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官塘中心小學
[摘要]聽說讀寫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關鍵所在,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教師應有策略地進行小學生聽說讀寫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英語 小學生 聽說讀寫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提出了具體而較高的要求,那么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怎樣才能落實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所提出的要求呢?筆者認為培養小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習慣是前提。本文就如何培養小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習慣進行探討。
一、抓住課堂教學,培養小學生良好聽的習慣
聽力,即聽的能力。英語教學中的聽力訓練,是指訓練學生吸收和理解語言材料所載信息的交際能力。那么,如何將聽力訓練貫穿于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聽的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呢?筆者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探索。
(一)在課堂活動中多方面培養善于傾聽的習慣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愛模仿,模仿性強,而英語課堂教學是小學生用英語交際的主要場合,其間,他們有很多聽英語的機會。教師可將小小的教室變成商店、公園、工廠等等,在教學上采用生動、形象、活動、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應盡量運用英語來上課,對于一些學生較難理解的句子,鼓勵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只要學生開口說,就說明他能聽得懂。
1.充分挖掘聽力資源
在英語起始教學階段,教師要訓練學生靜心聽,可彩“手勢暗示法”,即教師隨著示范發間打手勢“一、二”,這時學生邊聽教師發音,邊看教師嘴形,注意觀察其大、小、扁、圓及變化情況,做到看明、聽清,當手勢打“三”時,全班齊聲模仿。由于小學生聽力素材較少,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教材錄音帶。聽之前可結合掛圖,介紹有關人物,先把課文背景、生詞、新句型一一講解,掃除學生的聽力障礙,然后提出幾個難易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
2.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手段,提問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的聽力。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問某生: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Is your mother a doctor?隨即轉用第三人稱問其他學生:How old is he? Where is he from? Is his mother a doctor?又如,請個別學生用英語自述,然后讓聽的學生接此內容相互問答。還可請學生指出發言才哪兒講錯了,該如何糾正等等。以此引導學生用心聽他人說英語。
(二)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由于受到母語的影響,很多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往往將聽到的內容譯成漢語,用漢語進行思維理解,而缺乏直接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不能做到邊聽、邊理解、邊記憶。對此,我們要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讓他們將聽懂了、并理解了的信息聯系起來形成連貫的記憶,并且將全文的要點通過這些聯系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關注學生,培養小學生良好說的習慣
積級參加語言實踐活動,大膽開口說英語,是英語學習所必需的。小學生是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時期。因此,教師得抓住時機,充分運用教材,讓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并且做到音量適度、儀表大方。《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要求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目標中是較高的。那么,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怎樣才能落實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所提出的要求呢?
(一)營造英語口語表達的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這不僅是外語教學本身的需要,也是營造英語口語表達氛圍的需要。只有教師自己帶頭說英語,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示范和榜樣。而和諧的師生關系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寬松的語言表達氛圍是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氣氛的調控和渲染來營造的。營造這種氛圍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教師對鼓勵機制和糾錯策略的運用。
(二)創造語言實踐機會,引導學生養成用英語主動交際的習慣
從課堂教學中來看,小學生基本上還是樂于用英語進行簡單交際的,所以教師要從課外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機會。如:組織語言游戲、競賽,開辟英語角,開辦英語舉小組,排演英語話劇,強調師生間同學間用英語問候,要求學生把所學英語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對做得好的學生給予獎勵等等。以此造成說英語的氛圍,激勵學生多開口說英語。
但要做到人人大膽開口說英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Cajkler和Addelman(2000)認為,每個班上都有一些不被注意的學生。他們并不是那種特別調皮、或者特別愚鈍、特別循規蹈矩的學生。這些學生對自己不被教師注意已習以為常,甚至躲避課堂操練。對這樣的學生,教師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導工作外,還應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三、運用多種方式,培養小學生良好讀的習慣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在指認物體的前提下認讀所學詞語;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小故事;能認讀所學詞語;能根據拼讀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能讀懂教材中簡短的要求或指令,能讀懂問候卡等中的簡單信息;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要求大聲朗讀并注意語音、語調。由于小學生英語學習缺少運用英語進行真實交際的環境,在他們學習的一開始英語詞形聲義協調融合還不能熟練掌握的時候,必須加強對學生英語朗讀習慣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訓練中,要把好語音關,嚴格要求,適度糾音,持之以恒,切實打好語音、語調基礎。英語朗讀要有正確的讀音跟語調,必須靠多讀多練。即要求同學們在朗讀過程中養成正確理解、準確模仿、深刻體會、主動表達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小學生大聲朗讀的良好習慣
朗讀英語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內容之一。為了不致于學成“啞巴外語”和“聾子外語”,需要大聲讀出來。其實,朗讀的作用還不止于此,最重要的是朗讀能夠加強記憶。因為自己發出聲音和聽到自己的聲音,不僅需要用腦,還需要同時動用自己的發音器官和聽覺器官,這樣不僅增加了對腦子的刺激,不僅需要用腦還需要同時動用自己的發音器官和聽覺器官,這樣不僅增加了對腦子的刺激強度,也多建立了一些條件反射,能使記憶過程加速并鞏固,集中注意力。
(二)培養小學生初步閱讀的良好習慣
小學英語教學的內容以生活化和情境化的英語為主,強調人際溝通。這種口語特征較強的文字在閱讀時容易被學生理解。同時,現行的大多數小學英語教師的閱讀材料多以圖文并茂和情節生動的故事形式呈現。口語化的閱讀內容和故事化的呈現形式可以使閱讀學習較為輕松,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了會促進其口語能力的提高。
四、循序漸進,培養小學生良好寫的習慣
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其中,聽和讀是理解和輸入語言信息的過程;說和寫是表達和輸出語言信息的過程。初學英語者不能只局限于語言的輸入,而要努力實現語言的輸出。因此,在學習英語的初級階段應對學生注重寫的訓練。
首先,教師應明確小學生寫的能力目標。新課程標準對寫的技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書寫方面的要求是:能正確書寫字母和單詞;能基本正確地使用大小寫字母和標點符號。
其次,教師自己的板書應該規范、標準,并循序漸進地對小學生進行寫的訓練。如:規范書寫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指導學生書寫單詞;在練習書寫字母和單詞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抄寫短語和句子的練習;高年級英語教學中可適當增加寫作練習。如,仿寫短文或信函,用短文或句子描述系列圖片,編寫簡單的小故事等。
如筆者在教完《牛津小學英語》5A A new house這一單元后,結合《小學英語聽讀訓練》中單元進階一第四項“用There be句型介紹一下你的家”進行寫作訓練。文中學生能描述得非常清晰,基本達到了用英語交際的目的。示范例文“My house”如下:
This is my house. It is near my school. It is big. There are two bedrooms, two bathrooms, a study, a kitchen, a dining-room and a sitting-room. In my bedroom, there’s a desk near my bed.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n the wall. There is a bookcase near the window. There are some books in the bookcase.I like it very much.
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不會自然生成的,而是經有意識培養形成的。小學生學習英語,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形式,所以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是靠教師。教師必須十分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注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有計劃地、有步驟、嚴格地訓練學生。
參考文獻:
Cajkler, W. & Addelman, R. 2000. The Practi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
教育部. 2001. 全日制義務教育 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