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以前的古代玉器紋飾設計中,抽象的紋飾始終占據著主導設計地位,譬如:紅山文化玉器是抽象造型設計的濫觴,殷商玉器緊步其后塵,最典型的就是那件1985年山西省靈石縣旌介村1號墓出土的整體造型呈“M”形的玉雁;良渚文化玉器是另一種紋飾抽象化的肇始,獸面紋就是經典中的經典。春秋時期的紋飾設計直接跨過了相對寫實的西周。
春秋時期常見的四種紋飾
春秋玉器的紋飾設計已經明顯地擺脫了用紋飾作為表述宗教崇拜語言的束縛,開始了純藝術的設計進程。從這一時期的紋飾設計語言中,我們感覺不到良渚玉器中所流露出的那種濃重的宗教氣息。就紋飾設計精妙而言,春秋時期當之無愧地達到了整個玉器設計史上的巔峰,之后的那些以紋飾設計著稱的戰、漢、唐、清諸朝,均無出其右者。
春秋時期玉器的常見紋飾主要是下面4種:
勾云紋
“勾云紋”是我們對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特定的屈曲圖案的命名。筆者以為,這種圖案是從殷商的填充紋飾中化出,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鸚鵡身上有種填充圖案,沒有實際賦予意義。這類圖案在殷商玉器中很常見,應該與春秋中的所謂“勾云紋”有著淵源關系。
勾云紋發展到戰國以后又有了復雜的變化,衍生出了諸如“勾連云紋”“獸面云紋”等各種造型,春秋時期常見的勾云紋造型相對比較簡單,應用有這樣幾個特征:
(1)勾云紋在春秋早期的玉器中經常使用,中期以后使用的頻率就明顯降低,晚期很少再單獨作為裝飾紋出現。
(2)勾云紋的出現絕大多數是利用單陰線或雙陰線來表現,也有用減地平凸刀法琢出的,一般減地勾云紋多作為蟠虺紋的填充紋飾,不單獨存在。還有就是用減地的刀法雕制的勾云紋。
(3)勾云紋的屈曲形狀沒有嚴格而統一的樣式,只是大致形狀與云相似。河南省三門峽市春秋虢國墓地出土的龍形飾上面的勾云紋,紋飾被陰線拉長,屬于變體勾云紋的一種。
(4)春秋晚期減地浮雕式紋飾大昌,主要流行的是減地蟠虺紋和減地臥蠶紋,減地勾云紋作為必須的填充物被植入圖案之中。這一時期在以蟠虺紋、臥蠶紋為核心的紋飾上,都夾雜著勾云紋出現,說明勾云紋在春秋后期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的春秋晚期玉璜上面的蟠虺紋,其間夾雜著勾云紋上下疊加被填充在蟠虺紋之間。
蟠虺紋
蟠虺紋又俗稱“竊曲紋”。“蟠”就是“盤”“屈曲”的意思;“虺”是小蛇。“蟠虺”就是指紋飾的形狀像彎曲的小長蟲。春秋晚期利用減地平凸刀法琢制的蟠虺紋,基本形狀是在一個大圓腦袋的后面,拖著或彎曲、或不彎曲的小尾巴,這個小尾巴的寬與頭接近,展長是頭的2倍左右,有點像“如意”,這是蟠虺紋與同期臥蠶紋的重要區別。
蟠虺紋在春秋晚期是一種流行的紋飾,樣式相對統一,多用減地平凸的刀法琢制。1983年在河南省光山縣出土的一件春秋早期玉瑗,上面有雙陰線雕琢的蟠虺紋,與晚期的造型完全不同,很少見。在一件春秋晚期的玉器上,蟠虺紋與勾云紋一般都同時存在,在習慣上就以“蟠虺紋”命名;有時與臥蠶紋同在,區別不明顯,稱謂也就各異了。
蟠虺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常見紋飾,也是歷代仿春秋戰國玉器的常用紋飾,筆者觀察清以前的舊仿,發現過去的工匠對蟠虺紋的認識不清,顯然沒有搞清楚蟠虺紋與用作填充的云紋之間的主從關系,所以在紋飾上所表現出的問題比較突出,有一件清晚期仿春秋戰國時期的交尾龍形玉璜,從璜的形制上看,應該是戰國時期,但是紋飾則很像春秋,上面的云紋則比較肯定,沒有問題;而上面單陰線蟠虺紋走線含糊,有些猶豫不定,既像云紋,又像蟠虺紋。鑒定這件玉璜,不用仔細觀察什么沁色、雕工、陰線,僅看一下紋飾就能明白不是東周時期的制品,陰線、沁色能夠說明的,是斷代特征。
臥蠶紋
臥蠶紋與蟠虺紋的直觀區別就是尾巴呈毛筆尖狀,好像隨著大圓腦袋的旋轉“慣性”甩出一條短小的尾巴,大概像是蠶的幼蟲,其實更像蝌蚪。臥蠶紋在春秋晚期使用的頻率也很高,稍低于蟠虺紋,主要琢制刀法同樣是減地。常見戰國玉器的蒲紋凸起上面用陰線刻出“の”形紋飾,可能是春秋隱起臥蠶紋圖案制作的簡化,又因為像谷粒發出的芽,也有人稱之為“谷紋”,在戰國的玉璧上經常見到這種紋飾。
絳索紋
絳索紋在春秋時期有兩種:一是用斜向的細陰線緊密排列而成,在春秋中晚期的玉器紋飾中很普遍;二是裝飾在環狀玉器表面的隱起凸面紋飾。
