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杏蘇散加減治療咽癢咳嗽

                     杏蘇散 蘇杏姐將找二陳支錢。――蘇杏桔姜棗二陳(湯)枳前。

       杏蘇散載于《溫病條辨》一書,是治療涼燥的代表方劑。其藥物組成為:蘇葉、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

咳嗽為臨床常見病,多為風邪上壅,陰虛肺燥,痰凝咽喉所致。大部分患者基本愈后,咽癢咳嗽經久不愈,咽喉不利,肺失清肅,故出現咽干喉癢、咳嗽之癥。杏蘇散溫而不燥,潤而不涼,故取之化裁用治本證。2005年4月到2008年12月,利用杏蘇散補肺利咽祛痰止咳,治療咽癢久咳,咳痰不爽之癥,療效可法。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共觀察治療病例52例,均為我校附屬醫院門診患者。其中男38例,女14例,平均年齡21歲,病程一周以上。

1.2 診斷要點 患者大部分為感冒咳嗽,感冒基本愈后,或感冒遷延失治 ,咳嗽不止,咽部不適,發癢且咳痰不爽,咳嗽即作,力咳方可粘痰出,有痰附于喉間感,或咳引胸痛,或鼻塞,或咽癢,咳嗽陣作,舌淡苔白或膩,脈數。

2 治療方法
杏蘇散由杏仁15g,蘇葉20g,桂枝15g,前胡10G,半夏10g,茯苓15g,桔梗20g,陳皮10g,生姜10g,大棗10枚,甘草10g。組成每日一劑,水煎溫熱服,每次300ml,三劑為一療程,一般1- 2療程。

痰多加海浮石,貝母以祛痰,胸痛甚加絲瓜絡以寬胸,咽干重加玄參麥冬以滋陰,咽癢重加鉤藤以治咽癢。

3 療效觀察
患者經1-2療程其中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34例,有效(臨床癥狀減輕)15例,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2例。總有效率96%。治療過程中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映。

4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 王麗,女,26歲,于2007年4月15日就診,患者因感冒發熱咳嗽,在他院治療5天,現患者熱退。但仍咳嗽,咳痰色白。咽癢即作。痰涎粘著喉間,伴鼻塞,時流清涕,頭微昏,
  胸悶,舌尖紅,苔薄黃,脈數,杏蘇散三劑,痰易出,再服兩劑,咳止胸暢,咳嗽基本痊愈。

典型病例2 許飛,男,17歲,2007年5月11日診。1月前曾患感冒,經治療后遺下咳嗽未愈,且日漸加重。診見:咳嗽頻作,痰少氣逆,咽干喉癢。查咽后壁有數個淋巴濾泡增生,胸部 X線攝片無異常。舌淡紅、苔薄黃干,脈浮稍數。證屬風壅痰凝,肺燥陰虛,治宜祛風潤肺,下氣化痰,用上方加麥冬、沙參各典 12 g,射干、蟬蛻各10 g。服藥3劑,咳嗽諸癥減輕,再服3劑而愈。

典型病例3 李強,男,26歲。2007年7月25日診。患兒發熱2天,惡寒頭痛無汗,鼻塞流濁涕,咳嗽,痰多稀色白,口不渴,食納減少,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溏薄,體溫38.5 ℃,咽充血,體瘦,苔薄白,脈浮弦。本證為涼燥外襲,肺失宣降。治宜辛溫宣肺、化痰止咳。服本方3劑后,熱退,咳嗽稍減,大便正常,按原方再取3劑,漸痊愈。

5 討論
此癥多乃外感余邪留戀,肺氣受損,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致咳嗽遷延不愈,故咳引胸痛;其病位在咽部;病邪主要為風邪,符合“風盛則癢”的致病特點,咳嗽稀痰者, 古人謂燥為小寒也;肺為燥氣所搏,不能通調水道,故寒飲停而咳也。鼻塞者,鼻為肺竅;嗌塞者,嗌為肺系也。杏蘇散出自《溫病條辨》。由于肺主呼吸,主皮毛,與外界息息相通,氣溫變化較大時若有不慎,外邪侵襲,首先傷肺。故治療時著重輕宣潤燥、化痰止咳,并隨證加減,靈活運用,皆有效驗。

杏蘇散用杏仁,蘇葉,解表散邪,宣肺達邪,清痰火治久咳,桂枝錢胡力氣止咳,微發其汗,散風熱利咽喉,半夏茯苓祛濕化痰,桔梗陳皮,理氣寬胸。生姜、大棗、甘草調和營衛。四味合用,補瀉相宜,闔辟相合。相反相成,諸藥合用,補肺利咽,祛痰止咳之功,服之氣展痰豁而久咳得愈。

附:

            杏蘇散載于《溫病條辨》一書,是治療涼燥的代表方劑。其藥物組成為:蘇葉、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

