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軍 許燦 洪純玉 劉世源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重點提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并科學地判斷“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由此可見,在未來五年以致更長的時間內,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并就實現“雙碳”目標做出了具體部署和要求。 現代保險服務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如何回答好“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這個時代之問,是保險業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保險業服務“雙碳”戰略目標的現狀與挑戰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8 年起的三年內,綠色保險保額累計達45.03萬億元,理賠實現533.77 億元,且兩者均以超過20%的年均增長率快速提升,大幅高于保費年均增長。此外,保險的類別也覆蓋了能源轉型、城鄉建設、綠色交通、生態碳匯、企業轉型、氣候治理等多個領域,對應《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做出了保險行業的全面應對,充分展示了綠色保險的發展速度之快、保障規模之大、保障范圍之廣。在綠色投資上,2020年存量規模達5615 億元,年均增長約19.17%,高于保費收入及保險行業資產規??傤~的增長速度,說明投資領域逐漸向綠色環保方向傾斜。但是,行業目前取得的成果與“雙碳”戰略目標對比仍然存在顯著不足。根據清華大學、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等的估算模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所需的總投資額在20萬億元左右,達成碳中和目標的資本量則至少在百萬億元級別。這對于投資的體量以及持續性都提出了巨大要求。在綠色保險產品服務上,相比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目前我國并未形成專門的綠色保險承保機構,而是由保險公司自行承保,在專業化、品類細分上仍存在差距。究其原因可以發現,綠色保險在以下幾個方面面臨困境。首先,在頂層制度設計上,綠色保險領域扶持性政策出臺相對較少。當前,立法則主要集中在環境治理方面,較多圍繞環境責任保險做出規定,而較少涉及氣候治理、新能源等方面。在地方政府層面,有關綠色保險的法律法規等也遠遠不夠完善。更進一步,從有關環境責任保險相關立法可以看到,雖然近年來有包括《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管理辦法(草案)》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出臺,有了較大突破,但是,制度上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保險主體、承保范圍上的缺陷,以及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暴露出宣傳力度不足、企業投保意愿不強、險企服務不充分等問題。其次,在配套的協調機制上,保險行業與其他部門往往不能步調一致。當前,綠色標準體系暫時性缺位,包括認證、評級等方面缺少官方統一的框架與標準,不僅給綠色保險自身的發展造成了一定掣肘,同時在發揮保險的長期投資功能時,由于綠色項目定位不明確的問題,也限制了保險資本向“雙碳”領域的精準傾斜。以綠色債券為例,人民銀行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目錄》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 在分類上并不一致,不同的監管標準使得識別統計綠色項目受到影響,也帶來了個別項目“漂綠”的隱患。與此同時,信息披露不充分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很嚴重。這既阻礙了保險業的綠色投資,也給保險業創新產品和服務帶來了風險分析困難和定價風險。此外,社會宣傳、征信體系建設、數據積累、人才培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及時跟上。最后,受制于頂層制度設計、配套協調機制不完善的現狀,保險產品與服務的推陳出新只是顯現出小范圍繁榮的景象,未能以點帶面而展開。雖然有新能源汽車險、綠色環保首臺套裝備保險、碳匯指數保險等產品創新,但基本處于試點或探索階段,產品設計、定價模型未成型,總體應用效果局限性明顯,對于“雙碳”戰略目標的支持沒能體現出全面性和平衡性。保險業服務“雙碳”戰略目標的基本思路
最近幾年來,踐行ESG理念對于推動國家戰略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ESG理念強調企業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履行社會責任、提高治理水平,這為保險業服務“雙碳”戰略目標提供了思路遵循,勾勒出保險業服務“雙碳”戰略目標的基本思路。1.發揮保險資本獨特優勢,為“雙碳”戰略注入資本動力“雙碳”戰略目標的實施,在量和質兩個維度上都對資金投入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按照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對于資金基礎的相關分析,若要達成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每年的資金需求在3.7萬億元左右,而現有資金的主要來源仍為國家財政撥款支持,金融杠桿撬動資金遠遠不足。