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省直管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財政局、編辦、地稅局,省直各部門,中央駐皖有關單位:
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皖政〔2015〕120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要求,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編辦、省地稅局制定了《貫徹<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若干政策規定》,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安徽省財政廳
安徽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安徽省地方稅務局
2016年9月6日
貫徹《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若干政策規定
一、關于參保范圍
1.根據《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實施意見》(皖發〔2013〕14號)規定,經編制部門批復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類的事業單位,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
2.根據皖發〔2013〕14號文件規定,經編制部門批復劃分為生產經營類,但尚未轉企改制到位,且未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事業單位,暫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待其轉企改制到位后,按有關規定納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已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仍繼續參加。
3.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皖政辦〔2013〕43號)規定,不納入分類范圍的使用事業編制的社會團體,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
4.尚未按照皖發〔2013〕14號文件規定經編制部門批復分類類別的事業單位(不含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未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暫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已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仍繼續參加。
5.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員范圍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單位中的編制內工作人員。編制內工作人員是指按照人事編制管理有關規定進行管理的人員。各地據此制定具體認定辦法,由同級人社、編制部門審核確認。
二、關于養老保險費征繳
6.養老保險費征繳中涉及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統計部門公布的“全省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以下簡稱社平工資)。
7.機關(含參公管理單位,下同)公務員個人年度繳費基數為結算年度的上年度本人工資收入中的職務工資、級別工資、工作性津貼、生活性補貼、年終一次性獎金(標準為結算年度的上年度12月份的基本工資,下同)、警銜津貼、海關津貼之和。
8.機關技術工人個人年度繳費基數為結算年度的上年度本人工資收入中的技術等級工資、崗位工資、工作性津貼、生活性補貼、年終一次性獎金之和。
9.機關普通工人個人年度繳費基數為結算年度的上年度本人工資收入中的崗位工資、工作性津貼、生活性補貼、年終一次性獎金之和。
10.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人年度繳費基數為結算年度的上年度本人工資收入中的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包括中小學教師、護士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提高10%部分)和績效工資之和。
11.新參加工作的人員當年的個人月繳費基數按起薪當月的個人繳費工資基數核定,其中機關工作人員繳費工資基數中的年終一次性獎金按起薪當月的基本工資核定。
12.工作人員繳費基數中的工資項目標準調整執行時間早于實際發放時間,且執行時間和實際發放時間不在一個結算年度內的,按調整后的工資項目標準重新核定繳費基數。
13.工作人員在一個結算年度內工作單位發生變動的,結算年度內剩余月份的繳費基數保持不變。
14.核定結算年度繳費基數時,結算年度上一個年度社平工資尚未公布的,暫按結算年度上上年度的社平工資確定 “保底封頂”線,待社平工資公布后再按新的標準重新核定。
15.參保單位于結算年度內增加或減少參保人員時,單位繳費基數按實際增加或減少的個人繳費基數核增或核減。
16.工作人員達到退休年齡但個人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累計不滿15年的,可由單位和個人按其退休時的繳費基數一次性繳費(含職業年金)至滿15年。
17.按照國家、省有關政策規定和干部管理權限,經批準延長退休年齡的工作人員,繼續參保繳費。其中年滿70周歲時仍繼續工作的,70周歲以后繼續工作的時間,個人可以選擇繼續繳費,也可以選擇不繳費。
18.基本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繳費由地方稅務機關按照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的數額征收。
三、關于個人賬戶管理
19.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資金不得提前支取。個人在達到法定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前離境定居的,其個人賬戶予以保留,待達到法定領取條件時,再按照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其中,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可以在其離境時或者離境后書面申請終止養老保險關系。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到申請后,應當書面告知其保留個人賬戶的權利以及終止養老保險關系的后果,經本人書面確認后,終止其養老保險關系,并將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20.參保人員死亡后,其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中的余額可以依法繼承。個人賬戶余額為個人賬戶累計本息扣除從個人賬戶中已支付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含應從個人賬戶中列支的調整增加的基本養老金)。
四、關于基本養老金計發
21.計發基本養老金的視同繳費年限是指工作人員在《實施意見》實施前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參加革命工作年限(連續工齡),除《實施意見》和本規定另有規定外,計算方法均按現行機關事業單位有關工齡計算政策執行。
