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但華章,《誠信學》作者及其學科創立者,海口市誠信文化研究會會長,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海南信能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
誠信=信用嗎?
作者 但華章
誠信就是給人以放心可靠的結果,是一種狀態,是客觀的!是自己做的!有沒有誠信自己說了算。誠信的本質是“真”,形態是“穩”。為便于理解,從形象上分別用樹、浮萍和木樁來代表誠信、聰明和老實,見下圖:
“誠信”是由“誠”、“信”二字構成,在行為結果上,誠可能會變成“誠”或“不誠”,信也會變成“信”或“不信”,那么“誠”、“信”相加就起了化學反應,變成“誠信”、“不誠信”、“誠而不信”和“信而不誠”,再遇到其他客觀原因還會產生另一種結果,那就會變成“過錯”,見下圖:
信用是誠信被使用,是用后的評價,是主觀的!是別人評的!有沒有信用由別人說了算。沒有誠信,還拿什么來用?所以“信用”本身根本就談不上有多大作用與價值,更別說規律,它最大的技巧在于自己怎么用,而不是非要對方一定要有,就算要求有,那這個“有”其實還是誠信!
所以, 誠信≠信用!它們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
而今,我們對誠信的認知只有“誠信”和“不誠信”,還有百分之八十的“誠而不信”、“信而不誠”和“過錯”明明是現實的存在,我們卻不認識它。因此,讓我們感到無比痛苦又無可奈何的“誠信恐慌”就這么永遠的活在我們這種無知的渴望和愿望之中。其實,“誠而不信”、“信而不誠”現象早就存在,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指的就是“誠而不信”,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指的就是“信而不誠”。再比如生活中“善意的謊言”、“黑道的義氣”也是典型的“誠而不信”和“信而不誠”。
注意!還有個信任,誠信更≠信任!
因此,我們不妨再來認識一下誠信、信用和信任的關系:
信任是指你我之間的誠信關系。有了信任,就能減少被人背叛的恐懼。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凡談到信任,大家基本就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信任就是一種感覺,另一種認為信任是一種愿望,這兩種看法最多只算一種表象,如下圖兩個紅色三角圓部分,但實際上,真想達成信任關系絕非這么簡單!
建立真正信任關系,必須以“誠本、能力、公開、公平和可靠”為原則,誠本,表示你我都要有誠信資本,于我而言我要向你盡量展示我的誠本,否則,我拿什么讓你信任,展示方法可以自己提取誠信儲蓄,也可以通過征信機構;于你而言,我要盡量了解甚至查實你的誠本,在沒得到這些之前我憑什么信任你。至于誠本是什么,怎么展示怎么查實?另有其論。
能力,象愛和被愛一樣,表示既要有信任又要有被信任的能力,為達到這種能力,于我而言要不斷去學習和實踐,于你而言我要選擇合適的人來交往。
公開,是指你我為了做成某件事,在第三方或相互間公開相關細節,以免節外生枝,這種要求下,于我而言要及時有效的向你反饋你的要求,于你而言,我要盡量精準告知我的目的和意愿,公開是降低成本的最好方式。
公平,主要指你我身份平等,條件對等。于我而言要果斷決策,不能含糊,明確告知我的行動和方向,于你而言,我要用心了解你的真正需求與愿望。
可靠,指的是事后結果,于我而言要做到正直擔當,不推卸責任,于你而言我要讓你負責你該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既不能推給別人也不能攬過來自己承擔(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