  涼燥襲人,多在秋深初涼,西風肅殺之時節,故有次寒、小寒之稱。例如,《溫病條辨》引用沈目南《燥病論》說:“燥氣起于秋分之后,小雪之前,……燥病屬涼,謂之次寒,病與感寒同類。”又吳鞠通說:“古人謂燥為小寒也。”涼燥感人,初起邪在肺衛,可見有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脈弦等。由于燥傷皮毛,寒涼束表,衛氣被郁,故有惡寒無汗,頭微痛。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涼燥傷肺,則肺氣不宣,津液不能輸布,聚而為痰,故咳嗽痰稀。鼻為肺竅,咽為肺系,又為呼吸之門戶,由于肺氣不宣,津液不能上奉,故見鼻塞咽干。脈弦則是干有痰飲之故。

  就上述癥狀看,頗類外感寒邪之證,但以有無咽干唇燥為別。涼燥治法要依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為宗旨,杏蘇散便是按此理論組方的。方中蘇葉辛溫,散風解表,兼能宣肺;杏仁苦溫而潤,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二藥合用,輕宣達表,微發其汗,使涼燥從表而解,共為君藥。前胡苦辛入肺經,功能降氣化痰、宣散風邪,可助杏、蘇輕宣達表而兼化痰;桔梗有宣肺通氣、祛痰利咽之功,且能升提肺氣,引藥上浮入肺;枳殼專于降氣行痰,寬胸利膈,其與桔梗一升一降,而助杏仁宣利肺氣。以上共為臣藥。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為二陳湯,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甘草與桔梗相合則為桔梗湯,功能宣肺祛痰。以上合為佐藥。生姜、大棗調和營衛,通行津液,而為使藥。諸藥配合,共收發表宣化之功,使表解痰消,肺氣調合,諸癥可愈。

  杏蘇散總的功能是溫散表寒,宣肺化痰,可用治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病,辨證屬于外感涼燥或風寒輕證者。原書在方后附有加減法,如:“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兼泄瀉腹滿者,加蒼術、厚樸。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熱甚加黃芩,泄瀉腹滿者不用。”上述加減法中,無汗脈緊系寒邪較重,故加辛溫之重者,微發其汗;汗后咳不止,是表寒去而肺氣不降,故去走表之蘇、羌,而加降里之蘇梗。同時尚可加紫菀;腹滿泄瀉乃因脾濕不運,故加術、樸燥濕除滿,而不用苦寒之黃芩;眉棱骨為陽明經頭痛,白芷是肺胃本經之藥,且能溫肌肉而達皮毛,故用以祛風止痛。茲舉病案一例,以示運用之法。

  王某,48歲。主訴:頭巔漲痛,惡寒咳嗽,咯痰稀,鼻塞咽干。脈象浮弦,舌苔薄白。辨證:秋燥寒涼之氣外束于表,肺先受邪。治法:經云“燥涼所勝,平必苦溫。”仿杏蘇散主之,佐入宣泄化濁之品。

  處方:苦杏仁、粉前胡、白茯苓、白蒺藜各12克,紫蘇葉、玉桔梗、生甘草、仙半夏各5克,薄荷2克,炒枳殼8克,款冬花9克。

  二診:藥后頭痛已減,咳嗽痰薄,咽干唇燥。舌苔薄白膩,脈象弦滑。守原法出入。

  處方:粉前胡、苦杏仁、白茯苓、大玉竹、清炙枇杷葉(包)各12克,紫蘇葉8克,玉桔梗、仙半夏各5克,炒枳殼6克,化橘紅3克,款冬花9克。

  按語:費伯雄謂:“立秋以后,濕氣去而燥氣來,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吳氏杏蘇散,乃治涼燥之方。蘇葉溫辛氣香性溫,入手太陰氣分,溫而不燥,疏風散寒;杏仁甘苦性溫,入手太陰氣分,潤燥化痰,肅降肺氣,以之為君。半夏、橘皮、茯苓燥濕化痰,前胡下氣化痰,以之為臣;桔梗、枳殼一升一降,開暢氣機,以之為佐;生姜、大棗調和營衛,以之為使。

**************************************************************************************************************************************************

杏蘇散出自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該書《上焦篇·補秋燥勝氣論》第二條指出:“燥傷本臟,頭微痛,惡寒,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脈弦,無汗,杏蘇散主之”“若傷燥涼之咳,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正為合拍。”吳氏的這段論述明確了杏蘇散為治療涼燥的主要方劑。“燥者干也”,燥為秋季主氣,此時天地之氣不斷收斂,氣候干燥,燥邪趁機侵襲人體。《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燥者濡之”,但是,細究本方,杏蘇散組成藥物中,除杏仁性潤外,其余大多為辛溫之品,與濡法相去甚遠。在此,本文欲從杏蘇散的組方看涼燥的治病關鍵,從而指出涼燥的治病關鍵在于祛邪而非潤燥。

