不過武王也不是很放心,于是他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監視并輔佐(武庚)祿父,用以安撫百姓。
當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旦便代替成王主掌國事。小心眼且一直心懷不滿的管叔、蔡叔懷疑周公旦竊國,就與(武庚)祿父發動叛亂,要攻打成周。周公旦托成王之命組織軍隊討伐殷國,殺死(武庚)祿父和管叔,放逐了蔡叔,并把武庚殷的遺民封給康叔,立他為衛國君主,于是這幫子前朝遺民從此老老實實地居住在黃河、淇水之間,即商朝的舊都殷墟。
不過,《逸周書》里說武庚沒有死在周公的 ,而是北逃了。這事整的一時說不清,挺玄乎的。后來,清道光年間,在梁山好漢聚義鬧革命的地方,山東壽山水泊梁山下,挖出了著名的“梁山七器”,其中“太保簋”有銘文,曰:“王伐錄子圣,?厥反,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敬亡遣,王永大保,賜休余土,用茲彝對令。”意思是,大王討伐錄子圣,原因是這貨造反,于是大王下達征討之命給太保,太保恪盡職守圓滿完成任務,大王就賞賜給太保一塊在余地的土地,太保因此特地鑄成此器物記載此事稱頌大王的恩德。
圖片來自網絡
問題大概清楚了。估計是周公旦對造反頭子之一、首犯祿父(錄子圣,也就是祿父)本著死追到底絕不放過的心思,下了必殺令。武庚戰敗北逃,周公于是分出一直軍隊,由太保召公奭率領,一路追殺,最終將祿父正法,完成任務。而殷商遺民按照傳統,給這位最后遇難的商族領袖取了日名,曰“武庚”。
周公旦擔憂康叔年輕,難以維持統治,于是反復告誡康叔:“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意思是:你一定找到殷朝有才德、有威望、有經驗的人,向他們了解殷朝興亡成敗的歷史,并務必關心愛護自己的百姓。
周公還語重心長地告誡康叔紂滅亡的原因在于他飲酒無度,一味作樂,沉溺于女色之中,所以紂王時的混亂正從這里開始。周公旦還按照匠人制作木器必用規矩的道理,撰寫了《梓材》,作為治國者用以效法的標準教材,合并稱為《康誥》、《酒誥》、《梓材》,用來教育康叔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康叔很聽二哥的話,根據這些國君教材治理封國,安定敦睦他的人民,結果整個衛國都一片和諧,大家高高興興地在奔小康的路上一溜小跑。為此,成王成人后主掌政權,聽說了衛國人民都祥和恭順,所以就任命康叔為周朝的司寇,賜給他許多寶器祭器,用以表彰康叔執政有為。
康叔逝世后,兒子康伯立為國君。康伯逝世后,兒子考伯立為國君。考伯逝世后,兒子嗣伯立為國君。嗣伯逝世后,兒子疌(jié,潔)伯立為國君。疌伯逝世后,兒子靖伯立為國君。靖伯逝世后,兒子貞伯立為國君。貞伯逝世后,兒子頃侯立為國君。
后來這個頃侯用厚禮賄賂周夷王,夷王便又命衛國君稱侯爵,升了一級。頃侯在立為國君十二年時逝世,兒子釐xī 侯立為國君。
也有一種說法,自康叔封開始,衛國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幾代人都為方伯,監察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衛侯都稱伯,是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沒有降爵,可見史記所載衛頃侯“厚賂周夷王,夷王命衛為侯”不準確。實際上,并不存在衛頃侯賄賂得侯的可能。至于衛頃侯不繼續稱伯,是因為他失德,只好降稱本來的爵位,成為衛侯。
釐侯十三年(前841),發生了國民暴動,周厲王逃亡到彘地,由召公、周公共同掌管政權,號為“共和”行政。釐侯二十八年(前827),周宣王立為天子。
四十二年(前813),釐侯逝世,太子共伯余立為國君。共伯之弟姬和曾被釐侯寵愛,釐侯給了和很多財物,和公子便用這些財物收買武士,在釐侯的墓地襲擊共伯余,共伯被迫逃到釐侯墓道自殺。衛人把共伯埋葬在釐侯墓旁,稱之為共伯,立姬和為衛國國君,這就是武公。按此說法這又是一例骨肉相殘。不過,也有人認為姬余屬于早卒,姬和是正常即位。
武公即位后,重新整飭康叔的政務,百姓和樂安定。四十二年(前771),犬戎殺死周幽王,武公親自指揮部將輔佐周天子平定犬戎的侵襲,建立了戰功,周平王命武公稱公。五十五年(前758),武公逝世,兒子莊公揚立為國君。
衛武公姓姬名和,是衛國開國之君衛康叔的第九代孫,他即位后做了55年的國君,在位期間上佐周王朝平息犬戎之患,下修衛康叔仁德之政,在他的治理之下衛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因而深受庶民擁戴。
衛武公之所以被后人廣泛稱道,是因為的言行舉止處處表現出了君子風范。他在位55年,能夠百采眾諫,勇于自責,經常與下臣一起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一國之君如此嚴格要求自己,因而衛武公執政時期的衛國百姓和諧穩定、百業興旺。后人感念武公的恩德,稱他是“有匪君子”,并在淇園內的中竹林建起武公祠,以志不忘。
“有匪君子”出自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淇奧(yù)》,其中的“匪”通“斐”,“有匪君子”是指衛武公德才兼備,品格高尚,和土匪沒啥關系。
《淇奧》詩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兮謔兮,不為虐兮!”