上面所講的是春秋時期玉器的主要紋飾,這些紋飾在比較狹小的設計空間中,或單獨形成裝飾;或與其他紋飾形成紋飾組合,如果形成了多種紋飾的組合體,那就應該視為春秋時期的極精品。譬如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縣下寺1號墓出土的春秋晚期玉牌飾,就是由蟠虺紋、勾云紋、饕餮紋、絳索紋、鱗紋等數種紋飾共同組合的,應該屬于中國玉器史上一件罕見的精絕作品,在各方面都體現出無可估量的價值。
春秋時期的獸面紋
春秋時期最精彩的紋飾是獸面紋,利用各種紋飾組合抽象而繁復的圖案,這種精湛的獸面紋飾大昌于春秋,是雕琢紋飾設計極度成熟的技巧化表現,與同時期復雜的器形塑造相結合,形成了無可逾越的古代玉紋飾設計的巔峰。
如春秋晚期的獸面紋玉牌飾(圖1),獸面的眼、鼻、吻隱藏在盤繞屈曲的蟠虺紋、勾云紋等輔助紋飾之間。
▲圖1 春秋晚期的獸面紋玉牌飾
獸面的眼定位在整個界面的下約1/4處,雙眼是一對矩形眼,鼻梁在兩眼間,呈長方形,上面飾細密的魚鱗紋。與鼻梁相銜接的肥大夸張而內卷的勾云紋鼻翼,與整體風格對應。順著眼睛再往上看,上面一對水牛樣的角,呈矩形方折向內對彎。
獸面紋可以舍棄吻,但絕不能沒有眼睛。獸面紋的眼睛分隱起與陰刻線兩種,與周圍其他主要紋飾元素有所區別。至于在眼、鼻以外的任何圖案,都屬裝飾紋。
春秋時期獸面紋玉器優美而玄奧的紋飾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唐、宋、元、明、清各個歷史時期的玉器紋飾與之相比,無論是趣味性還是藝術性,都望塵莫及。
春秋時期的龍鳳紋
西周時期,鳳是重要圖案題材,在龍鳳復合圖案中,鳳占據主要位置和較大的比例。龍位置相對次要,有時在鳳爪之下,有時被擠于一隅。鳳的造型特征基本寫實——圜眼、勾喙,而龍造型呈簡約化,有時僅剩一只眼睛。
到了東周的春秋時期,上述“尊鳳抑龍”有了很大逆轉,在玉器的紋飾上,龍,是構成圖案的主要造型;鳳,降格于次要位置,且造型隱晦。
有這樣一件雙龍鳳紋佩件(圖2),下龍、上鳳。龍的眼睛單陰線方形圜眼,眼前“S”形絳索紋象征龍吻,下面盤曲龍身;再向上找到鳳眼,也是單陰線圜眼,眼的前面是勾喙,向上呈半圓的是鳳身。這件雙龍鳳紋佩上面是交尾鳳,下面兩條龍不交尾。與西周不同的是,春秋時期的鳳首已經被簡化到了只有一個彎鉤的鳳喙和一個單陰線圜眼,而龍首也只有一只圜眼和前面的一束絳索紋。
▲圖2 雙龍鳳紋佩件
在春秋時期的龍鳳形佩造型中,龍、鳳形雖說已經簡化到了極致,但位置仍然顯著。而在更多的龍鳳形佩中,龍造型粗壯蜿蜒,鳳造型只在龍身體不同部位安裝鳳首與鳳尾,完全是龍的附屬品。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出土的一件春秋晚期的龍鳳形佩(圖3),屬于典型的春秋“S”龍造型。龍首處于佩的左下方;龍尾位置在佩的右側,勾形內翻。這是一條完整的龍造型,外輪廓線蜿蜒流暢,一氣呵成;在佩的右上方很突兀地被安裝上一個左翻的勾狀造型,這就是鳳首,而龍體左內側也相應安裝了一個上翻的勾狀造型,我們應該視為鳳尾。
▲圖3 春秋晚期龍鳳形佩
春秋、戰國時期絕大部分這種造型的玉器,都以龍為主體、鳳為附加體,龍的造型復雜,鳳的造型簡約,往往連圜眼也沒有,只有一個勾狀喙就可以代表。這種造型的玉器傳統命名為“龍形佩”,俗稱“S龍”,其實應稱“龍鳳佩”更恰當。
還有一件春秋晚期龍鳳形佩(圖4),為冥器,制作粗糙。龍體中間部位向左翻的一個造型,其彎鉤與西周鳳喙極其相似;龍體左內側向左翻的勾狀造型,上面刻有圜眼,說明龍體上的附加部件是鳳造型無疑。
▲圖4 春秋晚期龍鳳形佩
1986年出土于江蘇省吳縣的一件春秋晚期玉佩(圖5),整體造型似兇猛的老虎,但觀察高翹的尾部,左下方尾部的外輪廓線向上延伸,為何不向上直接卷尾,而是緊接斜線后突然有了凸出外膨的曲線?在尾部最高點的右側,雕有單陰線長方形。如果把小長方形視為眼睛、把下面的向內彎鉤視為鳥喙,那么我們就可以讀懂這件玉器的造型:高高在上的是一只鳳,彎下去的是鳥喙,外輪廓的凸起是鳳的胸部。那么玉佩的主體就不應是虎,因為沒有虎、鳳交尾的先例,只能將主體造型視為龍——這是一件龍鳳交尾形佩。
▲圖5 江蘇省吳縣出土春秋晚期玉佩
如果真的能讀懂春秋玉器中的“S龍”造型,戰國時期的這類造型也就觸類旁通了。
(上)
審核:馬怡運
本文刊登于2019年5月7日
《中國文物報》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