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生保健市場,
健康書籍一直占據半壁江山,各大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上,養生書通常也排在前列。可以說,不少老百姓的保健知識,正是來自這些五花八門的養生書。不過,養生書良莠不齊的質量也一直讓人憂心忡忡。7月5日,
新聞出版總署發布公告,包括《從頭到腳說健康》、《不生病的智慧》在內的24種養生保健類圖書(詳見本報2版中縫),因編校質量不合格而被要求收回并銷毀。同時,新聞出版總署還公布了53家具備養生保健類出版資質的出版單位名單(詳見本報4版中縫)。這無疑是給火暴的養生書市場下了一場降溫雨。據記者了解,此次查處的24本書籍,有好幾本都占據著書店銷量榜頭幾把交椅。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出版、醫學行業等多位權威人士,共同揭秘“你不了解的養生書市場”,并教讀者一些方法,讓大家買到高品質養生書。
養生書市場亂象叢生
7月6日,就在新聞出版總署公布24本不合格養生保健類圖書名單的第二天,記者走進北京各大書店,了解下架情況。
在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記者粗略數了數,十幾個貨架上大概擺放了幾千種養生書,不少讀者正坐在地板上仔細閱讀。當記者詢問是否知道這24種不合格的養生書時,工作人員表示還沒有接到通知。記者利用書店內部系統查詢銷售情況時,發現在這24本養生書中,只有張悟本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等少數書籍無庫存,其他書均有幾本到幾十本的庫存。
隨后,記者在對養生書的出版社進行了解時發現,一個小貨架上的23種養生書,出版社都不同,其中竟沒有一家是在具備養生保健類出版資質的53家出版單位名單之列。此外,有許多書名之間僅有一字之差,比如與不合格書《小穴位,大健康》相似的《小動作,大健康》和《小絕活,大健康》等。店員表示:“這都是出版社看到暢銷養生書賣得好,隨便改個書名就出了另外一本。”一位正在認真摘錄的大媽告訴記者:“我看書基本不看出版社,內容能吸引我的就記下來,能出書肯定都是正確的,我一般都會回家照著做。”
7月7日上午,記者致電多家新華書店了解到,有些書店已將這24本書完全下架;一些圖書城的下架工作也在進行。但在當當等網上書城,這些書的售賣卻完全沒有受到影響。
對于此次下架事件,記者采訪了一些讀者,少部分人都表示“下架很及時,不合格的就不該存在。”而更多的則是擔憂,“書市越來越混亂,以后還怎么敢信書上寫的啊?”
聯合搜狐健康曾進行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在所有投票者中,九成人表示自己購買過養生保健書籍;其中有超過60%的人有5本以上的此類書籍。這說明人們對自身健康的日益關注,正好點燃了養生保健類圖書熱賣的熊熊火苗。
很多書是“三無”產品
盡管24本暢銷養生書是因“編校質量不合格”而被要求回收銷毀。但實際上,這次的下架事件僅僅是養生書市場上嚴重浮躁的一個縮影。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社長袁鐘教授參與了此次新聞出版總署的養生圖書治理行動,他與多位出版、醫學行業的專家共同表示,問題養生保健類圖書大體可分為以下3類:
非醫學專業出版社出版,內容無人把關。此次問題暢銷養生書由15家出版社出版,僅有2家出版社入選新聞出版總署最新公布的具備養生保健類出版資質的出版社。7月6日,記者試圖聯系這些出版社,但絕大多數都不愿意就此事多說。有兩本書被列入不合格名單的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在圖書內容和作者的選擇上,他們會挑一些比較有名氣和地位的作者進行編輯出書。“這兩本書可能有部分是根據專家講課內容整理的,在一些詞句上出現了偏差。”隨后,記者聯系到《小穴位,大健康》一書的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針灸科主治醫生李智。當聽說自己的書被要求下架時,李智非常吃驚,表示此前并不知道。據了解,她已向策劃出版該書的公司及出版社反映。從事圖書出版多年的譚先生透露,因為嗅到了養生書的商機,近年來各類出版社紛紛涉足養生書籍。借助以往捧紅暢銷書的營銷優勢,他們策劃的養生書甚至比醫學出版社賣得還火。此外,不少書籍是由民營的圖書公司策劃,再從出版社找書號出版。這兩種情況均可能出現書中內容的科學性無法得到保證。