“淇奧”是指淇河的拐彎處。《淇奧》一詩充滿對衛武公的贊譽之情。岳武佐說,淇河進入淇縣后拐了個近似“U”字的大彎兒,當年“綠竹猗猗”的淇園正好處在淇河灣內。《淇奧》一詩讓人首先看到的是“有匪君子”衛武公相貌堂堂的美男子形象,他像切過的象牙又經過了磋,像琢過的玉石又經過了磨,是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的完美君子,這樣的君子,這樣的國王,老百姓怎能忘記?
衛武公不僅是文武雙全的圣明君主,他的文筆也很不錯,九十五歲高齡還發表著名原創,是一首詩,名字叫“抑”:辟爾為德,俾藏俾嘉,淑慎爾止,不愆于儀,不僭不賊,鮮不為則,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意思就是三講四美五好外加八榮八恥。
衛武公死后,得謚號為“衛睿圣武公”。公子楊繼位,是為衛莊公,這是公元前758年。
衛莊公是個著名的性福國君,原因之一是齊莊公的閨女、靚瞎人眼的莊姜被他娶到手了。這莊姜的美是在論的,《詩經》《衛風》里面的《碩人》就是專門贊美莊姜夫人的,什么“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世曾有人評價“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語”。說真的,就算是看不懂詩經,如此多的旖旎的字眼堆砌起來形容美人,意淫起來也不會空泛的。據說,莊姜大美人還是個著名的詩人,曾寫下《燕燕》這首被譽為“萬古送別詩之首”的美麗詩歌,大四的女生和25歲之內的小女白領們最喜歡沉浸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什么的意境之中,一般都眼淚汪汪的。
遺憾的是,莊姜沒有生下個娃,這讓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衛莊公特臭不要臉的冷落了大美女。衛莊公又娶了陳國國君的倆女兒,其實是娶一個,送一個,厲媯是明媒正娶的,妹妹戴媯是陪嫁,算是送的。這規矩多好啊,一娶就娶對姊妹花,都還不帶吃醋的。
我愛死春秋戰國了!
姐姐厲媯生了個兒子孝伯,可惜夭折啦。妹妹比較能生,生了倆,公子完和公子晉。妹妹戴媯去世的比較早,沒生育的莊姜就收養了公子完,視若親生,立為了太子。
衛莊公繼續臭不要臉的又和別的小妾生了個兒子叫州吁,這小家伙打小就好動,喜歡打架,這讓同樣脾氣暴戾的衛莊公很高興,特別寵慣,溺愛的不得了,任其所為不加管束。
衛國的大夫石碏què曾勸告衛莊公說:“老大啊,我聽說真正的愛孩子,是要教給孩子什么是大義什么是規矩,防止他走向邪惡的道路。過度的寵慣孩子,就會養成他驕橫跋扈的毛病,將來肯定會惹出大禍啊”,然后又詳細地給衛莊公講解了“六逆”(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和“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
這衛莊公哪兒聽的進去啊?特臭不要臉的滿世界嚷嚷說自己的孩子多么懂事家教多么好。具體情況就跟眼下那些作死的官二代富二代一樣,勸老的,老的不聽;勸小的,小的更他娘的不聽,這將來能有個好?禍根就這么種下的。
公元前735年,莊公去世,公子完繼位,是為桓公。
說實在的,教育孩子不是件簡單的事,石碏勸了半天衛莊公,可是,自己的孩子卻也偏偏管不好。石碏的兒子石厚就是和公子州吁臭味相投,氣的老頭把逆子關家里拿鞭子抽都扳不過來,逼得老頭最后大義滅親,說來也是件可悲的事情。
這鄭國自己的家事紛爭本來沒衛國什么事,可共叔段的兒子公孫滑和州吁是哥們,公孫滑跑到衛國來找州吁幫忙,衛公子州吁不分青紅皂白就提兵幫公孫滑打鄭國,把鄭莊公惹急眼了,帶兵收復了失地,然后過界來衛國討伐公孫滑,講話了:你不給我面子,我也不給你衛國的面子。兵臨城下,衛國傻眼了。
