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咳嗽痰多,咳聲重濁,痰白黏膩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清晨咯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則咳緩,胸悶,脘腹脹滿,納差,舌苔白膩,脈濡滑。
病因病機:中醫認為, 痰濕蘊肺型屬于“內傷咳嗽”。現代醫學中可歸屬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屬于 “咳嗽” “喘證” “痰飲” 等范疇, 其咳嗽多為痰濕蘊肺型。肺居至高, 主持諸氣, 肺金受傷, 咳嗽之病從茲作矣。 久咳傷肺, 肺氣虛而氣怯聲低, 痰涎清稀或黏痰液, 由于外感寒濕, 久咳未愈導致脾受損傷, 失去健運,脾濕生痰,上漬于肺,痰濕蘊肺,肺失宣肅, 故為痰濕蘊肺證。
治則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法半夏9g,茯苓9g,陳皮15g,炙甘草6g,蒼術9g,厚樸9g,白芥子6g,萊菔子9g,紫蘇子9g。加減:寒痰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9g,細辛3g以溫肺化痰;對于存在納呆癥狀的患者,于方中加入厚樸、蒼術 ;久病脾虛,酌加黨參12g,白術9g以益氣健脾。水煎服,每天服 1 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連續用藥 10 d。囑患者在用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的食物。
中醫主張從止咳化痰、降逆平喘、燥濕健脾方面著手對痰濕蘊肺型慢性咳嗽患者進行治療 。痰濕蘊肺型慢性咳嗽與肺、脾功能的失調密切相關,因此在對此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注重扶正驅邪、虛實并治,采用理氣止咳、燥濕化痰之法調理肺虛、脾虛之證。
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中,萊菔子具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之功效,紫蘇子具有下氣消痰、潤肺寬腸之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生姜具有活血驅寒、回陽通脈之功效,法半夏具有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之功效,白芥子具有理氣化痰、溫中散寒、止咳平喘之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之功效,橘紅具有潤肺、止咳化痰之功效,烏梅具有斂肺、澀腸、生津之功效。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止咳化痰、降逆平喘、燥濕健脾之功。
備注:須在醫師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