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是指唐朝滅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唐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禪讓,建立后梁,定都開封府,五代十國開始。 后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禪讓,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楊吳、桀燕等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后,先后統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據政權,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滅亡,十國宣告結束。
五代十國時期,定難軍(逐漸形成后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開始脫離中央統治。
一.五代十國介紹背景
唐末黃巢起義后,藩鎮割據普遍出現,部分實力強的藩鎮先后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
光啟四年(888年)唐昭宗李曄繼位后,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緊急召喚朱全忠入援。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率軍圍困鳳翔,逼李茂貞殺韓全誨等,與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機掌控朝中大權,在天復四年(904年)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八月弒唐昭宗,另立唐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后再奪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天祐四年(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二.五代十國介紹
五代:
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朱溫,唐帝賜名朱全忠)受唐哀帝李柷禪讓,稱帝建國,國號大梁,為與南朝梁(蕭梁)相區別史稱后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后梁先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后遷都洛陽。
923年十月亡于宿敵唐莊宗李存勖之手。后梁疆域是五代中最小的。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 同年底李存勖滅后梁,定都洛陽,史稱后唐
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后晉,后唐滅亡。后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
后晉(936年——947年)是五代第三個政權,初定都洛陽,后遷都開封。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后晉。
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這樣后晉的主力就喪失了。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后晉覆滅。
后漢(947年~950年),五代十國時期由劉暠(本名劉知遠)建立的王朝,都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947年契丹滅后晉后占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是年二月,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仍用晉高祖石敬瑭年號;是年六月,始改國號為漢,史稱后漢。后攻克并定都于汴州。
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征討,但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后漢就此滅亡。
后周(951年—960年),中國五代時期中原最后一個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共歷三帝,享國十年。951年遼兵入寇,攻破內邱、饒陽兩城,李太后令郭威率大軍渡河擊遼兵,二王(王峻,王殷)擁立為帝,不久后郭威正式登上帝位。
960年禁軍將領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后周滅亡。
十國:
前蜀(907——925),五代十國之一,907年由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公元925年,后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滅。前蜀歷二主,共18年。
后蜀(934年~966年),又稱孟蜀,是五代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立的政權,定都成都。后唐明宗李嗣源授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933年又封孟知祥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國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后蜀。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伐后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966年北宋將當地所有反抗全部鎮壓下去,后蜀滅亡。
南吳(又稱楊吳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政權之一。為楊行密所建,有二都,分別為西都金陵府以及東都江都府。902年楊行密受封吳王。935年徐知誥(李昪)受封齊王,937年楊溥被迫禪位于徐知誥,楊吳遂亡。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地區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傳三世歷一帝二主,享國三十八年,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徐齊)。 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75年宋兵攻占金陵,李煜奉表出降,江南政權正式滅亡。
吳越(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統治者為臨安錢氏。由錢镠在后梁開平元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立國七十二年。
閩國(909年—945年),五代十國之一,先后定都于長樂府、建州。909年,王審知被后梁封為閩王。945年,南唐于閩國內亂時出兵將其攻滅。
南楚(907年 —951年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十國之一,歷史上 唯 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政權,史稱馬楚,以潭州(今長沙)為首都。907年朱溫封馬殷為楚王,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建立楚國, 以潭州為都城,改名長沙府。947年希范卒,馬氏兄弟相繼為戰,湖南大亂。 951年,南唐乘馬氏兄弟相戰之機派大將邊鎬攻下長沙,南楚亡。
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之一。位于現今廣東、廣西、海南三省,歷四帝,國祚54年。917年劉巖憑借父兄在嶺南的基業,在番禺(今廣東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十一月改國號漢,史稱南漢。971年為北宋趙匡胤所滅。
南平(924年 —963年 ),又稱荊南 、北楚,是高季興所建立的政權,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南平都城為荊州,歷5王,共39年,從未稱帝。924年受后唐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史稱南平或荊南。963年納地歸降北宋。
北漢(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國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后一個政權。都城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歷四帝,共28年。951年1月1日隱帝被殺。郭威稱帝建立后周。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后漢的乾祐年號,史稱北漢。北漢是十國里唯一在北方的政權。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支援北漢的遼軍,而后猛攻太原,北漢皇帝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至此滅亡。
三.五代十國結束
標志事件: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禪讓,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北宋建立后,先后統一了各割據政權,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滅亡,十國宣告結束。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顯德七年(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四.五代十國影響
五代時中原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止,但南方地區的各割據政權之間的戰爭不多,政權內部朝代更換也不頻繁,大多采取保境安民的措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使南方許多地區穩步發展起來。
因此,十國時期南方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甚至超過了北方中原地區。我國從唐朝后期起經濟重心開始向南方轉移,五代十國時期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同時文化重心也開始南移。南方的相對和平、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蘊含著安定統一的因素。
唐末的藩鎮割據局面,是導致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分裂出多個割據政權的直接原因。同時,唐帝國的大一統局面也隨著帝國的四分五裂而不復存在。但是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五代十國的分裂,就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的分裂相對唐末時期的藩鎮割據局面來說,反而出現了走向統一的傾向。
割據一方的軍閥,都希望能夠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擴大自己的領土面積。為此,這些軍閥之間展開了長時間的斗爭。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弱小的軍閥被相對強大的軍閥所吞并,五代十國時期便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或許可以稱得上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