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崇裕, 劉志龍
(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廣東 珠海 519000)
2.1頑固性失眠病位在心、肝、脾
心主神明,司睡眠,故而劉志龍教授認為頑固性失眠的病位首責之于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人能進入較好的睡眠狀態乃因五臟六腑精氣處于調和的狀態,《素問·靈蘭秘典論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且心主血脈,心神得養,則氣血充盈,經脈可循行常道,營衛和諧,情志調暢,陽能入陰,睡眠自可安詳。
《景岳全書·不寐》云:“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若心為事所擾動,則神亦隨之而動,神動則心不靜,心擾則睡眠自然而差。
劉志龍教授認為頑固性失眠的病位次責之于脾,現代社會,人心浮動,通宵達旦,熬夜較多,思慮不斷,以致氣血暗耗,血不養神,誠如《類證治裁·不寐》曰: “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脾傷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氣血不足又可進一步加重不寐,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日久形成頑固性失眠。
氣血生化的源頭在于脾胃,若脾胃強健,氣血運化得力,一則可補充不寐暗耗之氣血,二則可恢復不寐之狀態。《難經》云:“損其心者,益其榮。法當專補真血,真血若富,心帝有輔,無不愈者矣。”氣血來源于水谷精微所化,脾主運化,乃為氣血化生之源,脾氣旺則氣血生化之源動力充足,從而心血亦隨之旺盛,心藏神,心血足則心神得以濡養,故而失眠之證可愈。
劉志龍教授認為頑固性失眠的病位末責之于肝,失眠久久不愈,勢必影響情緒,因此頑固性失眠的病位末責之于肝,睡眠有十分明顯的生物節律,中醫則認為,生物節律性與肝藏血有明顯的關系[i]。劉志龍教授認為人臥則血歸藏于肝,然頑固性失眠者,氣血不足,睡眠失常,夜臥然血難歸于肝,肝魂失養而夜不能寐,以致雖然困倦欲寐而難于入眠。
[i]王立平、李瑞杰.楊秀清教授從肝心論治失眠的經驗[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8,25(5):3-5.
※基金項目名稱:省級中醫藥建設專項資金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實施方案,項目編號:No.粵中醫辦函〔2017〕17號
原文發表于《中醫臨床研究》2022年第14卷第17期第87-89頁。《中醫臨床研究》雜志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