1.     歷代醫家對涼燥的認識

中醫醫家對于明確涼燥這一概念,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盡管古人對于燥邪致病早在二千年前就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然而真正提出涼燥的病因病機及提出方藥,卻直到清代才出現。

關于燥邪,我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內經》就有不少論述,《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云:“(燥)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黃落,寒氣及體,君子周密,民病皮腠”,《素問·氣交變大論》“歲金太過,燥氣流行,歲末不及,燥乃大行”均表明古人已認識到燥氣能致病,并與歲運,時令,氣侯變化密切相關。《素問·六元正經大論》“凡此陽明司天之政,三陽之氣,天政布,涼乃行,燥熱交合,燥極而澤,民病寒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燥勝則干”的記載初步指出燥氣致病的臨床特點;《素問·至真要大論》“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甘苦”,為燥氣為病確立了治療大法。

漢唐時期,由于困于《內經·病機十九條》中,未提及燥氣為病,故醫家對燥氣為病的論述較少,劉河間在《素問率機原病式》中,才補充了病機十九條“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概括了內燥與外燥的致病特點。而同時代的醫家,卻大多數從內燥立論。明代李梃指出燥有內外之分后,才引起了醫家對于外感燥邪致病的重視。清代喻嘉言《醫門法律》立秋燥之論,不僅確立了秋燥的病名,而且開始了對秋燥病的深入研究與系統的論述,喻氏根據臨床實際,指出,內經“秋傷于濕”,當為“秋傷于燥”,并且指出,“燥雖為秋令,雖屬陰經,然異于寒濕,同于火熱,凡秋月燥病,誤以為濕治者,操刃之事也”,治療上針對燥熱傷肺這一特點,創造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湯,為后世治療溫燥作出了垂范。對于秋燥的性質,明清醫家亦有不同的認識,喻嘉言認為:燥氣同于火熱。沈明宗卻認為:燥屬次寒。而俞根初、吳鞠通、王孟英、費晉卿等醫家,則認為,秋燥有溫涼之分,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秋燥傷寒》中指出“秋深初時,西風肅殺,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燥涼,較嚴冬風寒為輕,若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感受之者多病溫燥,此屬燥熱,較之暮春風溫為重,可見燥而偏寒者為涼燥,燥而偏熱者為溫燥”。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所論之燥原本皆為溫燥,只是在后來為了求秋燥之全,以及與溫燥鑒別,補充了涼燥的內容即《秋燥勝氣論》,將涼燥的性質明確的提出“燥病屬涼,謂之次寒,病與感寒同類”,[2]并且提出了治療涼燥的代表方——杏蘇散,由此,經過籠統的燥邪,到外燥與內燥的區分,再到外燥區分為涼燥與溫燥,由此,燥證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才臻于完備,涼燥的概念治則方藥才明確。

   2.     涼燥的病因與病機特點

《神農本草經》開宗明義:“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華岫云在《臨證指南醫案》中也指出:“立法之所在,即理之所在,不遵其法,則治不循理矣。”在此,先對涼燥的病因病機特點做一個系統的說明。

燥為秋季的主氣,有內燥和外燥之分。人體感受自然界燥氣而發病,為外燥,多見于秋天,故又名“秋燥”。因秋令之氣侯有偏寒和偏熱之異,人體感邪后所表現的證候又有涼燥與溫燥之分,故秋燥可分溫、涼兩類:初秋尚熱,易感溫燥;深秋氣涼,易感涼燥。而內燥是疾病病理過程中因津液或精血虧損而形成的。

《溫病條辨》直言杏蘇散治療“傷燥涼之咳”。涼燥多發于深秋,即是秋分之后,小雪之前(公歷10月上旬到11月下旬),燥邪束肺傷津,肺失宣達,故《溫病條辨》指出涼燥的癥狀:“燥傷本臟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隘塞,脈弦,無汗,杏蘇散主之”,即證見咳嗽少痰或無痰,咽干、鼻燥,惡寒微熱無汗,鼻塞,苔白少津,脈浮細。此處本臟指肺衛也,燥傷皮毛,故頭微痛惡寒甚。肺為華蓋之臟,其位最高,其性嬌嫩,喜潤而惡燥,不耐邪之侵襲。所以,肺臟易受燥邪的侵襲,損傷肺津,而出現肺系癥狀。咳嗽者,鼻為氣所搏,不能通調水道,故寒飲停而咳也。鼻塞者,鼻為肺竅。隘塞者,隘為肺系也。脈弦者,寒兼飲也。涼搏皮毛也,腠理緊束,故無汗。所以,用杏蘇散治以辛甘苦溫,宣肺潤燥。