內容東拼西湊,質量無保證。袁鐘表示:“有些書雖然掛著知名專家的名頭,內容卻錯漏百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些專家的觀點并不完全正確,得不到學界專家的普遍認可;二是某些專家只是掛名,收到出書邀約后就轉包給學生,學生可能上網亂抄一通,這樣就會出現問題。完全由寫手代寫或‘代抄’的,質量就更無保證。”
作者無資質,科學性無從談起。除了已被趕下“神壇”的張悟本和正在遭受質疑的馬悅凌外,《打開五臟說養生:<黃帝內經>中的“清調補”五行養生觀》的作者陳大為資質同樣令人生疑。資料顯示他是“原北京大學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研究員、東方教育研究院中國直銷問題研究課題組組長”,并無醫學專業背景。有買過此書的網友憤怒表示:“五臟六腑說養生太差,純屬編書騙錢,我氣得都扔掉了。”此次24本書中不少宣稱通過艾灸、刮痧、按摩等簡單方法防病治病的,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其成教授看來,這類書最容易出問題,因為沒有任何一種簡單方式就能治療所有病,適合所有人。
如何挑選合格養生書
對于此次新聞出版總署的“嚴打行動”,袁鐘認為:“這是給出版社、圖書策劃公司和作者本人都敲響了一次警鐘。養生書涉及到的內容是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必須要嚴把關、層層把關。”
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主任委員申文江教授也表示,讀者多半不懂醫,因此在購買時容易被聳動的書名所吸引。“因此,應該有專業人士為養生書把關。限定作者資質,對出版社嚴格審查。”出版過多本健康類書籍的知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也說:“不論作者、圖書策劃公司還是出版社,都應具備責任心和必要的醫學知識,嚴謹對待書中內容。”袁鐘呼吁,出版媒體更要嚴格把住“三關”。首先,作者要過關。“很多養生書,讀者就是沖著作者去買的。”出版社在出書時,一定要篩選合格的作者,至少應該具備醫學副教授或以上職稱。其次,書中內容要過關。在許多出版社眼中,能賺錢的才是一本好書。“書名一看能嚇人一跳,內容一看漏洞百出。”最后,專家共識要過關。有些書的作者資質過關了,內容也是多年的研究結果,“但用特殊方法治好個別病人,不一定能推及到所有人,就不應該寫入書中。涉及的內容要經過科學論證,得到大部分專家的共同認可。”
專家建議,在挑選養生書的過程中,應該做到四看。
一看作者。一定要有正規醫院、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頭銜。有些專家沒有“工作單位”,頭銜都是“XX傳人”、“XX協會顧問”,這時讀者就要在心里打個問號了。
二看出版社。選書的時候,出版社資質也是讀者要重點考慮的。已具備出版資質的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大眾健康編輯部主任馮靖城認為,公布53家具備養生保健類出版資質的出版單位名單,能在一定程度上規范養生類圖書市場。袁鐘也表示,專業的醫學出版社從編輯到審核,都是專業人士把關,會確保書中內容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三看內容。正規書籍中,不應該有聳動和有違常識的內容,不應涉及具體的治療方法,所有出現的數據都應該是科學統計方法得出的,不能用“迄今為止治愈上萬人”這樣模糊的表述替代。
四看裝校。正規養生書應該印刷清晰,裝幀精美,如果書籍印刷粗糙或錯字連篇,那書的內容肯定沒有保證。
袁鐘建議,老百姓要有科學精神,碰上會“忽悠”的專家,要保持質疑,多問幾個“為什么”。例如:他的說法醫學界是否認同?科學依據在哪?這樣才能冷靜客觀地認識并使用養生書。▲
(海納百川/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