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京山縣孫橋鎮,位于北緯31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多低山丘陵,4.5萬田園耕地阡陌縱橫,11萬畝山林郁郁青青,泉河競流,溪塘密布,平畈寬廣,植被繁茂,是大洪山余脈過渡至江漢平原地段的一個鄉鎮,祖祖輩輩以來,這里流行著一種不同于其他漢文化風俗的“女婚男嫁”,即家庭子女中常以留長女在家,“娶男”招婿延續門第,而兒子往往“出嫁”外出入贅。且家庭幾代成員中,姓氏不注重隨本家,子女姓氏可隨父母,可隨祖父母,可隨有血緣關系的某長輩親戚(不分父系母系),甚至可隨某朋友。因此,有的七、八口之家,會出現五、六種或七、八種姓氏。家庭中幾無“男尊女卑”現象,明顯悖于漢文化中父系為主的家庭觀念。
建國前,這里男女締親講究“三茶六禮”。“三茶”,指訂婚后,男方須在“春節”、“端午”、“中秋”三個重要節日向女方家中饋贈禮品;“六禮”,是聯姻時,“納采”(男方提親得到應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問名” (托媒人詢問女方名字、出生年月、時辰,以便男方卜問)、“納吉”(男方問名、合八字后,將卜婚吉兆通知女方,并表示要訂婚)、“納徵”(男方送聘禮確定婚姻)、“請期”(男方擇定日子,托媒人轉達,經女方同意,確定婚期)、“親迎”(新女婿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六道手續。新中國成立,“六禮”名存實簡。十分有趣的是,孫橋婚俗中,男女主角身份與傳統是完全顛倒的:
結婚前一天,男方家設宴請9個未婚男青年陪新郎,稱“陪十弟兄”。女方家請9個未婚女青年陪新娘,稱“陪十姊妹”。結婚當天,女方備花車或花橋去男方家迎娶,稱“迎親”。新郎出嫁前,男方家長輩要給新郎“壓荷包錢”。花車或花橋未到前,女方家門前設香案,擺香燭、酒禮、糕點,樂隊、司禮就位。花車或花橋到時,司禮高喊“停車”,稱“攔車馬”。花橋停,鳴炮奏樂,獻香楮(構樹),稱“迎花橋”。花橋進喜堂(堂屋),新郎出橋,司禮主持拜天地、祖宗、父母,以及夫妻對拜,稱“拜堂”。入洞房后,由伴娘給新娘新郎斟酒,互換酒杯,稱“喝交杯酒”,行“合巹禮”。當夜,“鬧洞房”。第二天凌晨,新娘新郎要向新娘父母敬茶,稱“喝糾腦殼茶”。父母要給新婚夫婦喜錢,稱“丟茶錢”。接著擺桌請親友吃茶點,新娘新郎抬著茶盒向新娘親友中長輩敬茶,稱“喝抬茶”,飲茶者亦要“丟茶錢”。婚后第三天,新郎親人接新郎回男方家,新娘跟隨,稱“回門”。
近年,部分傳統的婚禮有所恢復,這里時興女方母親背新郎的逗趣活動。婚慶這天,女方母親穿戲裝、化濃妝,在親朋好友簇擁下,前往幾百米甚至上千米遠的地方,親迎花轎。然后,赤足背著新郎艱難前行,特別是大熱天,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女方父親和兄、弟也要著裝,加入背新郎行列,女方母親雖然吃力,但一生只盼這次,甘愿受罪,自然樂得眉開眼笑。
我國不同民族中,只有云南麗江的摩梭族保持著母系家庭性質的“走婚”。這種“走婚”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間去女方家借宿,早上回到自己母親家參加生產勞動,女子則終身生活在母親身邊。財產按母姓繼承,血緣按母系計算,家里沒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關系。孫橋是典型的漢文化區域,據1979年統計,全鎮33 053人中,除回族15人外,其余都是漢族。“女婚男嫁”與摩梭族“走婚”有著本質不同,它保持著家庭正常的倫常關系。看似女兒國般的婚俗,其實質是在傳統的以男性為主的漢民族家庭中突出了妻權,維系封建禮教,壓迫婦女的夫權、族權在這類家庭中蕩然無存。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家庭中生女不憂,生男不喜,姓氏已不重要,血緣關系被淡化,體現了真正的平等和諧包容,與提倡女權的國際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象征。長期以來,孫橋地區沒有溺女嬰陋習,男女出生性別沒有人為因素干擾,保持良好的自然狀態。
正常出生性別比是由生物學規律決定的,女嬰數量為100,男嬰數應保持在103-107之間。由于傳統重男輕女因素的干擾,我國當前出生性別比是不正常的,以2013年為例,全國男女性別比為116.9:100;湖北省為118.67:100。而孫橋地區為105:100,比較一下,孫橋婚俗所體現的生物學規律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產生孫橋婚俗的諸多因素中,移民可能是主要原因。自古以來,這里是一個男耕女織,較為封閉的農耕社會,但這種安定的環境在南宋末年及明朝初年幾度遭到徹底破壞。清光緒八年《京山縣志》記載:“元末天下大亂,盜寇蜂起,京山殺戮最慘,邑民僅存七十余家,…是時田土荒蕪無主,流徙僑寓者,悉插草為識,據為己業”。縣邑尚且如此,孫橋之狀可想而知。明末清初,李自成殘部占據京山2年,戰亂使這一帶人煙幾絕。清嘉慶、咸豐、同治年間,多次淪為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與清軍戰場,導致土著居民消失,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成為新的主人,而新一輪動亂又使其再度逃離,如此循環往復,以致村村寨寨姓氏多元化,沒有形成巨族寡姓和強大宗族勢力。這樣環境中,缺少男丁的家庭聯姻時要保持女方主導地位,開始是招婿上門,后來發現女婚男嫁的形式比招婿更優越,更有利于家庭和諧。實踐效果使兒女雙全的家庭也留女嫁男,久而成為一種公序良俗沿襲下來,其出現年代應不遲于元末明初。
孫橋婚俗已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人口學和社會進步角度看,這種公序良俗比單純依靠法律和行政命令提倡男女平等要高明,對于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實施,消除影響人口性別比例的非自然因素,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有著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