龐大的資金缺口,其原因部分就在于綠色投融資業務回收周期長,收益相對較低,無法吸引關注短期收益的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但是,這種回報特點恰與保險資金、尤其是壽險資金等投資周期長、追求穩健收益的長期價值投資偏好特征相匹配,天然帶有社會福利性質的險資在這一點上具有其它金融部門不能企及的獨特優勢。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ESG體系的發展相對滯后,在信息披露、評估評級、投資品類上仍有較大進步空間。以信息披露為例,上市公司整體的ESG關鍵指標披露率低,且ESG報告多停留在宣傳上,沒有準確客觀、完整一致、可核實可對比的信息披露,置個人投資者于相對劣勢的信息地位。投資者不能準確定位環境友好型企業,投資偏好倒逼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作用也就無從談起。在這一方面,保險業可以充分利用機構投資者的優勢,通過積極參與公司治理踐行ESG理念,關注信息披露水平,并利用碳足跡和碳強度計算等主動的資產管理方法,引導企業符合ESG標準,助力企業綠色轉型。進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助力“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2.發揮科技保險保障職能,為“雙碳”戰略賦能科技創新在資金之外,聯合國氣候大會還聚焦技術這個關鍵問題??萍急kU由于其融通資金和風險保障的職能,亦能在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升級中推動低碳技術的發展。在能源生產端,需要技術研發進一步降低清潔能源生產成本,實現規?;a與使用;在能源消費段,需要技術創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促成新型清潔能源與傳統生產設備、交通工具等的適配;在回收處理端,需要碳捕捉等的技術升級,進一步降低碳排放、減輕已有的傳統產業碳排影響。從能源生產到消費的全產業鏈看,無一不需要技術進步作為支撐。對于流程長、投入多、不確定性大的技術研發過程,科技保險可以通過豐富的風險保障經驗為科創探索解決后顧之憂。當前,科技保險已在技術研發、專利申請、產品推廣與銷售等一系列環節布局了多樣化的保險產品與服務,覆蓋了綠色技術從探索到應用的各類風險,包括研發前端的研發費用損失保險,專利執行保險等,以及應用后端的首臺套裝備保險、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保險等。在這些科技保險產品中,保險不僅可以提供損失補償,也可以通過承保前的資信審查、過程中的及時監督以及理賠后的嚴格追償三重機制,進一步降低研發風險,也為技術問世后可能面對的質量安全風險質疑做好準備,便利新技術的迅速應用、平穩推廣。3.發揮保險增信補損作用,為“雙碳”戰略護航低碳轉型“雙碳”戰略的穩步推進,關鍵在于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是否順利。在當前以及未來一個時期內,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進程離不開充分的風險評估與壓力測試。不論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都將面對包括責任風險在內的全方位的風險管控,需要專業服務的及時介入。保險作為基本的風險管理手段,其特有的風控職能優勢是其他行業所無法替代的,在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中必將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方面,保險行業自身不斷積極推進各類產品的推陳出新,在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應對氣候變化、提升生態碳匯等領域大力開展研發探索,已有一系列創新性保險產品進入市場,如充電樁充電安全責任保險、綠色建筑性能保險、巨災保險等,為實體經濟綠色轉型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另一方面,專業風險管理的介入,實質上是為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構建起了源自保險業的增信、風控、補損的三維保障體系,通過審慎的監管檢查與專業的風控服務,確保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不“漂綠”、穩轉型,真正實現高質量的發展。4.發揮保險綠色運營實踐,為“雙碳”戰略樹立模范表率作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本身也面臨著綠色轉型的內在需求。在這一點上,得益于作為服務業的簡單業務場景、多年來的數字化轉型積累以及新冠疫情倒逼加速的線上辦公運營,使得保險業具備綠色轉型的良好基礎,方便率先發力、樹立典型。從產業鏈和價值鏈看,從產品設計階段的基礎研究、產品營銷開始,經歷售前的風險評估、協商報價,售中的簽署合約、歸集保費,以及售后的保單管理、理賠管理等流程,碳排放主要源自辦公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紙張消耗,以及線下核保、咨詢等業務開展的出行消耗。一方面,保險業已加速數字化轉型,通過運營流程線上化、提倡辦公無紙化等貫徹ESG理念,顯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固碳量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保險業在近年來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探索應用中,穩步提升了保險服務的智能化程度與運營效率,從而大大削減了非必要人工服務帶來的碳足跡。保險業的率先探索,以及在環境污染、環境治理等方面數據庫的積累與處理經驗,可以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中起到表率作用。保險業服務“雙碳”戰略目標的實施路徑
