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就有過一位才子,他見明月皎潔,微風清逸,于是詩興大發,立馬洋洋灑灑在紙上做出了一首詩,后來機緣巧合,詩句傳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聽完,勃然大怒,立即處死了那位才子。原來啊,那句詩文中有一個“明月清風”的字樣,皇帝認為這人將“明”字立于“清”字之前,這是在密謀著反清復明,于是才斬殺了他。
嘉慶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條:即如從前徐述夔、王錫侯,皆因其著作狂悖,將家屬子孫遂比照大逆緣坐定擬,殊不知文字詩句原可意為軒輊,況此等人犯,生長本朝,自其祖父高曾仰沐深仁厚澤已百數十余年,豈復系懷勝國?而挾仇抵隙者遂不免藉詞挾制,指摘疵瑕,是偶以筆墨之不檢,至與叛逆同科,既開告訐之端,復失情法之當。著交刑部,除實犯大逆應行緣生人犯毋庸查辦外,凡比照大逆人犯,其家屬子孫,或已經發遣,或尚禁囹圄,即詳晰查明,注寫案由,開單具奏,候朕覈奪降旨。《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39
乾隆時期,有一個書生,十分的有才學,且擅長吟詩作對,尤其是對對子,有啥高興不高興的事,都要作對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情。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很順利的考中進士,進入仕途,被朝廷封為一個縣令。當上縣令后,書生依舊保存了對對子的愛好,經常與同僚一起討論對聯,同僚對其佩服不已。
有一年,縣令妻子生了個大胖小子,這下子可把縣令給樂壞了。他當即把自己的積蓄掏出來,在縣中舉辦了十分盛大的酒席,不僅平日里的下屬都悉數到場,甚至連這一片地區的很多才子也都趕來赴宴。宴會之前,縣令心底的對對子之癮又上來了,便問在座的眾人有沒有什么好的對子來說上一說。眾人哪能不知道縣令的心思,便紛紛搖頭,表示沒有。
這時,縣令命人備好紙筆,寫下了“子當承父業,臣必報君恩。”不得不說,這個對子的意思是極好的,三觀也很正,于是大家紛紛拍手叫好,縣令很高興,于是把這幅對聯整整齊齊地貼在了大門兩側,路過的人們,但凡看到這幅對子都大加贊賞。不過幾天后,有個窮秀才路過,看到了這副對聯,就開始哈哈大笑,笑到走不了路。
有人稟告給縣令聽,縣令就覺得這個不知好歹的秀才膽敢取笑他,就命手下人去把窮秀才抓住了。窮秀才被抓后也不緊張,不緊不慢的對縣令說:“你可知你要大禍臨頭了?”縣令一聽這話,嚇得滿頭大汗。秀才接著解釋道:這幅對聯“父子”在“君臣”前面,這要是被當今圣上知道了,你難道還不大禍臨頭嗎?縣令聽到后才幡然醒悟,立馬賞了秀才二百兩白銀,并連連道謝。
俗話說得好,那人錢財替人消災,秀才只是稍稍改動了幾個字,縣令便眉開眼笑。 “君恩臣必報,父業子當承。”這個縣令便趕快將這副對聯給替換下來,并且為感謝這個秀才的意見,于是便賞賜了秀才眾多銀兩。可想而知,這個縣令也是知道自己所寫對子的嚴重性,不然也不會答謝這落魄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