簡而言之,涼燥外襲,病機為邪犯衛表,內舍于肺,肺失宣降,治當輕宣涼燥之邪,與宣利肺氣、止咳化痰并施。其實質是秋燥之時,外感風寒,內舍于肺,肺失宣降之證,其治重在輕宣達邪,不宜養陰潤燥。

3.     杏蘇散的藥物與組方

本方由蘇葉、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殼、甘草、生姜、大棗、陳皮、杏仁組成(原書未載用量與用法)。杏仁苦、微溫而潤,降肺氣而止咳祛痰;蘇葉辛溫,使涼燥從表而解,與杏仁共為本

這11味藥中具有辛溫者4,苦溫、甘溫者各1,辛苦寒者2,苦辛者1,甘平、甘淡平者各1,都具有辛味者7,且都性溫,苦味者5;其中半夏、陳皮、茯苓為燥濕化痰之藥;尤其是半夏在歷來藥學中均為燥濕傷陰之品,其條下每注:“陰虛燥痰慎用”。辛味藥的作用品能散能行,多治表證,苦味藥能泄能燥,含有泄火燥濕之意。本方唯有杏仁苦溫而潤,雖有潤性但非是能益陰生津滋燥之品在方中又處在大劑辛苦,燥劑之中,并不能發揮其“潤”能散能行。由于杏蘇散亦可辛溫解表,宣肺化痰,因此,也可以治療一般外感風寒咳嗽,有的方劑書上,把杏蘇散歸入解表劑[3]。但是本方辛溫,只宜于涼燥與風寒表證,不宜于風溫,也不能作為四時咳嗽的通用之方,臨床凡見惡寒、鼻塞、流清涕、咳吐稠痰的外感證用之甚效,驗之故該方不是潤劑,不能用于治燥證。

故杏蘇散方,只是為涼燥而設,應用于涼燥證及風寒外襲內有痰飲之證,但不治燥,也不是潤劑,祛邪才是杏蘇散治涼燥的第一要義。

4.     祛邪是杏蘇散治燥的第一要義

由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雖然機體受秋燥氣候的影響,津液受到部分損傷,但更重要的作為一種外邪,燥邪侵襲人體,并在體內逗留不去。因此“宣通肺氣、疏散外邪”才是杏蘇散治燥的原則及機制。在其表者,汗而發之,祛除表邪,使邪去正安。另外,燥邪上受,首犯肺衛,肺主氣,肺津為燥邪所傷,則肺氣失利失司,治療以宣肺透邪,潤以利燥保肺。涼燥咳嗽應辛溫以解外邪,同時要辨證施用溫潤或涼潤之法,佐以肅降肺氣、化痰解痙之藥,毋過用辛熱或過用寒涼。杏蘇散輕宣達表,微發其汗,則表解痰化,肺暢氣調,諸證自愈。此時,在治療上,若單純應用滋潤之品,乃為治其標而非治其本。或是用收澀之劑,又有閉門留寇之嫌!杏蘇散以辛溫之劑,辛合肺性,溫可抵涼,發散燥邪,使邪氣祛除,機體自愈,對于杏蘇散應用辛溫之品為主,首先可使邪氣得以發散,配杏仁滋潤之品也顧護津液,至此,涼燥自除。

結束語

在臨床中,以肺為中心,津氣干燥為基本特征的燥證,并不少見,但是,如何達到準確的辨證,認清燥病的病因,病機,成為了治療的關鍵。涼燥是一個兼寒邪,與燥邪共同特征的病證。在治療中,我們應把握祛邪這個關鍵進行治療。如果將內燥、外燥混為一談,貿然投用滋陰養陰之藥,或是將涼燥誤當作溫燥治療,投之辛涼甘潤之藥,則可能邪留于入,病勢纏綿,甚至發生傳變。全國知名老中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入秋了,鼻腔干燥、輕咳、喉嚨干,這個方子幫你應對秋天的涼燥
杏蘇散
治療咳嗽中醫百家方之26:杏蘇散,主治痰濕內阻之咳嗽
咳嗽的辯證論治
一個通宣理肺的名方
謝鳴:杏蘇散為溫和之通散劑 妙方精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前旗| 黄骅市| 安宁市| 沙田区| 湖南省| 那坡县| 长治市| 顺昌县| 田林县| 英山县| 稻城县| 肥西县| 邹平县| 沂源县| 新泰市| 东方市| 当雄县| 威远县| 平罗县| 潼关县| 大英县| 广水市| 调兵山市| 开封县| 清丰县| 临沭县| 抚松县| 涿鹿县| 宜兰县| 疏附县| 永德县| 罗田县| 界首市| 南宫市| 麻栗坡县| 武宣县| 环江| 牟定县| 广州市| 阳城县|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