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的設定具有特殊性,設定的碳達峰實現時間與碳中和實現時間僅相距三十年,而國際社會普遍上設定得更長,如歐盟承諾碳達峰后65-70年達成碳中和,這意味著實現我國的“雙碳”戰略目標挑戰更大,在國際社會更具有引領意義。由于我國綠色金融制度等頂層設計還不完善、綠色金融體系還不健全等國情,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立足具體國情,結合保險業服務“雙碳”戰略目標的基本思路,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保險業當前在綠色投資方面提供的資金支持呈高速增長態勢,但是,相比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保險資本10%左右的責任投資比例,在投資規模、投資結構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動綠色投資上,一是要構建標準化體系,在綠色產業、綠色信貸、綠色基金上提供統一的識別、認證、評級標準,注重內在的協調一致,避免不同監管標準交叉重疊、中央與地方各行其是的亂象。以“清潔煤炭技術”為例,國際上普遍不再將高碳的煤炭項目列入綠色產業之中,最新的綠色債券項目支持目錄也已經刪除,但當前我國主流使用的綠色信貸標準《綠色產業指導目錄》仍然包含該項。這就要求各部門及時地溝通交流、加強協作,不但高標準建設標準體系,更要加強體系內部的配合有致。二是要及時制定出臺有關綠色投資行為指引等政策文件,以有力的激勵政策,如稅收優惠等,鼓勵保險業參與到綠色投資領域當中。同時,也應注意發展ESG市場,建立豐富產品供給,開發多樣的投資策略和多元的投資產品,為保險資本提供優質的投資項目,形成保險業綠色投資的“拉力”。三是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與企業綠色評價體系,不僅便利保險業識別合適的投資方向,也能發揮監督和鼓勵作用,使保險企業在綠色投資中獲得好的聲譽評價,調動保險企業的投資積極性,形成投資的內在“推力”。同時,也要加強宣傳推廣,使綠色理念深入人心,才能有效地督促保險資本自發自覺向低碳領域傾斜。近年來,一批創新保險產品如研發費用損失保險、專利執行保險、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等等涌現出來。但是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統計,創新產品集中的責任保險類、特殊風險保險類保額在綠色技術保險保額中占比很低,前者在2018-2020年的保額占比不到1%,后者也不到3%。此外,綠色技術保險總保額也從2018年的2746.98億元下降到2020年的1664.85億元,說明綠色技術保險仍處于探索階段,未能成熟應用。因此需要,一是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保險企業參與試點工作,在實踐應用中全面考量創新保險產品,包括保險主體、費率定價、理賠認定等方面設計的合理性,使綠色技術保險不再停留于開發,從紙面真正落到實處;二是挖掘需求端潛在需求,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使企業機構等了解到綠色技術保險的存在,消除科研后顧之憂,同時強化扶持補助的政策環節。綠色保險項目往往具有較強的外部性,收益率較低,與保險機構的業績考核年度期間收益考核要求相悖,而相關政府監管部門缺乏對綠色保險的政策優惠配套機制,導致保險企業受鼓舞力度不足。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出臺相應政策給與激勵與扶持,以制度保障綠色保險的發展。一方面,針對綠色產業企業,相關政府部門可以改變過去的財政直接補貼補助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發放保費補貼,這將促進有關綠色發展的產業工業通過購買保險來轉移自己的風險,進而有利于保險風險保障職能的發揮。另一方面,對于提供綠色保障等金融產品與服務提供商,相關政府部門應盡快制訂相應稅收優惠方法和細則,以激發承保人推動綠色保險發展的積極性。在農牧保險領域,根據《營業稅暫行條例》第八條,對提供農牧保險所得的保險收入免稅,那么在綠色保險領域,也可以針對提供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制定相應的稅收優惠細則,例如對綠色保險的保險收入免征營業稅和增值稅等。在綠色體系建設方面,保險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辦公電子化、低碳化。辦公電子化,節能設施改造,綠色采購等措施要成為保險業低碳運營的主要方式。二是人員精簡化、專業化。保險數字化正在打破過去傳統保險代理人金字塔模式,賦能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提高信息交換和共享效率,并有效助力減碳減排。在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模式下,業務模式線上化,組織架構扁平化,效率更高,流程更“綠”。三是流程數字化、科技化。我國保險行業從業人員和參保人數的規模都十分龐大。保險數字化不僅可以高效對接海量需求,減少龐大的人口出行頻次,可以減少的碳排放量也將十分可觀。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重大項目(項目編號:CYD-2020012)和江蘇省保險學會年度課題(項目編號:SBX2022-1-C-0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