需要說的是,鄭人伐衛,這個伐,是征討的意思沒錯。但在春秋,諸侯們如果沒有周天子的王命,是不能隨便興兵征伐的。可周王室此時已經沒有足夠的肌肉維持自己的尊嚴。禮崩樂壞,大號的諸侯基本上就把周天子當個擺設。所以,此次鄭莊公率軍進入衛國討伐公孫滑,開創了春秋時期諸侯相互討伐的先例,“此諸侯專征伐之始”啊。另外,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列隊邊前行邊喊“大風”的,那是老謀子的創意。
【公羊傳】
冬十月,伯姬歸于紀。伯姬者何?內女也。其言歸何?婦人謂嫁曰歸。
紀子伯莒子盟于密,紀子伯者何?無聞焉爾。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子氏者何?隱公之母也。何以不書葬?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子將不終為君,故母亦不終為夫人也。
鄭人伐衛。
冬天,十月,伯姬“歸”到紀國,就是嫁到紀國。伯姬是什么人?是魯國的女子。這里為什么要說“歸”呢?婦女出嫁叫做“歸”。
紀子伯與莒子在莒國的密這個地方盟會。紀子伯是什么人呢?沒有聽說過。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子氏是什么人?是魯隱公的母親。為什么不記載舉行葬禮的事?為了成全隱公的心意。為什么說是成全隱公的心意呢?他這個做兒子的不愿終身為國君,所以母親也不會終身為夫人。
鄭國人攻打衛國。
【谷梁傳】
冬,十月,伯姬歸于紀。禮,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從人者也。婦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從長子。婦人不專行,必有從也。伯姬歸于紀,此其如專行之辭何也?曰非專行也。吾伯姬歸于紀,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無足道焉爾。
紀子伯、莒子盟于密。或曰紀子伯莒子而與之盟。或曰年同爵同,故紀子以伯先也。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薨不地。夫人者,隱之妻也。卒而不書葬,夫人之義從君者也。
鄭人伐衛。
冬季十月,伯姬出嫁到紀國。依照禮制:婦女出嫁叫做‘歸’,返回父母之國叫做‘來歸’這是表示婦女必須順從男子的意思。婦女在娘家必須服從父親的制約,已經出嫁就必須聽從丈夫的制約,丈夫死後就必須聽從長子的制約,婦女不能自由行動,必須順從男子。《春秋》上說‘伯姬歸于紀’,此話好像伯姬自己做主在行動,這是為什么呢?回答說:這不是伯姬在自主行動,而是表示我們的(魯國)國君愿意把伯姬嫁給紀君,所以才如此記載。《春秋》上不說‘使履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迎親的禮節太簡略了,沒有什么可稱道的。
紀子伯和莒子在密邑締結盟約。有人解釋“紀子伯、莒子盟于密”的意思是因為紀子認為莒子年長,才與他簽訂盟約。也有人說他們年歲相同,爵位也相同,因為紀子自認為年長,而居于前。
十二月乙卯這天,夫人子氏死了。夫人死了不寫地名,是因為夫人無出竟之事,薨有常處。夫人,是魯隱公的妻子。卒而不書葬,夫人之義,從君者也。(隱弒,賊未討,故不書葬。)
鄭國軍隊討伐衛國。
【注釋】
夫人曰薨,從夫稱。魯隱公為攝政之臣,其妻不可稱夫人。且前文未見隠公之妻為子氏,此論也難成立。
鄭國為什么要討伐衛國呢?原來共叔段有個兒子叫公孫滑,共叔段被鄭莊公打垮后,公孫滑逃到衛國,他在衛國借兵借糧攻打鄭國,取廩延。鄭國軍隊反擊公孫滑,一直打進了衛國。
衛國,是周王朝的姬姓諸侯國之一,侯爵。衛國地域大致在黃河北岸,太行山脈東麓的今河南省鶴壁、新鄉附近。周公旦攝政時,管叔、蔡叔作亂。周公勘定內亂后,將原本管、蔡監管的殷商之民遷到衛地,封康叔為伯,治理衛國。康叔是衛國的始祖。當前的衛伯是衛桓公完。魯國與衛國關系很好,改葬魯惠公時,衛桓公來魯國參加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