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西班牙學者Brugada兄弟等首次報道了8位具有室顫(VF)史且心電圖表現為右束支傳導阻滯和右側胸前導聯(V1-V3)ST段抬高的患者。1996年日本學者將其命名為Brugada綜合征(Brugada Syndrome, BrS),其主要特征為心臟結構正常,右側胸前導聯(V1-V2)ST段抬高,伴或不伴右束支傳導阻滯和室顫所致心源性猝死。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8-10倍。后續的研究揭示其為遺傳性疾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基因突變檢出率為30%左右。最常見的突變基因是SCN5A基因,迄今為之已經發現18個基因與其有相關性,這些基因主要編碼鈉離子通道、鉀離子通道和鈣離子通道。該病分布廣泛,以東南亞為中心高發區,東至日本,西至地中海沿岸均可見,其中日本患病率為0.15-0.27%,菲律賓患病率為0.18%,歐洲低于0.017%,北美地區僅為0.005-0.1%。在我國北方地區極為罕見,主要見于江浙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考慮到種族淵源,我們懷疑我國西南地區部分少數民族的發病率可能被忽視。該病該病預后較差,心源性猝死平均發病年齡為41±15歲,比例約占總猝死人群的4%,心臟結構正常人群猝死的20%。
基質與機制
RVOT區被公認為BrS的病灶,其證據包括:1.將右側胸前導聯上移至第二和第三肋間則Brugada心電圖表現更明顯,而此區域正好對應RVOT;2.Ha?ssaguerre等對BrS患者行心內膜標測發現誘發室顫(VF)的室早均起源于RVOT區;3.Morita等通過建立BrS動物模型證實心外膜RVOT區是主要病灶;4. 筆者對BrS患者行心內膜標測發現RVOT區為延遲除極區,且內膜側消融后75%患者體表心電圖正?;琕F明顯減少;5. Nademanee等在BrS患者中行心內膜和心外膜標測發現心外膜RVOT區腔內心電圖特征為QRS波低電壓(<1mV)、增寬(>120ms)以及QRS波之前的碎裂延遲電位。在此區域消融后,大部分病人體表心電圖正?;?,VT/VF未被誘發且停藥后無VT/ VF復發。
病理學檢查進一步印證了RVOT區存在超微結構改變。Coronel等在BrS患者移植心臟中發現RVOT區間質纖維化引起傳導延遲。Nademanee等在有BrS家族史并發生不明原因猝死患者心臟中發現RVOT區心外膜纖維化和縫隙連接蛋白表達降低。心內膜活檢發現心內膜RVOT區也存在超微結構改變。通過透射電鏡觀察發現,與正常組織相比,細胞損傷和死亡包括心肌細胞胞漿變性、線粒體腫脹和空泡化等特殊變化,從外周區(0.5 mV-1.5 mV)逐漸向中心極低電壓區(<0.5 mV)增加。綜上所述,Brugada綜合征患者RVOT和RV游離壁區存在超微結構改變,該位置與電生理標測中的低電壓區、延遲和碎裂電位區具有相關性。
導管標測消融
BrS消融策略目前分以下3種:
1.消融觸發VF的室早
2003年,Ha?ssaguerre等在反復發作VF的BrS患者中尋找最早激動電位并消融,平均隨訪17個月,無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目前已有5例個案報道應用此種消融策略。然而消融觸發VF的室早只是消除了誘發因素,消融位點散在分布,包括RVOT、右室前壁和左室間隔部等,其BrS病變基質仍然存在。
2.心內膜基質改良
2007年8月,筆者應邀到泰國對10例植入了ICD的BrS患者進行非接觸式心內膜標測和射頻消融治療,其假設是如果證實RVOT存在延遲除極或早復極,則在該區域消融破壞心肌應可使BrS的特征性心電圖恢復正常,從而避免室顫發作。我們發現提示BrS心電圖J點之后60ms內的ST段抬高乃延遲的除極所致,在此區域行心內膜側基質改良消融,證實了術前的假設。其結果在2010年會議報告,摘要發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雖然作為世界首個探索而只能在內膜側進行標測,但非接觸式網籃電極的單極標測模式的高度敏感性仍然揭示了2 BrS病灶位于心外膜。
3.心外膜基質改良
2011年,Nademanee等報告在在心外膜RVOT區標測到低電壓和碎裂的晚電位,并嘗試消融,效果良好。2017年,Pappone報道了最大規模的BrS消融隊列(N=135), 中位隨訪10個月后無VT/ VF發生率為98.5%。心外膜電生理標測到BrS異常電位為心外膜基質改良提供了理論基礎,大樣本心外膜消融為其提供了臨床依據。消融后用阿義馬林激發試驗檢測手術效果仍能看到Brugada樣心電圖改變,因此推測可能是BrS基質未被完全消除。目前有應用鈉離子阻斷劑和心外膜溫水灌注兩種方法來增大BrS基質。另一方面,我們發現部分患者在外膜行高強度片狀消融消除延遲電位后,心電圖異常依然存在,而此時內膜側可見延遲電位,需內外膜均消融后方可致心電圖恢復正常(見附圖)。
綜上所述,Brugada綜合征作為一種遺傳性心律失??梢酝ㄟ^導管消融進行基質去除,從而達到根治的效果。多個研究證實BrS的心外膜消融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2017年AHA/ACC/HRS共同發布的室性心律失?;颊吖芾砗托脑葱遭李A防指南中,射頻消融術已經作為一類推薦用于拒絕或禁忌植入ICD以及ICD反復放電的患者。BrS心外膜消融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BRAVE研究正在實施,將來有望進一步提高其證據級別,并代替ICD植入。
附圖 Brugada標測圖 B:外膜片狀高強度消融后,碎裂電位消失但體表心電圖V2導聯ST仍然抬高,在心內膜側可見延遲的激動電位(圖最下方白色的心內電圖)
專家簡介
姚焰,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任醫師。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級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協和創新團隊及特聘教授。亞洲心律學會(AHRA)主席。
長期專注于復雜疑難心律失常的機制和診療,在房性、室性心律失常、暈厥猝死等領域有一系列國際創新性成果。目前牽頭承擔國家十三五重大項目等多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