22.《實施意見》實施前按照國家和省規定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施意見》實施后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工作人員,其在全省統一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后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實際繳費年限與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實際繳費年限合并計算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實際繳費年限;其在全省統一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前的連續工齡視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繳費年限。
23.工作人員在《實施意見》實施前,從事按國家規定可以折算工齡的特殊工種的時間可以折算工齡,折算后增加的工齡計算新辦法待遇時不超過5年且只用于計算過渡性養老金。《實施意見》實施后從事特殊工種的時間不再折算工齡。
24.計算繳費年限時,滿12個月為一年,不滿12個月的,折算為年,結果保留1位小數,小數點后第2位數按“四舍五入”法取值。
25.計算實際平均繳費指數時,首次參保當年和結算年度內繳費不滿12個月的,該年度繳費指數為實際繳費月數的月均繳費基數/上年度月社平工資。參保人員在一個結算年度內沒有繳費的,不取指數,該年度不納入計發基本養老金繳費年限。
26.計算繳費指數時,結果保留4位小數,小數點后第5位數按“四舍五入”法取值。
27.《實施意見》實施前參加工作的人員,計發基本養老金的視同繳費指數按照本人退休時的職務職級(崗位),依據安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發布的《視同繳費指數表》取值。工作人員退休時職務職級(崗位)與執行的工資待遇不一致的,按照其執行的工資待遇對應的職務職級(崗位)取值。
28.過渡期內退休的工作人員,計算老辦法待遇中的A為2014年9月工作人員本人的基本工資標準(包括警銜津貼、海關津貼);B為2014年9月工作人員本人的職務職級(技術職稱)對應的退休補貼標準;C為參照皖政辦〔2015〕36號文件規定,根據2014年9月本人職務職級(技術職稱)相應增加的退休費標準;M不包括按照原退休費計發辦法規定可提高的計發比例,涉及的參加革命工作年限(連續工齡)截止到本人退休前。
29.自2016年起,每年老辦法待遇計發標準中的增長率(Gn-1)根據上年度在崗職工工資增長率、當年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水平、上年度物價水平等因素確定,由國家統一公布。
30.過渡期內退休的工作人員,新辦法待遇計發標準高于老辦法待遇計發標準的,對新辦法超出老辦法的部分按一定比例發放,具體是:對第一年退休的,發放超出部分的10%;對第二年退休的,發放超出部分的20%;依次類推,對過渡期最后一年退休的,發放超出部分的100%。
31.計算退休待遇時各單項待遇的尾數均不得“逢一進元”,合計后待遇尾數按元計算(不足1元的按1元計算)。
32.按照本文件第16條規定一次性繳費至滿15年的工作人員,基本養老金按退休當年的有關規定計算。
33.按照本文件第17條規定年滿70周歲后仍繼續工作的工作人員,計發基本養老金時,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按照70周歲對應的計發月數確定,涉及的社平工資采用退休年度上年度的社平工資。其中年滿70周歲后選擇不再繼續繳費的,70周歲后的工作時間計發基本養老金時不作為繳費年限。
五、關于待遇支付
34.《實施意見》實施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審批程序暫維持不變,仍按國家、省現行干部管理規定執行。
35.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繳費至本人達到退休年齡(含按照有關規定經批準延遲退休的人員)的當月。所在單位應按規定程序報參保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辦理領取基本養老金資格核準和待遇核定手續,社保經辦機構從單位辦理申領手續的次月起發放基本養老金。
36.《實施意見》實施前已經退休的人員中符合條件的人員,其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待遇項目(標準)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付。
37.退休人員死亡的,從死亡次月起停發基本養老金。
六、關于規范試點地區政策
38.試點地區在《實施意見》實施后統一執行《實施意見》政策。試點地區是指按照原國家人事部《關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人退發〔1992〕2號)和原省人事廳《關于進一步擴大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試點的通知》(皖人辦發[1997]37號)規定,實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費統籌并單獨建立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的合肥、安慶、阜陽三市市直和部分縣。
39.參加試點地區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符合《實施意見》和本規定納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范圍的工作人員,其在《實施意見》實施前在機關事業單位的參加革命工作年限(連續工齡),視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其在《實施意見》實施前的個人繳費本息,采取實賬方式或記賬方式劃轉至改革后的本人職業年金個人賬戶。采取記賬方式劃轉的,要在工作人員退休前記實。本人退休時,該部分個人繳費本息一次性支付給本人(過渡期內退休的,該部分資金不計入新老辦法標準對比范圍)。
40.參加試點地區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在《實施意見》實施前已經退休,且改革后符合納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待遇的人員,其個人繳費本息退還給本人;本人已經死亡的,按有關規定繼承。
41.試點地區退還和劃轉個人繳費本息所需資金,《實施意見》實施前基金如有結余的,可從基金中列支;基金沒有結余或結余不足的,由同級政府負責安排。
42.試點地區在《實施意見》實施前的基金缺口(包括退還和劃轉個人繳費本息造成的缺口),由同級政府彌補。
七、其他
43.本規定中所稱《實施意見》實施前后的時間劃分,以2014年10月1日為界線。
44.《實施意見》和本規定中的退休人員均包含退職人員。
45.《實施意見》實施之日至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啟動實施期間,經組織批準調動工作且符合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工作人員,由調入單位辦理其參保登記手續并按規定補繳期間的養老保險費和職業年金繳費。
46.《實施意見》實施之日至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啟動實施期間,經組織批準從機關事業單位調動到企業工作,或辭職、辭退、開除的,由原單位辦理其參保登記手續并按規定補繳期間相應時間段的養老保險費后,再按有關規定轉續其養老保險關系。
47.《實施意見》實施之日至參保單位辦理參保登記手續前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暫按現行退休政策辦理退休手續并預發退休待遇;改由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基本養老金后,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待遇計發辦法重新核定基本養老金,多退少補。
48.本規定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編辦、省地稅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