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制方面,康熙青花瓷就像脫韁的野馬,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一些器型,還能夠推陳出新。常見的有盤、碗、杯、碟等生活用具,還有尊、壺、罐、爐等祭祀用品,甚至還生產了缽缸、香爐等非常規的青花瓷器。康熙時期由于對外開放,還生產了大量的外銷瓷器,受到各國的歡迎。
康熙青花紋飾的取材方面,有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是師法自然和社會,反映出世俗生活的場景,紋飾多見植物花卉、山水、動物、人物故事、神話故事、吉祥紋以及長篇詩句等,也有一些是來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畫內容。康熙青花千變萬化的紋飾圖案,為其后朝青花瓷器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晚期青花色調漸轉淺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穩并出現暈散。釉面除細潤的粉白色外還常見細硬的青白色。其中斧劈皴是康熙時期山水的一個典型畫法,需要大家注意看青花的畫法改變。山尖上都是白的從上往下顏色越來越深,就像是挨了一斧子劈開似的所以它叫"斧劈皴"。斧劈皴是康熙時期的最典型畫法到雍正朝以后就消亡了。
清代康熙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景德鎮御窯廠康熙十九年恢復生產,青花瓷在這一時期取得突出的成就。康熙青花 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以康熙十九年和康熙四十年為時間分界。其中,中期的青花最為突出,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富有盛名,被稱為“康青”。
康熙青花瓷價格的居高不下,使得有些商人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將大量的仿古瓷帶到古玩市場上。所謂“仿古瓷”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后朝仿前朝的仿古瓷,到現在仍是“古瓷”;一種是現代仿古瓷。比起現代仿古瓷,后朝仿前朝的仿古瓷更具迷惑性,中國向來有復古、追古之風,康熙青花瓷器由于制作精美,之后歷代都有仿制,尤其以光緒朝仿造的瓷器最為逼真。古瓷專家張浦生先生曾在其《青花瓷器鑒定》一書中提到:“光緒仿康熙青花水平很高,成色逼真”。而《飲流齋說瓷》中也有記載,“光緒近年仿康、乾諸制往往逼真,魚目混珠,識者憎之,然不能不謂其美術之精進也。”正因為此,一些古玩商人把光緒仿康熙瓷器當作康熙瓷器賣,買家由于鑒定上的失誤,損失巨大。但如果錯把康熙當光緒,與之失之交臂,也會令人追悔莫及。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外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青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于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但也有許多創新式樣。
康熙時還有幾種色釉釉下青花,很具特色。哥釉青花,釉上開米色或灰色片紋,青花色調以灰藍和褐藍為主。器口加涂白釉或黃釉。器底有砂底與釉底兩種,露胎處見窯紅。常見器物有蘿卜尊、大觀間尊、花觚、直口瓶、折角方形盤、碗等。黃釉青花,黃釉清淡。常見器有繪四花八葉(馬蘭花)的尊、罐、盤、碗等。豆青釉青花,豆青釉色淡雅細勻,青花翠藍。有的在青花下先施白粉。釉面中常含氣泡,有破釉點。常見器物有棒槌瓶、梅瓶、小瓶、花觚、罐、筆筒等。另有一種朗窯青花,系康熙晚期產品。其釉泛青色,釉面肥厚,有較大氣泡。其青花濃陰但不艷麗,以鼻煙壺最為著 名。 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藍”為代表,主流是青翠濃艷,層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