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精神內守?如果讓精神外放,讓心神處于喧囂的狀態,又會怎么樣呢?本文細加分析。
如何才能讓身心歸于和諧?《內經》有一個十六字心法:“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我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回歸于身心和諧。
生活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我們都很忙碌,時時都不停歇,時時都處于有事要做的狀態。忙碌并不是壞事,但如果忙得讓自己沒有一點靜下來的時間,那就忙碌過度了。
為什么這樣說呢?
從中醫來分析,一方面,忙碌會讓我們不停地消耗陽氣,而生命以陽氣為本。陽氣光見消耗,卻不見補充,人就會越來越疲憊,體質也會越來越差,甚至容易誘發疾病。
另一方面,忙碌時心是躁動不安的,而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是讓心安和。所以,忙碌并無益于養心。甚至忙碌讓我們陷入痛苦、煩惱、焦慮、緊張、抑郁等負面情緒或心理之中,讓我們失去快樂和幸福,讓我們的人生質量下降。
怎么辦?如何才能從忙碌中解脫出來呢?
我的建議是,心靜是解決忙碌問題的金鑰匙。為什么要靜?一方面,靜則生陰,靜則陽氣不妄動,靜則能讓陰平陽秘,能讓人身心歸于和諧;
另一方面,靜是一種充電,只有在靜中我們才能補充被忙碌所消耗的精氣神,才能讓我們重新充滿生命活力。
進一步說,靜是一種生活態度,靜也是一種人生修養,靜還是一種人生智慧。我們何妨讓自己從忙碌中靜下來,在靜中平衡陰陽,在靜中獲得生命的智慧。
事實上,往圣先賢早就發現,心性才是我們人生的唯一歸宿,而惟有靜才能回歸心性。
儒道釋三家的圣賢們都是從靜中來求得明心見性的。比如儒家的《大學》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諸葛孔明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又如道家的《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太上《清靜經》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佛門亦說:“由戒而定,定能生慧。” 佛語有云: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雖然三家的修行理論與方法不同,但都要求我們回歸到靜的狀態。靜使佛家達到四禪八定的境界,開慧、開悟;靜使道家修己入靜,以成金丹大道;靜使儒家獲得睿智,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階梯。
我的體會是,不管生活工作多么忙碌,總要給自己一點靜坐的時間。即使每天只有半小時靜坐,也是非常需要的。靜坐時內心保持清靜,要放松心神,使我們內在的精神從外界的各種繁雜事物中脫身,讓相火收斂,讓心神安和,讓全部的身心都處于和諧寧靜的狀態。保持這樣的狀態,越久越好。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迅速補充精氣神,可以讓我們的心神從喧囂中安靜下來,從而回歸到陰陽平衡的狀態。我自己體會,靜坐能讓我接受天地的無窮能量,能讓我精力充沛,能讓我的頭腦清靜。
我一般都是在睡前盤腿靜坐。也有人推薦可在任何時候靜多。比如,于辦公室里正坐放松,或在公交車或火車上正坐凝神,總之,只要讓身心靜下來,保持這種靜默的狀態,即是有益于身心的。
《內經》就是一門關于“靜”的學問。《內經》推薦我們每個人要想獲得健康,就要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顯然,這是一種心定而靜,靜而安的狀態。《內經》建議我們是心向內求,因為人心與道心是一個心,我們的人心被世俗蒙蔽污染了,人心中的道心顯露不出來的。所以,我們要心向內求,向內去尋找健康的種子。道心即是健康的種子,道心一旦顯現,生命即充滿生機和活力,疾病自然消失于無形。
當心靜時,自然就沒有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自然就處于平和恬淡的狀態。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若靜坐時,內心安和,“主明則下安”;若處于忙碌煩惱之內,內心失于安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這樣說來,靜心非常有益于健康。
進一步說,不管是養生也罷,或治病也罷,都需要先把內心安靜下來。唯有如此,才能“真氣從之”,然后五臟六腑才能歸于和諧。
作為一個中醫人,我追求健康,我希望每個病人都能恢復健康。那么,如何幫助每個病人找回健康呢?我學習《內經》,我體會到,這需要內求。健康不是醫生給予的,健康是自己努力來的。
如何努力呢?當然是內求。生命是形與神的結合體,我們需要在形與神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是養形,方法是“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另一方面是養神,方法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神氣從以順,各從其欲”。
一切的健康都來源于內在的和諧,而內在的和諧源于心靜。如果我們能真正讓內心安靜,那么,就完全不需要依賴外在的醫療來維持健康。只有當內心不能安靜時,才不得不依賴醫療。但醫療畢竟只能治標,心靜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就藏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只要把內心中的生命活力顯現出來,任何疾病都可獲得康復。這也是為什么《內經》告訴我們要精神內守的原因。因為唯有精神內守,才能讓內心的生命活力顯現出來。向外求,不管是求助醫療,還是求助其他,都是不可能找到結果的。
我們生命中有一條通往健康的通道,這個通道的入口是模糊不清的。若心神散漫,或忙碌喧囂,或內心有所旁騖的人,是找不到這個入口的。而時常靜默,讓精神內守的人卻能夠發現它,并且可借這個入口來獲得真正的健康和生命的解脫。
如何把身體比作是一杯水,那么疾病就是一杯渾濁的水,而健康就是一杯清水。那么,渾濁的水如何恢復到清水的狀態呢?答案就是,讓水靜下來。靜久了,濁水自然就變得清澈了;靜久了,疾病也就回歸于健康了。讓心靜的功夫,其實就是精神內守,就是心向內求。
可以說,精神內守是修習主宰精神的最高學府。在這里,所有明智的人都能找到他們所尋求的智慧,真正的精神內守能將人心中隱藏的道心的光芒彰顯出來。而道心的光芒一旦彰顯,我們的人生即獲得了解脫與自由,是真正的沒有疾病,沒有痛苦,沒有煩惱。
這才是中醫的真正內涵。